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3章 金坛县试(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稍作休息之后,徐铮拿起了第二张帖经,题目是:‘无衣’徐铮摇着头回想了下,顿时觉得有点诧异,诗经中题目是《无衣》的共有两篇,那么自己改写哪一篇呢,思来想去,决定两篇都写。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大意是谁说我没有衣服,我有七套,虽然比不上你们的,又舒服又漂亮;谁说我没有衣服,我有六套,虽然比不上你们的,舒服又暖合。此篇是借物怀人,抒发思念之情。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大体的意思是谁说没有衣服,我和你一起同披战袍,国家调动兵马出征战斗,赶快修好矛戈,我们一起去报仇;谁说没有衣服,和你同穿内衣,国家调动兵马出征战斗,赶快修好矛戟,我们一起去作战;谁说没有衣服,我和你一起穿衣服,国家调动兵马出征战斗,赶快修好盔甲和兵器,我们一起奔赴战场。
    这道题算是基础题了,也是送分题,毕竟前来县试的大多数是启蒙几年的童子,学问不是很高深,还是要照顾一些的。徐铮也是顺利完成了。
    毛笔字写起来极费时间,尽管好的书法能给人以享受,但是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来说,肯定是不适应的。更何况就连后世的电脑打字员还初步要求五分钟内九十—一百个字的。如果用毛笔写,那你等着哭吧!
    等徐铮写好了,看看考场外的阳光,已是接近中午,于是洗好毛笔挂起来,把桌子收拾干净,拿出干粮,准备吃午饭。旁边小吏看到了,走了过来低声提醒道:“一会县衙提供吃食的!”徐铮尴尬的摸了下鼻子,心想穿越的经验也不是都管用啊,收起了干粮。
    不久,一声锣响,意味着上午考试结束了,由于考试内容简单,所以大部分考生都有些兴奋,考场中的小吏也没过多阻止,只是招呼衙役送上来食物—一荤一素外加一大盆米饭,顿时考场中想起了一片咀嚼声。
    吃过午饭之后,大家各自在座位上休息。午时刚过,场外锣声再次响起,下午的考试开始了。
    徐铮再次拿起了帖经试题,题目是:‘敢问交际何心也?—充类至义之尽也。’看着题目,徐正开始仔细思考,这道题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没难得住徐铮,题目出自《孟子万章下》。
    徐铮提起笔,写道: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莫取诸民之不易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民不畏死,凡民罔不谆。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优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翻译一下,大意是:万章问孟子,和人交往,要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孟子说:恭敬心。万章接着问:为什么拒绝别人的礼物却被认为是不恭敬呢?孟子说:尊长给我们礼物,我们接受了以后,有时候会想这礼物得来的是否符合道义?这样反而是对长着不恭敬,所以还不如直接拒绝。万章说了:别人的请求自己没有言语可以来表达拒绝,不过内心是真的不想要。既然这个礼物是不义之财,那么我另找借口拒绝,难道不可以吗?
    孟子说:如果和一个人的交往既合乎道理,又遵循立法,那么就算是孔子,也会接受对方的礼物的。万章说:现在假如有个强盗,我跟他的交往既合道又守礼,那么他的礼物我可以接受吗?孟子说:不可以。《康诰》里面说:杀人抢劫的这些强盗,老百姓非常憎恨他们,哪怕强盗是因为没读过书而去拦路抢劫,也不能不杀他们。从商朝继承夏朝,从周朝承继夏朝,这点共识一直没有取消。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这怎么可以接受呢!
    万章说:现在的诸侯经常从老百姓那里获取财务,跟强盗类似,如果诸侯遵循礼治给君子送礼,那么君子也会接受,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那么你以为,要是先王出现在现在,会不会将现在的诸侯全部都杀掉呢?或者是经过说服教育之后仍不知悔改的在杀掉?你认为那些把别人的财务据为己有的行为不是偷盗吗?这才是对事情最为充分的推论。
    这段徐铮没有直接写到考卷上,而是先用稿纸默写了一遍,修改了其中的几个字,然后正笔在考卷上书写。
    书写完毕,把帖经的考卷放在一般晾晒。徐铮开始写试帖诗。‘试帖’一词出自唐代明经科考试。主考官考试的时候,往往把贴纸裁开,挡住上下经文只空中间,然后让考生默写全篇或者整段。如果默写情况不理想或者没达到要求,那么还可以写诗代替,以试帖名诗,起源于此。试帖诗被王安石取消过,后来在清朝再次盛行。由于出题必须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主,并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通常采纳五言六韵或八韵,有时候也称之为“赋得体”!(这里明朝的科举考试是否考察试帖诗,作者也不甚了解,无奈只好拿清朝的资料来糊弄,望读者莫怪。)
    第一首:《昭君出塞》。
    徐铮仔细斟酌,古往今来,写昭君出塞的诗多不胜数,多为描述昭君幽怨,不得汉家皇帝赏识,最终远走边塞。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叫意识形态不够积极。想到这里,徐铮决定反其道行之:
    赋得《昭君出塞》
    回首辞苑月,弹指向边穹,
    只身归朔漠,绝色醉边雄。
    穹庐情更深,未央画未工,
    白云印草坡,双骑逐青鸿。
    休言绮罗裙,岂如画角弓,
    若以功名论,卫霍岂敢同?
    写完之后,徐铮长出了一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里佩服那些才如涌泉的诗人词人,这首诗还是自己把清朝杨庚的试帖诗《王昭君琵琶出塞》和《昭君墓碑》糅合而成。(真正的试帖诗要求非常严格,从韵脚到平仄、对仗,作者才情有限,见谅)
    放在一边,接着写另外一首。
    第二首:《冯妇攮臂下车》
    徐铮看了题目哑然失笑,出自很简单:《孟子尽心下》。不过题目中有个陷阱,那就是考生首先要明白‘冯妇’是个勇士,而不是姓冯的妇人。
    徐铮想了想,提笔写到:
    赋得《冯妇攮臂下车》
    昔有奇男子,善于搏猛兽。
    ??????
    重操旧事者,勿复惹人讥。
    等到所有的卷子干透,徐铮仔细的整理好,等待小吏收卷。时间不长,场外的锣声响起,第一天的考试结束了。在衙役的带领下,考生们纷纷出了考场,大多数都是长舒一口气,然后散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