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3章 镇江府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天启六年(1626年,丙寅年)大事记:
    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城,红衣大炮在中国正式登场,努尔哈赤受伤死亡(初期明朝人称之为‘紅夷炮’,后来讹称‘红衣’,大部分长三米,重两吨)。
    二月:苏州民变(《五人墓碑记》张溥)
    三月:太监监军。
    五月:北京王恭厂大爆炸。
    六月: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发生七级地震,
    七月:常州、苏州、靖江等地发生风灾、水灾。
    八月:陕西流民起义;皇太极即位。
    随着一声云板敲响,整个考棚里安静下来,衙役举着牌子,依次走到考生面前,让考生抄写考题。
    徐铮看了下考题,是四书题三道题目: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孝经》)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
    写好题目,徐铮没有着急下笔,只是先打腹稿,至于八股文的写法,秀才早就教过自己。对于科举,徐铮并没有抱太多的期望,作为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在于知道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就算自己拼命苦读,经历乡试、会试和殿试,最后在万千读书人之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那又能怎么样!毕竟大明的天下之忧十几年的时间了,语气自己把精力花费在这个上面,倒不如多为以后多做些准备。但是科举的道路又必须走,因为这牵扯到自己以后的规划,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最起码通过乡试是自己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今年是天启六年,再过一年不到就换成是崇祯皇帝了,大明王朝的末日已经正式拉开序幕。
    对于童生试而言,县、府两级考试难度并不算大,考试的重点知识针对四书的理解和背诵,八股文的考试题目也不会出偏题、怪题。上面的三道四书题只要考生认真学习过四书,应该是不难,这只是针对古人而言,如果放在后世,想要写篇八股文,难度是非常大的,首先你必须熟练背诵四书、朱熹的注释及含义;其次熟读名家八股文几百篇;再次掌握《佩文韵府》(音韵);最后是长短句对联。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顺利通过童生考试。如果还想通过秀才考试,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得熟练掌握五经之中的一经及其注释,以及各种公文和策问的写作,同时八股文必须出类拔萃,不落俗套,就古文而言,有人戏称过去的秀才最起码抵现在的古文教授、专家,这倒也不不为过。
    腹稿已经打的八九不离十,徐铮拿起墨锭,研好了墨汁,提起笔在稿纸上沙沙的写了起来。写得快的考生已经有人做完了第一题,徐铮没有着急,而是沉住气,一笔一划,一个个方块字从笔端行云流水般,毫无停歇。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出自《论语》,原文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対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大意是鲁哀公问子若(孔门弟子)道:这几年饥荒了,国家用度严重不足,该怎么办呢?有若说:为何不能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田税呢?鲁哀公说:我现在在十分之一田税的基础上已经加收两分了,尚且还不够用,怎么还能只是考虑十分之一呢!有若说:既然老百姓富足了,君王为什么会不富足呢;如果老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么会富足呢!
    从今天来看,有若的意思其实就是君王和百姓是一体的,为政者不可以富己贫国。这个道理比藏富于民还要深刻一些,单纯的富君或富民都是不行的,如何让二者辩证统一才是王道。作为考生,就是要详细地把二者的关联说清楚,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就行。
    徐铮写的速度不快不慢,但是书写频率持续连贯,除了中途点蘸墨水除外:国之君富于民,民富即君富。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言君民一体以告哀公。盖之谓哀公加赋,以补其不足,诚能百亩而彻,千亩而彻,然民力有穷尽,不可尽聚敛之。一旦河干树枯,民困则君更乏。
    写道最后结尾处,徐铮写道:吁!彻法以立,本以为民为君,民既富,君亦富,何必只加赋以求富哉!(引自清王鏊,稍加变化。)
    徐铮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君和民不是对立的,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利用后世的经济学原理,则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古者亦有“牧民”的说法。道理很简单,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君王做不到?是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徐铮认为不尽然。古代统治者大多数都受过岗前培训的,说不明白那是骗人的。但是当他们家国天下,生杀大权在握的时候,他们往往发现通过简单的掠夺手段(增加赋税),从而增加自己的财富,简单易行,见效最快,所以他们更愿意用这种方式,而不是“大河(民)有水小河(君)满”。这就好比抢劫犯或者是市场投机行为,既然有这么简单快捷的方式赚取财富,那么我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上班或者做实业呢,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写完之后,徐铮把卷子放在边上,幸好这几日天气晴朗,不用担心雨水污了考卷。
    第二道题目: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原文是: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进于侍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出自《孝经》。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敬爱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也不会整天厌恶别人;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不会怠慢别人。对待父母能够做到恭敬亲爱,德行教化施加于百姓,让百姓遵纪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里面说:如果天子一个人有善良的品行,那么全国老百姓都会仰赖,学习他。
    这里的人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人,而是天子。主要是强调一国之君要以身作则,才能教化万民。简单的说就是榜样的作用。徐铮仔细思考了一会,题目也不算难,不过想写出精彩可不容易,容易犯忌讳。于是徐铮决定只要文理通顺即可。
    徐铮再次提起笔,写道:见贤思齐焉,民众之思维也。这就是破题了,接下来是承题起讲起中后束股,最后大结。通篇文章写的很顺利,毫无顿涩,几乎是一气呵成。
    看看时间快到中午,徐铮收起笔墨砚台,拿出过龙门时候领到的泥炭小火炉,开始煮粥,莲子花生大枣外加白米,锅子外边写了几块玉米饼,时间不大,粥和饼的香气升起,临近的考生们抬头看了看徐铮,被饭香勾的食欲大起,也无心继续做卷,纷纷拿出炉子,开始做饭,顿时考棚里飘起了一片香味。
    徐铮见状笑了笑,从考箱中再次取出了两个咸蛋,以及准备好的咸菜,碗筷等,美美的吃完一顿午饭,身上热乎了许多。收起桌板,安放在下面的踏脚上面,顿时就成了床板,盖上衣服,徐正开始小憩。
    休息了有半个时辰,徐铮再起摆好桌板,拿出第三道考题: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出自《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无所忌惮也。大意是称得上君子的人,言行都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则是违背中庸的规则;君子能恪守中庸之道,但是小人呢总是无所顾忌,胡作非为。
    中庸之道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徐铮也很喜欢中庸之道,后世有关中庸的解释数不胜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中庸是人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准则,每个人对生活态度的不一样,则导致了不同的见解发生,尽管言简意赅,但却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的很多道理能流传至今,可见并不是一无是处。后世人尽管学习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远超古人,但是学习的大多数内容是倾向于谋生技能;古代人读书专一,大多研习的是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两个极端,对于教育而言,传道受业解惑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徐铮看着题目,不禁想起了后世网文中经常提及的“中庸三原则”,灵机一动,就写这个吧。
    写好之后,再次详细地检查了下稿纸,然后一笔一划誊写到考卷上,一切就绪之后,看看天色不早,于是交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