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2章 金坛县试(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明朝的科举考试是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科举本身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科举制度无时不刻的受到封建皇权的阉割,从科举考试开始,历代统治者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科举内容进行阉割,限制,到了明朝,则走向极端。从考试制度到考试内容,甚至考试格式(书写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限制,八股文应时而生。直接后果是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自由创作的激情。间接后果是为大明朝廷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只知道四书五经却没有任何实干才能的书呆子,导致了人才的匮乏,最终大明朝走向了末路。
    满清之后,仍不知悔改,一方面是禁锢平民教育的普及,以达到愚民而治的目的;另一方面继续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毒害知识分子,从而让整个国民陷入愚昧无知、僵化照条,即葬送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又让中华民族的发展几乎陷入停顿,进一步拉大了与西方的距离。
    但是这一切不是科举制度本身的错误,而是统治者人为干涉的恶果。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任何统治者,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训,
    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跑题了,扯回来。再次介绍下明朝科举考试的构成。总体说,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资格考试,称之为童生试;另一部分是晋级考试,由乡试、会试和殿试组成。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前提。
    童生考试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本县县官举行的县试,时间大多数在二月份;第二步是府试(直隶州),由知府、直隶州知州或者等主持,考试时间在四月份左右,通过考试的成为‘童生’;第三步是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三年两考,多数在没有正试的年头秋天举行,通过者成为‘秀才’。
    正试也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乡试,三年一考,地点是省城贡院,时间是八月份,通过后称之为‘举人’;第二步是会试,乡试结束的第二年,由礼部主持,考试地点是北京贡院,时间是三四月份,通过考试的称为‘贡士’;第三步是殿试,会试通过的,由皇帝亲自考核,地点是皇宫,时间是会试过后的次月,这次只是排名考试,不是淘汰赛,至此状元、榜眼及探花郎诞生。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细节,后文在一一讨论。
    金坛县此次县试,本应该在二月举行,但是由于土匪折腾,知县去职,所以拖到现在。
    徐铮坐在考场里,趁着考试没开始,眼睛四处乱看。南京的贡院徐铮在后世可是去参观过的,别的且不说,就说‘号舍’,也就是考生的考场,前面开敞无门(形状可以参考农村的简易猪圈),里面两道高低木板连接在两边的矮墙上,既可以作为床来睡觉,也可以当做考试用桌,还可以作为坐凳和餐桌。‘号舍’总长度大约有四尺,折合成后世也就一米三左右,睡觉只能蜷着腿,还得自带门帘(兼做雨布、纱窗)
    徐峥以为县学里的格局也是如此,,甚至已经提前做了准备,没想到进来之后,才知道多此一举。金坛县学的号舍宽大了许多,算得上一间独立的房屋,只是稍微小点。就在徐铮四下观看的时候,外面一声锣响,有人走过来颁发试题考卷了。
    徐铮接过考卷,写上姓名,开始阅卷。今天是第一场,考的比较简单,是帖经(有关明朝的科举考试资料遗失的太严重,大多数作者写书的时候参考的应该是清朝的,而清朝的科举是模仿明朝的,因此也无可厚非。对于普通作者而言,查阅资料实在是痛苦至极,看似为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但是很多史料都难以查阅到,因此作者在这里也只能参考清朝的资料了。)。所谓的帖经,其实和今天学生考试的佳句欣赏填空题差不多,考察的重点是应试者的记忆能力,这个方面的考察来的不半点虚假,会就是会,不会肯定是不会。徐铮快速浏览了下,三道帖经,两首试帖诗。
    县试是科举考试的前提,相当于后世的资格考试,也可以看做是踏上科举考试道路的第一步,应试者多为启蒙数年的少年(老童生也有的),因此第一场往往不难,考的是基本功,一个是背诵;二个是书写;三个是对四书五经的初步理解。
    徐铮铺平卷子,沾满墨水,开始做第一道帖经试题—‘父子之道天性也??????尤为不孝也!’。这是《孝经》里面的一段话,徐铮仔细回忆了下,动笔续了下去: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责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这段话的意思大体是说:父母爱和子女孝都是天生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都是同一个道理。不去尊敬爱护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爱护别人,是违背礼法和道德的。所以爱敬亲长是是顺应天性,反之就是违逆。如果是一个不爱不敬的人,就算得到了高官厚禄,也会被君子看不起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大意如下:君子不是这样的,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言行可以被百姓称道,他们的行为思想可以使百姓快乐,他们的德义可以被百姓尊崇,他们的做事都可以让百姓效法,他们的容止、进退都可以成为百姓的楷模。百姓们敬畏他们,喜欢他们,进而模仿他们,所以君子能够成就他们的德治教化,推行他们的法规命令。《诗经》里说:善人们君子们,他们的言谈举止一点都没有差错。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是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
    简单翻译就是孝顺的子女侍候亲人,在一起居住的时候就很恭敬,给父母养老的时候让他们快乐,父母生病了让他们没有忧虑,父母亡故了,要以哀痛之心治理后事,祭祀先人的时候要严肃恭谨。这个方面都能做到,才能善待父母的真理。能够善待父母的君子,身居高位不会娇蛮,作为社会基层也不会生乱,不会逞凶斗狠。身居高位如果娇蛮成性就容易导致灭亡,身处基层如果因为作乱就容易触怒刑法,逞凶斗狠就容易遭受兵器的伤害。如果这三个方面不能戒除,就算每天用三牲供养,也是不孝顺的!
    县试的考题大多是一县之官出题,知县的水平制约着考题的优劣。相比较而言,刘知县还是很有水平的。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封建礼教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朱熹诠释四书之后,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奉为宝典,再加上统治者有意吹捧,礼教和伦理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孝经》就是封建伦理的大集成著作,被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此次考试帖经第一道题目就是出自里面,很有申明宗义的意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也正是这个道理。
    徐铮写的很顺利,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完,吹了下墨汁,防止黏连,放置在一边。徐铮的书法学自赵孟頫,笔法外圆内骨,字字挺拔,放眼望去,极具观赏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