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03章 最大的心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也是个方法,当初我在京城的时候就听说有专门收‘夜香’的。但是你这里地方这么大,紧紧是依靠这个只怕数量远远不够吧?”徐光启不无担忧的说道。
    徐铮点头说道:“是的,还好我们黄金山有着为数不少的牲口和家畜,先生你注意那边的一排建筑没,那就是我们的养殖场,里面有大量的猪牛羊,还有很多散养的鸡鸭鹅。更何况收集过来的粪便还需要经过发酵,从而获得更大的肥力!”
    “发酵?”徐光启歪着头不解的瞪着徐铮。
    “哦,具体做法和发馒头包子差不多,就是地上挖深坑或者堆成‘土牛’。”徐铮解释到。
    “‘土牛’我见识过。只不过这个‘发酵’倒是第一次听说!”徐光启仍是不解。
    徐铮思考了下,接着解释:“发酵的具体过程是利用热量,把粪便和其它杂物放在一起,从而产生更多的肥料,另外发酵产生的气体也可以作为照明和燃料使用!”徐铮没敢涉及到细菌分解、甲烷和硫化氢等专业词语,怕是越描越黑,越说越迷糊,从而点到为止。
    “这个法子真不错!可以进一步推广吗?”徐光启很有兴趣。
    “有一定难度的,首要是气温,先生您知道,咱们大明是南热北冷,这种方式最适合天气热的地方;其次加固坑壁的材料难寻,不仅要坚固,还要密封性能好;再次是所产生的气体有一定危险性,容易着火爆炸,因此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徐铮说的很明白,那就是不建议推广!
    徐光启叹了口气,惋惜的说道:“如此良法,不能推广普及,实在是可惜至极!”
    要知道沼气的使用需要初步的化学知识,民智未曾开启,是绝对不适合推广的,否则肯定出事情,就算是黄金山,最多的也只是利用其中的肥料方面而已。
    徐铮带着徐光启把附近一个未完工沼气池的构造详细的看了遍,摸着池壁上光滑的水泥面,徐光启又感叹了半天,直道水泥是种好东西。
    徐铮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拒绝了徐光启要普及的想法,怕徐光启想不明白原因,徐铮再次把水泥在军事方面的意义详细解释了一遍。
    最后徐光启叹息着说道:“此物的确是好,若能大规模制取,筑路修房建桥更是旦夕可成,便捷无比!而偏偏原料又极其便宜,几乎随处可见。只可惜是一把双刃剑,就好比财不外露一般,如果主人家实力太弱,被虎狼之辈多得此物,无异于如虎添翼,还是保密的好!只是可惜了如此好的东西!”
    徐光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沼气池,跟着徐铮前往庄稼地。
    “这不是红薯和马铃薯吗,怎么种植成这样?”徐光启指着眼前高高垒起,一道道田垄,好奇的问道。
    徐铮这才意识到,原来大明朝这个时候种植番薯和马铃薯,全是用平地种植的方式,看来自己无意当中引进的后世种植方法,又算是开了先河了。
    徐铮虽然知道要用这样的方式种植,但是却解释不出起垄的原理和原因,最后只好找了个借口,说道:“起初也是平地种植,后来偶然间发现采用起垄的方法,红薯和马铃薯的果实会变大好多,所以现在就全部用这种方式了!”
    徐光启走到近前,详细的观察了田垄的高度大小,又仔细询问了浇水施肥产量等细节问题,最后叹道:“猛的一看。这种方法表面上是减少的栽培数量,但是就实际产量而言,却远远高于平地种植,好法子,我得回去试验下!”
    徐铮这次没有拒绝。
    “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你是如何保存红薯过冬的?”徐光启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红薯田,问道。
    徐铮没有先回答问题,而是问道:“先生都是如何保存的呢?”
    徐光启道:“用过很多方法,我发现用泥土盖起来的效果最好。”
    徐铮采用的方法也是盗版后世的,挖坑!俗称“地瓜窖子”,这个玩意可是我国农村六七八十年代广泛采用的最有效方法。说穿了也就是干湿度、温度,但是要想在大明朝把这个解释清楚,绝对是非常困难的。
    徐铮想了下,说道:“我这里用的还是挖坑的方式,具体方法是尽量在干燥的地方,挖深坑,把红薯放置其中,再加以稻草等杂物覆盖。”
    “这么简单?”徐光启将信将疑的问道。
    “其实也可以不用这么麻烦的,还有更直接的方法!”徐铮道。
    “说来听听呢!”
    “我们可以把红薯煮熟或者直接切片,晒干即可;或是切片晒干然后磨粉也行,这样保存起来要方便的多!”徐铮说的正是后世的“地瓜干”,城市孩子不容易见到,农村里比较常见。
    徐铮停了下,继续说道:“也可以把红薯加热,熬制糖稀或粗糖,剩下的残余物还可以酿酒,这些深加工处理,总之好方法多得是!”
    徐光启听的一愣一愣的,道“就这么一个红薯,还能吃出这么多花样?”
    徐铮笑着点头,道:“是啊,总之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徐光启颔首道:“这倒是!”
    “你这里好东西真不少啊,比我在天津那边搞的好的多!”不知怎么的,徐光启就竟然有点羡慕徐铮了。
    徐铮道:“先生你可别谦虚了,跟您比,我这里可差远了!您可是我大明朝农业第一人!”
    “这个马屁拍的不错,我收下了!”徐光启大笑着说道,“其实第几都是虚名,最重要的让大明子民不在忍饥挨饿才说我最大的心愿!”
    “戚继光将军曾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做不做官我不是太在意,只要街上讨饭的少些,不再饿死人,我也就满足了!”
    徐铮暗中竖起大拇指,心里赞叹道:这才是官,这才是知识分子!
    徐铮道:“先生果然是悲天悯人,小子佩服至极!”
    徐光启摆摆手,道“这是我个人的想法,说出来不是让别人佩服或者仰慕的之类的,只是本来就是这样想的。”
    “不说了,再去别的地方看看!”徐光启挥挥手,说道。
    “好!”。
    徐铮决定带着徐光启去看看蒸汽轮机,这是重中之重,也是徐铮提前考虑好的。因为徐铮知道,在近现代历史社会变革中,动力革命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从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动力再到核能,这几乎是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让徐光启这个大明的科技带头人认识到这一点,才有能让政府在社会变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到了玛丽工作的地方,发现玛丽不在,徐铮跟学员打听了下,学员告诉徐铮,玛丽去山下塘子里做实验去了。徐铮心里奇怪的同时又隐隐约约有着一丝丝期望。
    由于要见女士,徐光启坚决要换过衣服再去,徐铮只好跟着徐光启回到住处,然后把早上的衣服再次换了过来。
    然后骑上骡子,徐铮和徐光启沿着山路,没多大时间就赶到了学员说到的塘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