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6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大元勇士们!随我冲!”王保保策马,冲在最前方。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这是王保保最后的信念。
    鲜血似乎把天都染红了,血溅进眼睛,睁眼的时候,万物都是血红的。
    王保保从自己的腹部拔出箭头,他喘着气,杀红了眼。
    他能听见惨叫声,看着一直跟随自己的部下被一刀划破了脖子。
    王保保的世界一下安静了,他什么都听不见了。
    部下还没死,他捂着脖子,看着王保保的方向,他张嘴,似乎想叫一声丞相。
    他想说,他没给蒙古人丢脸,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片刻退缩。
    但他还没倒下,就有一把刀贯穿了他的胸膛,敌兵甚至没有看他一眼,遍地的尸首,哪里都是鲜血,杀他的小兵甚至不知道他是谁,就把刀刃对象了其他人。
    “缴械投降,降者不杀!”敌方有人在喊。
    王保保环顾四周,以为有人会投降,可到了这个时候,竟没有一个士兵放下武器。
    他听见身边有人喊道:“我们蒙古勇士,战死沙场也决不投降!”
    他们拼到了最后一刻。
    无一人投降。
    王保保倒在地上,任由自己的生命对着血液流逝。
    他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但他对得起祖宗,对得起皇上,对得起薛禅汗。
    去了地府,他也能问心无愧地说一句,他上对得起皇天,下对得起厚土,他尽力了。
    至正二十五年春,王保保率军攻打汉阳,战败,力竭而亡。
    元朝的气数,尽了。
    第144章 144
    “皇上!前方战报!我军全军覆没, 丞相……丞相战死……如今南王之兵,正朝大都行军……”小兵跪在朝堂中央。
    举朝哗然。
    皇帝眼前一黑, 揪着胸口, 差点倒下去。
    他身边的太监连忙扶住他, 文武百官皆是一脸惊惧。
    哈麻此时也傻了。
    他站在离皇帝最近的位子上, 手脚冰凉, 全身僵硬, 他没想过王保保会败,也没想过王保保会死, 在他看来, 这就是必赢的战局。
    无论是他干女儿递回来的消息, 还是探子探听到的消息,都说明汉阳只是个纸老虎。
    可如今……
    哈麻全身都在发抖。
    此时有大臣站出来说:“陛下!如今朝廷可用之兵甚少, 应当机立断!可退至滦京, 如此,便能保我大元生生不息!有朝一日重整旗鼓, 再夺大都。”
    皇帝喘了两口气。
    雪雪忽然说:“不可!当年薛禅汗千辛万苦打下中原, 怎可拱手让人?你是何居心?王保保有负圣恩,自然有别的将军能力挽狂澜!”
    “陛下,不能退!”
    哈麻看了眼自己的弟弟。
    他深吸一口气, 站出去说:“陛下,臣以为……退至滦京,为上策。”
    雪雪瞪大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自己的哥哥。
    皇帝抓着扶手, 他环顾一圈,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朝臣们接连跪地,额头触地。
    皇帝疲惫不堪地挥手:“迁都。”
    没有兵的大都,只是一头待宰的肥猪。
    官道上,雪雪快步追上哈麻,他生得尖嘴猴腮,身材瘦小,许多人说他人不配名,若是没有一个好大哥,这辈子都做不到御史大夫,雪雪听不得这样的话,他不觉得自己差大哥什么,他追在哈麻身后,气喘吁吁地问:“哥,你怎么不帮着我说话?去了滦京,离中原就太远了!”
    “当年宋朝孱弱,尚且花了二十多年,宋人崇文且如此,如今退去滦京,将来……”
    哈麻:“你以为我不知道?”
    雪雪不说话,只看着哈麻。
    哈麻冷笑道:“我这个中书令,你这个御史大夫,都要在皇帝跟前才有用,困守大都,咱们俩还有什么用?如今朝堂之上多少人巴不得我死?留在大都,朝臣施压,皇上不想杀我也得杀我,去滦京,还能给咱俩谋得活命的机会。”
    雪雪:“哥,这不可能,朝堂上的人大半可都是咱们的人。”
    哈麻:“咱们能给他们好处,他们就是咱们的人,给不了,咱们就是他们的绊脚石。”
    “雪雪,脑子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
    “回去收拾细软,贵重东西能换成金银的就早些换了,别带太多东西,免得路上麻烦。”哈麻最后叮嘱了一句,在官道边上马,扬鞭回府。
    留下雪雪一人站在原地。
    雪雪抬头看天,如今都要四月了,他怎么觉得还是有些冷呢?
    大元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他们的祖先付出了多少,才打下中原,这才多少年,他们又要被赶出去了。
    雪雪抹了把脸。
    也上了马。
    皇帝被太监搀扶着回了寝宫,他的身子早就不行,早年与后宫女子厮混,外头看着还好,里子早就败了,吃了丹药后更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他毕竟命硬,轻易死不了。
    宫里的太监如今是汉人居多,自从朴不花以后,宫里就不愿意用高丽的太监了。
    早先的时候,宫里其实也没多少太监,但忽必烈遵从汉制,宦官慢慢掌了权,那时候的太监,多是高丽、缅甸那边来的,后宫的妃子也是,高丽的就占了一小半,元朝建立了以后,高丽的历代国王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
    “今年高丽那边没派人来上贡?”皇帝问了一句。
    贴身伺候他的太监腿一软跪在地上,胆战心惊地说:“应……应是有事耽搁了。”
    皇帝“哦”了一声,没有再问。
    先帝还在的时候,周边的小国年年上供,恨不得巴在他们脚下当一条狗,一点破事都要他们来断案,那时候先帝还笑说,小国弱君,上不得台面。
    眼下大元朝不行了,他们便不来了,趋炎附势是人的本性,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
    虽然嘴里说着大不了回关外。
    可当过中原的主人,谁想回去?
    皇帝躺下来了,太监却不能休息,他要守在皇帝身边,皇帝渴了饿了,他都得伺候。
    宫里的日子难熬,但一天天的过去,倒也熬下来了。
    大都这边想着要撤回滦京。
    林渊那边却不准备给他们撤去的机会,因为林渊清楚,一旦他们跑去建了北元就不好打了,历史上元惠帝退去滦京,被记载为北元,给大元朝延续了最后一口气,这口气延续了二十多年。
    只有大元朝真的倒了,他才能收拢蒙古人的心。
    除了入驻中原的蒙古人以外,关外的蒙古族还是奴隶制度。
    此时的蒙古还存有除了元朝以外的四大部落。
    科尔泌部、察哈尔部、喀尔喀部、卫拉特部。
    所以朱元璋、陈柏松和李从戎几乎是日夜行军,没有多少休息的机会。
    林渊则是留在汉阳。
    他在想历史上的朱元璋,他建立大明政权以后,为了防止蒙古卷土重来,对蒙古诸部采用的是一手棒子一手糖的办法,蓝玉等人的胜利让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失去了屏障,归附明庭。
    朱元璋又建立朵颜三卫,这三卫由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为主组成。
    但蒙古并没有对大明归心。
    准确的说,还是两个政权,蒙古政权和大明政权。
    林渊想要的是民族大融合,是让所谓的“夷狄”也成为百姓。
    但他的想法显然很难得到支持。
    毕竟跟现代不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变了,人们是以国为单位而不是民族的单位看同胞的,而这个国,指的就是国土,国土之上都是同胞。
    但此时,人们分的是民族,看的是祖宗。
    别说让汉人接受蒙古人。
    蒙古人也很难接受汉人。
    早先就迁移到中原的蒙古人还好说,经历了两三代,被汉化的程度已经很深了。
    但关外的蒙古人……林渊自己也没什么把握。
    林渊觉得自己想得挺美,能不能做到,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在蒙古诸部里选一个领头的出来吧。
    而且只要蒙古部落的奴隶制还在,想实现民族融合,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还有女真人,女真也辉煌过,后来被蒙古的铁蹄踏碎,早前还是小可怜,现在慢慢壮大了。
    林渊揉了揉额角,对杨少伟说:“给你师父去一封信,叫他过来。”
    杨少伟一愣,好半响才应诺。
    杨少伟走出屋子,吐出一口浊气,他当然敬爱他的师父,但是师父不在,南菩萨才更看重他,到了汉阳以后他手里也经了不少事,有了自己的班底。
    可师父来了,他就要往后退,而且按照他师父的脾气,怕是在南菩萨称帝前,他都难再出头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