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魔王娇养指南 第23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茅元帅忍不住在屋里踱开了步子。人命关天时刻,就连他也是束手无策啊,还得看老天肯不肯垂怜。
    又过半炷香,图豫突然指着陈副将道:“有了有了,起效了!”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副将脸上开始沁汗,嘴唇却越来越白。起先他只是不适,图豫出声时,他已经伸手去捂胸口,发出痛苦而断续的低呼。
    他在疯狂咒骂茅元帅,咒骂贺小鸢。但这两人压根儿都不在乎。
    反观卧榻上的童将军,脸上的黑气消褪少许。
    果真是见效了。贺小鸢暗中呼出一口气,脸上绽出了笑容。
    燕三郎后襟上趴着一只小小蜘蛛。他向窗外看了一眼,知道此时曲云河正站在街对面的客栈房间里,通过诡面巢母蛛同步听取这里的情况。
    脖颈间微微发热,燕三郎悄悄抓出木铃铛看了一眼。
    它又在发光了,这回是浅淡的绿光,上面只显示一个人名:
    图豫。
    燕三郎不动声色将它塞回衣襟里,并不理会。
    很显然,这次天机因他而牵动。童将军本不该活下去,而陈副将本不该死。
    是他给出了逆天嫁祸的秘术,扰动了正常的因果。
    幸好这光芒很淡,显然这次任务对他来说过于简单,估计难度也就与当初对付木婆婆相差无几,因此报酬太少。
    损失不大,还好,这样燕三郎心中也能平衡一些。
    随着时间推移,陈副将越来越痛苦,起先还能满地打滚,后面瘫在地上,连翻身的力气都没了,咒骂声更是越来越微弱,转成了气若游丝。
    茅元帅伸脚踢了踢他:“该死的东西!”三弟受的苦,也该让这种小人尝尝。
    陈副将左胸衣物尽湿,流出来的都是黑血。
    “差不多了。”贺小鸢见状,指了指童将军,“拔出来!”
    图豫当即抓着箭支,用力一拔!
    血溅三尺,触目惊心。
    不过茅元帅反而长长呼出一口气。
    血是红色的,很鲜艳的红色,不带一点乌黑。
    无人可解的毒素,祛干净了。
    不,不对,应该说是“嫁接”完成,尽数转去了陈副将身上。
    图豫早有准备,取干净巾子用力压住伤口,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松开。
    没有血再流出。
    他将血渍拭尽,童将军心口位置光滑一片,哪里还有什么箭伤?
    与此同时,地上的陈副将咽下最后一口气,不动弹了。
    童将军的伤势全部转移去他身上,那么最后也是由他替死了。
    茅元帅嫌恶地挥了挥手:“抬出去扔了。”
    话音刚落,病榻上的童将军呼吸突然加重,然后睁开了眼。
    茅元帅大喜,凑了过去:“三弟,感觉如何?”
    童将军转动眼珠,目光渐渐清明,忽然直接坐起,抬手按着胸口:“咦?”
    他记得自己明明中了一箭,伤呢?
    为什么既不疼也不痒了?
    第414章 没有第二家了
    茅元帅笑吟吟伸手一指:“你的伤,鸢姑娘治好了。”
    贺小鸢适时上前一步,清声道:“不是治,而是换。你的伤势全部换到陈副将身上,自己当然无恙。不过你终生只能受术这么一次,下回再有致命伤,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童将军看得开,跳下榻来向她道谢。
    茅元帅也欢喜道:”鸢姑娘妙手救人,我欠你一个人情。说罢,要我做什么?茅某听候差遣!“
    ”莫急,暂且记下就是。“贺小鸢微微一笑,”茅元帅还怕这个人情还不上么?“见事情办成,她知道童、茅二人还有急事要议,赶紧告辞。
    毕竟,芦花城外马上有大军压境。
    贺小鸢抓着燕三郎往客栈走,一边低声道:“你在树枝上动了手脚?”
    燕三郎模糊应了一声。
    哪里是他,其实是曲云河。
    今天出尽风头的是贺小鸢,其实多半都要归功于曲云河。
    这转嫁替死之法,是燕三郎从《青谲秘录》里学来的秘术,因为有伤天和,他从未亲手试验。今天见到童将军伤重垂死,又知他的安危于芦花城至关重要,这才授与贺小鸢。
    其实原术麻烦至极,所需要的材料一时半会儿根本备不齐。燕三郎想来想去,记起身边跟着一尊针胎花灵,干脆因地制宜,改动秘术。
    他已经悟透原理,自然可以自行调整,不用教条地照搬术法。千岁也说过,这小子简直天生就是修习旁门左道的好胚子。
    不过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曲云河往针胎花枝里灌入的饱满生命力,令它短时间内就可以开花、结果,省去原术法中的无数步骤。
    贺小鸢成天与药植打交道,一眼看出花枝切口新鲜,显然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这季节哪来的新鲜针胎花,还正好就在城市里?
    燕小子身上的秘密真多哪,贺小鸢再一次对他刮目相看。
    至于施术需要的无根水云云,都是唬人的噱头,让这过程看起来更加诡谲莫测而已,其实拿一碗凉白开水也有同样效果。
    但是受术者终生只能使用一次,施术者减寿十年,却是实打实的副作用。
    两人走回客栈房间,曲云河也晃了过来,打了个呵欠:“一切顺利么?”
    燕三郎看他装模作样,也配合道:“救回了童将军。”而后就向贺小鸢追问来龙去脉,第一个问题就是,“廖浮山是谁?”
    为什么茅元帅如临大敌的模样?
    这两个外地佬远道而来,不知攸、卫国事,贺小鸢不得不作讲解:“廖浮山也是卫国将军,年纪比韩昭还要小个三、四岁,也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而且擅打围城战。大概卫王看中这点才把他派过来。”说到这里,她又补充一句,“廖家与韩家是世交,但廖浮山向来不服韩昭。对了,老卫王收了廖家女为妃,现在她是廖太妃了。”
    “我听说廖浮山去年秋天受过一次重伤,没料到好得这样快,还没开春就带兵来攻。”贺小鸢沉吟,“又或者是王廷指派,不得不来。”
    曲云河问她:“茅元帅怎么会在这里?”
    茅元帅何人?茅定胜是也,褐军的最高首领。听说他本来不叫这个名字,起义之后干脆改了名。
    褐军有公认三大首领,童栗童将军排在第三,以兵马见长,驻守芦花城这样的要塞重地本不奇怪。可在燕三郎认知里面,一方势力的最高首脑往往要居中应策、发号施令,如梁、卫的国君,甚至拢沙宗的宗主也几乎不在外界露面。
    像茅定胜这样亲征前线的,几乎没有。
    “他把老二顾纲扔在凤崃山主导要务,自己出没战场,说是这样最激励士气。”贺小鸢笑了,“我看,他不过是不愿处理那些琐碎麻烦。”
    “不过也幸好他在这里,否则褐军面对的是廖浮山,童栗又伤重将死,恐怕芦花城很容易就被打下来了。”
    前线堡垒芦花城若是被攻下,就是打开了恶性链条的缺口。
    燕三郎目光转动:“对我们来说,也是坏消息?”
    这样说来,那位廖浮山廖将军相当了得。褐军要守住芦花城这样重要的大城,派驻本地的守将一定能担大任。即便如此,廖浮山依旧险些将童栗弄死。
    “也是。”贺小鸢绷着脸道,“这里是两军交战前线,两边都在严防死守,我们如果靠近,必定会被层层盘查。武备令在交战的第一线没那么好用,我们要格外小心。”
    她灌了一口热茶润嗓:“我方才听说运粮队被截的消息传到盛邑,卫王大怒,连发了两道命令。第一道要韩昭加快攻攸,第二道就是遣廖浮山强攻芦花城,要他在夏天之前打进凤崃山,平定褐乱!”
    曲云河点头:“卫王着急了。”
    贺小鸢哼了一声:“他不得不急。”
    韩昭接手攻打攸国,原本东南战线非常顺利,卫王在廷上指点江山也更有底气、更加坚信自己开疆拓土的正确性。
    孰料,后院失火。
    褐军打劫两支运粮队,无疑给卫王当头一棒。褐军就像顽疾,不好祛除但一时也不致命,卫王很可能原打算攻下攸国以后,再来整治这些不听话的泥腿子。
    可是两支运粮队被劫,危及东南前线战争进程,卫王就改变了主意。
    对攸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原本就令卫国深陷泥淖。如今这些不顾大局的反贼还来拖他们后腿,若不除之,卫攸战争只怕更加艰难。
    不打掉褐军,东南前线的战事就受影响;晚一天打下攸国,大卫的负担就加重一天,国力就衰减一分,从而更是无力平叛……
    卫王就是害怕这样的怪圈,才派出了廖浮山。
    贺小鸢手蘸一点茶水,在桌上画了个卫国的简略地图:“褐军起义之后,从去年夏末至今,卫国其他地区纷纷效仿,共有大小起义六起,但不成气候,最后被镇压了五起,现在仅余一个还在勉力支撑。像褐军力挺了这么久,地盘还能越扩越大的,没有第二家了。”
    第415章 拿着鸡毛当令箭
    曲云河抚着下巴:”那或可说明,卫国气数未尽。“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现在卫国这棵树上长了虫却还没被蛀光,大概是它还有生机。“曲云河经历过王朝动荡变迁,心里隐隐觉得,起义军想要一鼓作气拿下盛邑,难矣。
    这话,贺小鸢就不爱听了。
    “可是反过来说,褐军屹立不倒,其他地方起义才如雨后春笋,王军灭之不绝。”她撇了撇嘴,“所以卫王也要快些把褐军掰倒才行。这次廖浮山率五万大军,另有两名卫国大将也分领
    三万人,另取东、西两路进攻褐军。呵,卫廷真是下了血本了。”
    对攸战争+褐军起义+其他地方起义,卫国就是再强大,同时应对这些也是分身乏术。更何况这么多麻烦还有层层叠加、互相放大的效应。
    分析至此,卫国派出的平乱兵力达到十一万,比进攻攸国的军队总人数还多出两万。这样,卫国内外总共有二十万大军活跃在战场上。
    供养二十万人作战,啧啧,这是多大一笔开销!
    曲云河抚着下巴:“卫国拥兵多少?”
    “具体不知,但算上拱卫盛邑的驻兵和禁军,至少在二十三万以上吧。”
    “看来,卫王是下定了决心要除掉褐军。”曲云河摇头,“太躁了。战场多变数,可没有‘稳操胜券’这一说。”
    打仗就像打牌,手里的好牌要一张一张往外打。卫王这一下底牌尽出,对手要是再有绝招怎办?
    “他躁不躁我管不着,童栗伤愈,芦花城就可以再多撑一段时间。”贺小鸢抱臂在前,“眼下茅元帅要烦恼的是,如何将前线大营收复。”她是攸人,巴不得褐军撑得越久越好,这样攸国对战卫军的压力才能小一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