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三人交易达成以后,终于开始吃吃喝喝起来。
    我和老爷子吃饱喝足,准备离开的时候,隔壁桌的三个人也跟着站起来。
    胖子很自然地拿起桌上的一个包,挂在自己的肩膀上,但这个包,其实是那两个土夫子的。
    而那两个土夫子,也不动声色地拿起原本属于胖子的包。
    土夫子的包里装着青铜器,胖子的包里装着钞票,双方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掉了包,然后擦了擦嘴巴,互相道别,离开了酒楼。
    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外面的江湖竟然这么精彩,一顿饭的工夫,他们就做成了一笔文物买卖。
    老爷子告诉我,胖子递给土夫子的包里面,至少不下二十万现金。
    我暗暗咋舌,二十万?对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盗墓这么赚钱,怪不得那么多人铤而走险,都要加入这个行当。运气好,干一票大的,那就半辈子吃喝不愁了。况且这个又不需要投资成本,唯一投资的,便是自己的命。
    我和老爷子走出酒楼,就看见那个册门的胖子夹着包,站在路边等待计程车。
    这时候,两个年轻人从酒楼里走出来,脚步踉跄,摇摇晃晃,散发着浓烈的酒气,一看就是喝醉了的样子。
    两人相互搀扶着,从胖子面前经过,不小心就撞在了胖子身上。
    一个人抱着胖子,张嘴打了个酒嗝,熏得胖子闭上眼睛。
    胖子显得有些恼怒,用力推开这两个醉酒的年轻人,骂道:“两个醉猫,滚远点!”
    两个年轻人一边跟胖子说着对不起,一边拦下刚刚驶来的计程车,钻进车里消失在夜色中。
    胖子理了理衣领,嘴上骂骂咧咧的,当他摸到肩上挂包的时候,突然脸色大变,大喊一声:“中计了!”
    胖子摘下挂包,将挂包狠狠摔在地上。
    我们这才发现,那个挂包空空如也,里面的青铜器不见了,包上有一道长长的口子,像是被什么尖锐利器给划开了。
    胖子用力踩了踩挂包,气得七窍冒烟,将头上的小毡帽都摘了下来,破口大骂着冲向街边拦车。
    我心中一惊,这才反应过来,胖子刚买的青铜器被人偷了,刚刚那两个醉酒的年轻人,其实是两个手法敏捷的小偷,他俩演了一出戏,在极短的时间内,轻松偷走了包里的青铜器。
    我和胖子的距离不超过十米,但我竟然没看见那两个小偷是怎样出手的,动作隐蔽而又迅速,绝对的高手。
    “哈哈哈!哈哈哈!”
    老爷子眼见这一幕,不由得拊掌笑道:“有趣!真是有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洛阳果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第61章 邙山
    我和老爷子沿着霓虹闪烁的街道慢慢往前走,寻找酒店住宿。
    老爷子一边走,一边跟我讲:“你知道刚才那两个小偷是什么来头吗?”
    “小偷有什么来头?”我好奇的问。
    老爷子笑了笑:“那可大有来头!你刚才看见他们怎么出手的吗?”
    “没有!他们的手法太快了,就跟变魔术似的!”我憎恶小偷,但是刚才那两个小偷的手艺确实挺令人惊叹的。
    老爷子说:“盗门有一门绝技,叫做妙手空空,这两个小偷年纪轻轻,但是道行很高,已经摸到妙手空空的窍门了!”
    “盗门?也是三十六门里的门派吗?”我问。
    老爷子点点头:“对!相传盗门的祖师爷,便是鼓上骚时迁!”
    “鼓上骚时迁?!《水浒传》里的人物?”我看过四大名著,尤其喜爱《水浒传》,喜欢里面的英雄豪情,快意恩仇,对于时迁这个人物,我并不陌生,因为在水浒一百单八将里面,时迁是排在最后一位,所以印象深刻。
    我原本以为这个人物是小说里杜撰的,没想到历史上真正出现过这号人物,还创立了盗门。
    老爷子接着说道:“盗门,顾名思义,这个门派以偷盗行窃为生,所以也招来很多门派的不耻,毕竟偷盗这种事情,算不上什么英雄好汉,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劳而获,令人痛恨。
    不过,真正的盗门高手是非常厉害的,轻功卓绝,飞檐走壁,而且‘妙手空空’修炼到至高境界以后,真的就像会魔法似的,能把你兜里的东西神不知鬼不觉的全部拿走。
    我曾见过一个盗门高人,在跟人擦肩而过的瞬间,掏走那人内衣兜里面的钱夹子,而且全程那人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内衣兜都没有被划烂,钱夹子就是直接从内衣兜被抽走的,也不知道那个盗门高人是怎样做到的,简直是神乎其技!”
    “那也太厉害了吧!”我惊讶地说。
    老爷子说:“是啊,所以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华夏大地十多亿人口,奇才多得去了,千万不要小瞧你身边任何一个人,说不定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路人,就是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我点点头,这是我第一次出门,一出门就领略到了江湖的精彩,看来要想行走江湖,不仅要有一身好本领,还得要有一副好头脑才行啊。
    老爷子颇有感叹地说:“洛阳不愧是盗都,满大街都是江湖人物,一个晚上,地门,册门,盗门三个门派轮番登场,真是热闹的很呀!”
    老爷子带着我进入一家酒店住宿,第二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在楼下小吃店喝了一碗胡辣汤,感觉元气满满,浑身是劲。
    吃饱喝足,我们直奔邙山而去。
    邙山又名北邙,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这里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之意,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古往今来,邙山上不知埋葬了多少陵墓,据老爷子所说,这次我们要寻找的周武王墓,也藏在这邙山之中。
    但是这邙山苍莽,陵墓林立,要想寻找一座西周时候的古墓,如大海捞针般困难,我们手里没有任何有用的线索,怎样才能把周武王墓找出来呢?
    对于我的担忧,老爷子笑了笑,跟我解释说:“泱泱华夏几千年,商朝之后便是西周,你想想,周武王墓几乎可以算是埋葬在邙山的第一座陵墓。既然是第一座陵墓,那他肯定占据着邙山最好的风水宝地。
    出发之前,我已经认真研究过邙山的风水地形,九座山峰犹如九颗龙头,探入前面的黄河里面。
    在风水学里,邙山的地形走势属于‘九龙汲水’之局,风水极佳。
    如果我是周武王,我肯定会把陵墓选址在九龙汲水的风水龙眼里面。
    所以,我们只需要前往这个‘龙眼’之处,就有很大概率找到周武王墓!”
    我一脸仰慕的看着老爷子,以前我一直以为老爷子就是个乡下农夫,现在才知道,老爷子博学多识,简直堪比一本百科全书,我所掌握的知识,连老爷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及。
    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邙山之上一片翠绿,生机勃勃。
    我和老爷子在林间小道上穿行,阳光透过斑驳的枝桠落下来,洒落一地的碎金。
    山间泉水淙淙流淌,鸟叫声不绝于耳,时常能够看见呆萌的松鼠从树洞里探出脑袋,还能看见獐子等小动物在山溪边喝水,怡然自得,呈现出一幅原始质朴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山风徐徐,连空气都是香甜的味道。
    路途寂寥,老爷子又跟我讲起邙山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一场著名的战役,邙山之战。
    邙山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对东魏发动的战役。
    公元543年,两魏第四次大战(邙山大战)揭开序幕。
    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而更深入的原因,则是由于高欢的儿子高澄贪色引发。
    高澄十四时就因与其父的宠妾郑氏有不正当关系,差点被高欢杀掉,经司马子如从中周旋,杀掉首告的奴婢灭口,父子才重新和好。
    后来,高澄又看高仲密美丽的妻子李氏,一见面就扑上去乱扯衣带想要非礼。李氏不从,衣带尽裂,脱身后向高仲密哭诉。恰值高仲密即将外放为北豫州刺史,惊惧气恼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随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 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侦察骑兵火速通知高欢,说西魏军只携兵械士粮而来,已距高欢四十里。殊不知此招正中高欢下怀,遂下令分兵摆阵待敌。 邙山之战,最后以西魏大败而告终,西魏损失督将四百余人,军士被俘斩六万人。宇文泰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六军损失殆尽。
    第62章 孤坟魅影(上)
    爬上一座山峰,已是日暮时分。
    老爷子说今晚就在这里歇脚,让我停下来安营扎寨。
    说是安营扎寨,其实有些夸张了,因为我们就爷孙俩人,没有那么大的阵仗,撑起一顶简易帐篷,点上一堆篝火,也就完事了。
    我这边刚生好火,老爷子便从山溪里摸回两尾鱼。
    鱼已经打理好了,支起一口小铁锅,放入山泉煮沸,鱼骨剔下来,加把野菜,丢进锅里熬汤,然后把鱼肉用削尖的树枝串上,架在火上翻烤。
    鱼肉很快便烤熟了,散发着阵阵肉香,加入野菜炖出来的鱼骨汤,也非常鲜美。
    老爷子摸出随身携带的酒壶,我们爷孙俩坐在篝火边,吃着香喷喷的烤鱼,颇有野游的趣味。
    夜幕笼罩大地,洛阳城里的万家灯火亮了起来。
    站在山峰上面,远眺洛阳古城,但见灯火璀璨,宛如天上繁星。
    高大的城廓,恢弘的古时宫阙,庄严的佛塔,让人心旷神怡。
    老爷子摸出旱烟杆,指着邙山脚下的洛阳城,吐着烟圈说:“洛阳有八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平泉朝游、邙山晚眺、铜驼暮雨!阿九,你现在所看见的,便是八景之一‘邙山晚眺’!”
    我看着山下灯火阑珊的洛阳城,心潮起伏。
    如果在千年以前,古老的洛阳城亮起万家灯火,映照着恢弘的城墙,林立的佛塔,那时候的“邙山远眺”,应该更美吧!
    我和老爷子欣赏了半天美景,这才恋恋不舍的回到帐篷里。
    第一次在这荒郊野岭的地方睡觉,我还有些睡不着,缠着老爷子给我讲故事,老爷子抽着旱烟,跟我讲起有关于邙山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昆仑山上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小弟子,他们整天在一个仙洞里修行。
    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一个朋友那里作客,这口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上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 这样,
    两弟子很听话,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
    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父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了。
    一天,一个对另一个说:“师父不知还要多久才回来,我俩何不下山一玩呢?”
    另一个也早有此意。于是,俩人把火生得旺旺的,锅里添满了水就下山去了。
    一路上他们玩得开心,但总放心不下师父交待的事,于是就在一家酒店买了些酒肉匆忙赶回。
    可是,等他们回去以后,发现柴火早已经熄灭了,水也被锅里的黄蟒喝干了,只见那一条黄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
    他俩慌忙沿着黄水道追去,黄蟒发现了他们,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他俩赶忙抄近路去拦截,黄蟒乱拐一阵,又向东海奔去了。
    这条黄蟒拐弯留下的水道,就是今天的九曲黄河。
    再说师父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
    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
    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黄蟒逃进东海,正想休息,老师父骑鹤赶到,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就永远守住这水道吧!”
    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永远守在这水道的两边,人们就把这条黄蟒留下的黄水道叫黄河,把两个小弟子变成的山叫追蟒山。
    后来,黄河岸边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到现在。
    讲完这个邙山的传说,老爷子磕灭旱烟杆,伸了个懒腰,和衣躺下,老爷子说:“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明儿起来还得赶路!”
    我点点头,在帐篷另一边躺下,耳畔听得虫鸣蛙叫,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我的耳朵,让我从梦中惊醒。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