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70章 风吹草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徐光启把奏折重新修改了一遍,并趁着记忆新鲜,把自己和徐铮的对话,整理成一篇笔记,放到一封信里,并在信的末尾写到“西人从商已经远远走在我大明前面,且船坚炮利,汝在登州,兼具地利人和,倘若能以此为试点,则为师亦可以有所参考!”写完之后,发给了另外一个弟子:登州孙元化。
    徐光启的这篇极具分量的奏折在朝堂上再次引起了震动。
    后世史学家把这场震动以及后续影响称之为“庚午变法”。
    文华殿里的朱由检此刻正在仔细阅读徐光启的变法奏章,
    “真乃奇才!徐卿的这篇奏折可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尤其是‘商业兴,则百业兴’这一论断,尽管新奇,但是有理有据,真是深得朕心!前面有‘四民之说’,又有“预决算”制度,真不愧是中兴之臣,朕之股肱,大明之基石!”朱由检连连赞叹。
    徐光启不仅在奏折里详细的论辩了“兴商”的种种利弊,还顺带罗列了可能存在的阻碍以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大伴,把这份奏折转抄几十份,朕明天要在早朝商议此大政!”
    兵部尚书梁廷栋和内阁大学士韩爌正在一起喝茶聊天,
    “韩兄,是否听闻陛下新成一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哦,此事啊,听说过,是叫什么‘燕军’!”
    “不知阁老是否有意将此军划归兵部管辖,须知朝廷目前兵数虽多,然而能打仗的也就属袁崇焕的关宁军和燕军这两支队伍了!”
    “河南陕西匪乱频繁,边事又是如此紧张,这么能征善战的一直劲旅,如果不能为国效命,只是深藏在宫里,实在尤为可惜!”梁廷栋是看上了徐铮新军的强悍战斗力了!
    “你这话说的也有道理,如此勇猛的一支军队,如果能用在刀刃上,必然能收到奇效!而且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如果能让这支队伍稍微扩大些规模,效果应该更理想!”韩爌也极其看重燕军。
    两位大佬开始密谋,如何从皇帝朱由检的嘴里,抠出来这支勇猛善战的部队。
    山东。
    山东在明朝实行的是双巡抚制度,由于登州,莱州地区临海,由于海防一事特别重要,因此除山东巡抚外,另设登莱巡抚,全名是“巡抚登莱地方赞理军务”,辖区登州,莱州,青州,主要是负责沿海防务以及三州政事。
    朱元璋为了防止地方大臣专权,因此在地方采用三司制度,将地方事权一分为三,政、军、法分别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
    然而突遇急事、大事,三司总是相互推诿,办事效率极低,于是后来增设巡抚,管理三司。
    余大成是山东巡抚,孙元化是登莱巡抚。
    孙元化受兵部尚书梁廷栋的举荐,于五月份巡抚登莱。
    上任伊始,孙元化大力整顿海防,并注重民生,以儒雅的文人胸怀治理登莱青三州。
    老百姓们的贫苦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孙元化收到了恩师徐光启的来信。
    这个小师弟真是别出心裁,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不过强国必先强兵,强兵首要强器!我还是觉得如果能师西人之科技以强我大明之器,这才是根本!至于商兴则百业兴,实在有些言过其实了。孙元化一边看着信,一边在心里思考。
    看完之后,脑海里突然想起徐铮跟自己提过可以组建西人雇佣兵的提议,于是在心里有仔细盘算了一遍,确实可行!
    更何况自己也是教友,想到这里,提笔给徐光启回了信,信里重点提出了想用教友的身份,雇佣一批西人来登莱地区。一方面可践行商业,另一方面也可是师夷长技。
    孙元化并不知道,自己的举动,无意当中开辟了外国人军团在我国服役的先例,同时也把登莱二州打造成了“西学东输”的乐土,只可惜时间过于短暂,未能席卷全明。
    盛京。
    “一群混账!”皇太极一巴掌狠狠的拍在桌子上,顿时案几上的东西洒落一地。
    “半年多的征战,几千女真子弟的鲜血,全部被你们这群蠢蛋白白浪费了,我恨不得宰了你们!”皇太极咆哮着,喉咙里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给我用鞭子狠狠的抽!我不说停,就活活抽死这群混蛋!”
    大殿里顿时想起了噼里啪啦的鞭子声,偶尔有几声闷哼传出来。
    硕托咬着牙,硬挺着跪在地上,一声不吭。
    宁完我见皇太极气已经出了,连忙走出来,跪下,“台吉,别抽坏了贝勒们的身体,既然事情已经如此,就不要再难为他们了!”(宁完我儒生初生,1621年辽阳城破,被努尔哈赤抓了,充做萨哈廉的奴隶,后呗努尔哈赤发掘出是个人才,宁完我顺便归降,为女真出了不少力气)
    杜度也跟着在旁边求情。
    皇太极重重的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都给我滚下去,看到你们就心烦!”
    “台吉,干嘛这么生气,兵败本来就是常有的事情,犯不着如此动怒啊!”宁完我问到。
    皇太极没有说话,而是把德胜门战报以及冷口关战报,递给了宁完我。
    “炮阵,铳阵?”宁完我仔细的把战报看了一遍,“这么说我军此次绝大部分伤亡全部跟这个徐铮的火铳兵有关!”
    皇太极点点头,“确实是啊,对方的火铳打的又急又快,几乎是枪林弹雨,我军士卒尽管勇猛冲锋,但是仍然突破不了他的铳阵,我思考了许久,也没有发现破阵之法!”皇太极可是亲眼见识过徐铮的铳阵的威力的。
    宁完我的眼珠子一转,道:“台吉,臣认为欲破铳阵者,应当以铳破铳,犹如明军的以骑制骑!”
    “先生你又不是不知,我们这里缺乏工匠、铁矿,想要大规模造铳造炮,无异于痴人说梦!”
    “台吉,咱们没有,可是朝鲜有啊,朝鲜军队里就有火铳士卒,我们可以要求朝鲜火铳兵助战!”
    “至于大炮,臣听闻大明有两人善于制造大炮,一是徐光启,另一个是他的弟子孙元化。我们只要肯想办法,就不愁搞不到大炮!”
    “孙元化?是不是就是在宁远的孙元化?听谍报说此人极其善于操炮,尤其是红衣大炮!”
    “正是此人,最新的谍报说,此人去了登莱做巡抚!”宁完我拈着老鼠须,说到。
    “派人,不惜一切代价,潜入登莱,能劝降孙元化者,我给他个甲喇章京,不,固山额真!”
    “或者能把他手下的炮匠弄到辽东来的,按人给黄金,每个五十两!”
    皇太极真的下血本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