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3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咱村最近应该没有什么东西收?”杨奶奶为孙女担忧,怎么就去了管食堂的采购,哪哪都缺粮食,谁愿意把粮食卖出来。
    第136章 年代极品窝(02)
    “没事, 我回来不收粮食4啥?就是找借口回来住一晚,又是月头了,不能天天待办公室。我回家透透气。”杨清把自带的粮食十斤一袋的大米, 还有一袋五斤的小米, 一袋面粉, 以及两斤油,还有几瓶子酱醋茶拎进屋。
    “奶, 我给家里带了一些粮食, 您收好,本月我再回来就不给家里带粮食了。”杨清的粮食都是用白色的布袋子装的。
    杨奶奶瞪眼,“又带什么粮食, 你上个月带回家的都还没有吃完, 你个孩子, 少带粮食回家。还都是细粮,又花费了不少人情或者钱吧, 不是找的关系就是进了那黑市, 下个月不许到了。”
    杨奶奶愁,自家孙女, 不省心啊。心大的哟,能装下京都城,看着孩子心大的样, 她都不敢死。
    怕死了没人提点孩子。
    凑过去一把抱住杨奶奶, 小声的撒娇安抚, 转移话题, “奶, 我听您的, 下个月下下个月都不带, 哎呀,别一直舍不得吃,放久了生虫。
    昨儿我催我爸了,催他快找个阿姨结婚。我爸单位好,工资待遇好,在城里有房,还有自行车,重要的是买一送一,还有我这么一个乖巧听话的闺女,我让他找一个人品,还有家里人不古怪好相处的女人结婚,最好给我再生两个弟弟,多了不成。我爸养不活。
    到时候为了养儿子累着他自个儿,那可不成。两个刚刚好,相互有帮衬,奶,您说我的想的周到不?”
    说到大儿子再婚的事情,杨奶奶被成功带偏话题,挽着乖孙女,笑眯眯的盘算,“真的呀,我的乖孙就是懂事,两个刚刚好 ,你爸也不年轻了。再生两个就足够,以后确实不能太劳累你爸。
    我乖孙考虑的周全,只是合乎你爸要求的女人不好找。你爸毕竟是个鳏夫,找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不现实,找个二十左右的未婚小姑娘也难。
    可年纪大的,二十七.八岁,三十岁左右的,有几个没有结过婚的。人家万一也是带着孩子,可不太行。你爸虽然有你,可你已经工作,也不是拖油瓶。
    咱村周围也没有这样式的,有些不好找。”
    杨奶奶的脑海中此时一个个的备用人选不停的闪现着。
    一只手搂着奶奶,一只手提着两袋粮食,进屋。
    来回三趟,全部运进堂屋。杨奶奶见状,忙都收了起来。堂屋一侧是杨爷爷杨奶奶的房间,一侧是杨清的房间。
    杨爸爸住东厢房。
    “奶,不能在农村找,我打算在我们厂里或者周边厂子给我爸找,找个离婚没有孩子,但有生育能力的,在城里住,最好找个有工作的,以后家里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是是是,还是我乖孙想的好。那你抓紧些时间,咱争取明年上半年让你爸结婚,跟着怀上娃,后年上半年四月五月生孩子,那时候的天气不冷不热,适合坐月子。”
    儿媳的影子都还没有,杨奶奶已经想到以后坐月子的时间,脑洞大的杨清都佩服。
    “行,我抓紧时间。”聪明的杨清选择先答应,语气还无比真诚。
    杨奶奶的心里一颗中号石头彻底落下,孙女能同意找继母是最好的,之前每次说大孙女都不说话,也不反对也不同意。
    让她和老头子心里都忐忑不安,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想的。
    现在好了,孩子自己想明白了。
    祖孙俩在家里腻歪,杨清去菜园子里搞了一点菜回来。
    中午,村里的各个地方的田地里,响起哨子声。
    中午下工回家吃饭的时间到,杨爷爷背在锄头与儿子儿媳们一起走。
    没走几步,就遇到熟人,“杨叔,你家清丫头回来了。”
    熟人是路上之前遇到杨清的一位中间汉子,笑着与杨爷爷说道。
    “啊,清清回来了,我得走快点。”杨爷爷乐颠颠的小跑起来。
    杨三婶撇撇嘴,心中有些不舒服的较劲,“咱爹眼里只有大哥与清清,也是,他们是城里人,有钱。我们是谁啊,没钱还是个老农民。”
    杨三婶的话,引来杨三叔的怒瞪,大眼睛瞪得圆溜溜,语气也很冲,“你瞎说什么呢?咱爹什么时候眼里心里只有大哥与清清。
    对咱还不好吗?去年,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咱爹进城去大哥家里背粮食回来,就那么一点点,他自己与娘都不舍得吃,全给了我们。
    为了让我们能有一口吃的,爹娘分家,把家里的钱财都给了我家和二哥家,大哥是一分钱都没有分到。
    不管大哥挣的钱有多少,家里分家就该平分,该有大哥的那一份。
    你还要咱爹娘怎么待你,是不是要他们死,不认大哥清清,是不是?你再胡说八道,就给老子滚。”杨三叔真的来气,妻子人不坏,可她的一张嘴,却是很讨厌。
    被杨三叔叨叨的说了一大堆,杨三婶害怕的缩缩肩膀,胆子瞬间变成小指甲那么点点,害怕的说,“他爹,你说什么呢?我就是随口一说,发发牢骚,也不是针对爹娘与大哥清清他们。你别发火。”
    她可不想离婚离开杨家,自家男人对她不错,两人还有两个儿子,家里有个在城里工作的大哥侄女,家里条件很好。
    她离个屁的婚,去哪儿能找现在夫家一样条件的。
    “哼,以后不要随口胡说。要不然我们离婚。”杨三叔是故意吓唬妻子,他从没有想过离婚,只是想用离婚治治妻子的嘴。
    免得她时常胡说八道,得罪至亲至爱的亲人们。
    “知道知道,我不说爹娘大哥清清他们,再也不说。”杨三婶确实不坏,就嘴皮子坏些,真要让她做坏事,她也不敢。
    “知道就好,见到清清热情些,好一些,我大哥不管以后结不结婚会不会再有孩子,清清都是他的心头肉。你别想着欺负,给她脸色。”杨三叔知道已经死去的大嫂在大哥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即便再婚,找的新嫂子也不会替代死去大嫂的位置。
    “哦,我明白。”杨三婶耷拉着脑袋,闷闷不乐的答应下来。
    走在一边的杨二叔杨二婶悄咪咪的笑,老三家的,确实要治治,现在有些膨胀,有些时候在外面胡说,还学会吹牛,咋不吹死。现如今的年月,越是低调越好,谁家不知道把蛋埋在饭碗底下吃,她倒好恨不得吹的满天神佛都知道。
    其实现在灾荒还不算彻底过去,今年秋收才刚开始,看颗粒就知道,差强人意,不能算丰收。
    明年也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吃个六分饱就已经是不错的。
    杨二叔夫妻加快脚步前进,他们现在早已分家,爹娘归老大抚养,但平时的照顾归他们与老三一家。
    今儿大侄女回来,他们做长辈的还是得过去露个面。
    家里的孩子们,都在学校读书,中午不会回家。他们中午,吃午饭也就是在家里热热早上的野菜玉米窝窝头,啃上两个,就饱了。
    两对夫妻,先回家用大碗端来四个玉米野菜窝窝头,哒哒的跑过来。
    “二叔,二婶,三叔,三婶。”杨清出来倒水,一眼就看到前后进门的两对夫妻。
    “哎,清清,月头回来要住段时间吧?”
    杨二叔自己没有闺女,对三兄弟三人唯一的闺女,也是很宠的。
    见到侄女,大眼睛都笑的眯成了缝。
    “住一晚我明天下午回去。”杨清一笑,露出小米牙,在两位叔叔的眼里,很可爱。
    “怎么不多住几天?”杨二叔不舍的说。
    “月头,工作比较忙,我是想爷奶了,抽空回来陪陪他们。”杨清主要还是回来送粮食的,想爷奶就是个借口。
    杨爷爷就站在孙女身后,乐呵呵的听着。
    杨二叔没话说了,工作最大。侄女得干好工作。
    中午,一家人一起吃饭,两对夫妻吃的主食是自己带的玉米茬野菜窝窝头。
    但杨清与杨奶奶炒的菜,油水足,一家子七口吃的心满意足。
    没有带肉回来,她给自己定了要求,一个月最多带两次肉回来,其余的,别人家里吃什么菜,爷奶就吃什么菜。
    虽然都是一样的菜,可还是比别人家吃的好,炒菜油放的足,有足够的油水。
    下午,都去上工,杨奶奶在家里收拾。杨清提着大木桶,拿着自制的钓鱼竿与小板凳。
    去了村里的河边钓鱼,村里有条河,河水深。
    鱼也有不少,就是野的很,不好网更不好钓。
    杨清不担心啊,她每次回来都能钓不少。
    但不卖,一半交给生产大队,一半自家吃。其实现在也不严,自家钓的鱼打的小猎,都没有人管。但杨清依然会上交一半,当做好些人上交,不只是那些队里的干部,也有队员们的面。
    至于怎么分,不用她管。但她也知道,轮流分,一批批的分。
    没法子,一次钓的也不多,也不够全村分的。
    杨清坐在河边,提前已经在河里造了个鱼窝子,撒了点好东西。
    农村学校,放学都早。孩子们从河边过,杨三叔家的两个小子,远远的就看到自家大姐坐在河边,迈动腿使劲的跑过去,“大姐,大姐,钓了多少?”
    “自家看呗,去找爷爷来,还有回家做作业,别瞎跑。”杨清可是知道两个小堂弟,不愿意做作业让他们做个作业就是比让他们吃苦死的中药还难。
    一脚踢过去,是姐姐给俩小子的爱,两人被踢习惯了,嘻嘻哈哈的走人。走的时候还瞄一眼水桶。
    杨清钓鱼的时候也没有闲着,在qq农场也忙着耕耘。
    意识入农场,在种植区里查看。农场有花金币请管事,有管事,虽然要付出一些金币,可自己不用时刻担心,什么时候收菜收粮食,收各种肉类。
    买多少给农场,自己加工多少,留多少,都是有比例的。
    一个月的时间,日夜不停的种植收割,已经扩大了好些块地。
    背包格子里,本月的任务粮食,鱼,鸡蛋,猪肉,蔬菜,全部已经收集完毕。剩下的,继续为下个月,下下个月等 ,为以后等每一个月攒各种物资。
    手里也没有闲着,一会儿钓上来一条鱼一会儿一条鱼,有好些孩子围着杨清,一斤以下的鱼,钓上来也会扔进河中。
    “清姐姐,咋都扔了?”边上一个吸溜着鼻涕的小男孩,不解的问道。
    小男孩身边还蹲着一个小姑娘,眨巴着黑黝黝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 ,水汪汪。望着鱼,还吞口水。
    “太小了,河中的鱼不能钓光,留些让鱼长大,大鱼再生小鱼,以后就不愁没有鱼吃。”
    小男孩吸溜一下,说道,“是不是一次吃光了,以后就没得鱼吃了。”
    “是,吃一半养一半,才能生生不息。”杨清没有想到自己此时的一席话,小男孩记了一辈子。对小男孩影响深远。
    “噢。”
    看着小男孩,杨清问,“小家伙你家有没有钓鱼竿,有的话拿来,姐姐教你钓鱼。”
    两个孩子,看着长得不赖,五官清秀,长大了一定男帅女美。看着他们对着活蹦乱跳的鱼都垂涎的吞口水,也想帮帮他们。
    小男孩眼珠子滴溜溜转动,薅薅脑袋上的头发,悄声的说,“咱村大部分人家都有钓鱼竿。”
    “那你快去拿啊?”
    “谢谢清姐姐。”小男孩附在妹妹的耳朵交代她呆在原地不走,不许下水,要等他来,见妹妹乖巧的点头,才起身一溜烟的就朝家里狂奔。
    跑走的小男孩是本地生产队的一户人家的孩子。家里与杨家还有点亲戚关系。
    小家伙不只是回自家拿钓鱼竿,还一路的大喊,给宣传,惊动了不少在村里玩闹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听到小男孩的话语,纷纷的跑进自家,一通翻找,拿出来自制的钓鱼竿,还有提着鱼篓,纷纷的朝小男孩说的地方跑来。
    乌央乌央的孩子,全放肆的朝一个地方跑来。见到杨清,一个个的很有礼貌,先打招呼。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