文学五一

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第57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区别大得很。
    所以接下来趁着这一波鸳鸯碟的销售,他们还有一系列的大学生摇滚专辑发售。
    今年年底又要把过去一年多点的几张专辑精选成一张,再火一遍。
    这就基本上路了。
    开敞式的办公会议区,一些滚社的沪海大学生在旁边围观倾听,蛮激动的很有参与感。
    主要还是觉得荆小强平易近人。
    谈笑风生的问《当我们年少》的首演票子卖得怎么样,感叹目前沪海还是没有专业的歌舞剧院,但这边的施工进度也还不错。
    然后一起看着曹菲在他手中,慢慢变得犀利高冷。
    可能是昨晚滋润得太多,她今天的神色显得比较亲和甚至娇憨。
    但实际上她的骨相就是偏清冷,荆小强还故意凸显颧骨、薄嘴唇这些非一般的特点。
    就把那种另类的高贵冷冽,拒人千里之外的出尘若仙味儿烘托出来。
    非要跟陈薇羽、潘云燕这种专业美人比长相,她肯定有差距,和安宁、邹珣这种职业演员比气质,她又差点。
    但这种独有的自身气场,如果用主流审美包装,反而会掩盖住光芒。
    这就是之前那个曹晴雯在市场上籍籍无名的茫然原因。
    只有把她自身这种漫不经心、我行我素的气质激发出来后,现在这样的妆容果然让人过目难忘。
    她自己还看不到。
    但能感觉到随着化妆进度,周围人在讨论工作的时候,开始不知不觉的停顿,注视着她的眼神越来越多。
    她骨子里还是很臭美的。
    看化妆师的眼神难免又温柔带笑了。
    化妆师古井不波:“严肃点,工作呢!”
    曹菲才慢慢把眼神提炼出来,冷冽、缥缈。
    摄影师在旁边看到,已经忍不住先抓拍几张,啧啧称赞。
    在一切还比较保守的八九十年代,曹菲这种被荆小强捯饬出来很有国际感的妆容,绝了!
    果然,这一系列的海报推上市场之后。
    曹菲在内地一炮而红。
    荆小强给自己只简单的收拾了下,画面中也是曹菲身后的男人。
    还隔着好几米距离的那种侧影。
    整个海报都是薄荷绿的那种清冷色调,曹菲却一身火红的长裙,身高腿长脸小腰细肤白薄唇。
    独特的气质让人过目难忘。
    很多人往往是第一眼看到荆小强的名字,注意到海报,然后却被海报上这个女子吸引。
    19.9元的两盘磁带专辑,定价依旧遵循荆小强的量大便宜风格。
    利润可能低一些,但必然卖爆。
    哪怕翻版一盘空白带,买好点的tdk之类都要五到八块钱,还不如买这正版。
    拷兄们更是熟门熟路的堵住了盗版渠道,一个劲儿的朝这些以往的盗版客户手中塞正版。
    其实相比之下翻版带能赚多少?
    这里和音像社渠道并行,六折拿货给你们。
    磁带盒上也超出这个时代的标注“建议零售价19.9元”。
    赚得其实更多。
    卖得也就更多了。
    因为这套专辑甭管是在音像店、集市、书店,都打着荆小强的名声大音量播放。
    可买回去听过曹菲的声音,都会觉得尼玛,这声音气质和海报、封面上搭配简直绝了。
    跟荆小强的歌声终于有个声音可以媲美。
    男女搭配,听歌不累呀。
    这不正好也八月下旬了吗,很多大学生开始返校。
    滚社这边就从平京、沪海、ez、粤州、蓉都等十来个中心大城市开始大量进货给滚社成员拿去销售。
    千万不要低估了大学生做买卖的激情。
    他们很多是进大学才离开父母,有了点财务自主,但又极度缺钱。
    恋爱、聚会、学习哪样不需要钱。
    八九十年代做买卖都是刚摘掉投机倒把的帽子。
    全民倒爷的时代差的就是可以倒卖的东西。
    滚社六折拿过来的磁带,不加价。
    大家买去销售纯属给提供个赚钱的机会。
    多劳多得。
    有人在宿舍寝室卖,有人去没有滚社的学校卖,有人索性拿到街上摆小摊儿卖。
    全国几百所大学啊!
    还伴随着几乎每所大学一台立式钢琴外加小提琴、小号、吉他、架子鼓的赠送。
    这种销售不爆炸才怪。
    这里就不得不提常丹琳他们努力的结果,直接从工厂拿到的立式钢琴每台两千元,这就保证了原本只打算先送比较穷、比较差的那些高校,现在干脆全都送。
    只要有滚社大学生来认领保证维护,就能发到相应高校。
    本来只是刚刚好时间凑巧,两个事件重叠。
    但在很多滚社学子的眼里,荆小强就是卖了专辑的钱,用来给高校赠送乐器。
    那不更使劲到处推销磁带。
    于是从上市销售本来一贯都是音像店、新华书店音像部为主力的渠道,先爆发销售高峰,音乐爱好者、荆小强的粉丝,抢购专辑。
    然后以原来盗版磁带销售为主的普通民间销售,接着在他们更下沉的集市、闹市、路边摊跟着大量倾销。
    最后才是高校学子们好像水银泻地一般的无孔不入,更像是直销的到处寻找哪里还没有卖,我们就去摆个摊!
    三天,仅仅三天就有超过一百二十万张的销售!
    要货还更加猛烈了!
    然后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音乐报》横空出世!
    这三件事真的是凑巧在一起的。
    第560章、我们都能歌唱
    应该都是想抓住大学生开学这个时间点。
    专辑磁带顺着他们去销售。
    乐器由沪海到各地返校的大学生护送着到校。
    报纸……也想让高校大学生们先分享销售。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信息传递和物流运输其实都是很单一的。
    荆小强对滚社联盟这种遍布全国高校的网点形式,肯定会下意识的利用起来。
    所以他每次会议多少都会提到。
    滚社销售部、报社、常丹琳都会不约而同的抢着用这个网络。
    然后就形成个什么情况呢。
    乐器赠送占据了道德口碑的高峰。
    磁带专辑先推出销售,就等于是先预演了一把大家都来倒磁带。
    然后报纸过了三四天才推出,各家滚社已经很娴熟了,接到通知就直接去音像社拿捆扎好的音乐报。
    接着迅速分发到当地各家高校。
    最后大学生们蜂拥而出的在当地卖报纸呀!
    改开后,国内除了省会,其实各地级市以下很少有本地报纸。
    大多数省会城市也没有卖报人,都是在报刊亭之类的摆售。
    能想象一座省会城市突然冒出来上千甚至更多卖报的年轻人吗。
    五毛钱一份的报纸,两毛钱给各地,报刊亭卖也是这个价,滚社大学生们卖也是这个收入。
    同时期同样十六版其中四版彩印的《足球》报、《体坛周报》都是一块钱。
    因为这两家还拿不到什么值钱的广告。
    省台广告都还能在几千块的时代。
    要保证不亏本就得卖到这个价。
    可音乐报第一期,就带着荆棘之花衬衫、miya运动内衣、以及二十多个其他品牌的小广告!
    衬衫和运动内衣给了各二十万的广告费,拿了半版广告,miya运动内衣甚至拿了底版的彩色广告位,安宁亲自上阵拍的慢跑照片!
    据说好多各地老蛇皮,光是看见这个就掏五毛钱买报纸了。
    何炯炯他们报社有个清京大学的高材生,反复核算过这种发行+大学生卖报的模式。
    当时出人意料的定下个十万份的印刷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