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1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宋石昭觉得郑清风是真聪明,这事看着好看,但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是出力不太好,明知道林渊不会再封官,还接下这个差事,到时候读书人得不到官,不敢骂林渊,矛头就要对准他了。
    可坏处清楚,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出头了。
    至少林渊会把他记在心上,也会记他一个好,未来有什么事,总能有那么一两样想到他。
    那时候他才是他出头的日子。
    这世上总是不缺聪明人的,缺的是运气。
    比如林渊留下脱脱,难道真是看重脱脱治水和水利的本事吗?或是打仗?
    林渊手里不缺武将,就是陈柏松朱元璋他们都没了,下头也有蹿上来的。
    功名利禄动人心魄,哪怕把脑袋提在裤腰带上,只要前面有荣华富贵和锦绣前程,都有人削尖了脑袋想冲上来。
    就像朱元璋砍了那么多个贪官,想当官的人少了吗?
    最多的时候砍了上万个脑袋,想当官的人还是那么多。
    在权利面前,生死尊卑都可以抛在身后。
    宋石昭有时候也羡慕脱脱,觉得脱脱这辈子运气真的好,出身贵族,伯父把持朝政被他整倒了,那时候的脱脱多年轻啊,后来脱脱位极人臣,即便倒了,也被林渊找到了,为了安抚蒙古百姓,脱脱日后虽然当不了权臣,但只要他不犯大错,林渊就会捧着他,三代的荣耀是跑不了的。
    林渊放下茶杯:“先生若是有空,便替我去看看那位郑大人,好好说些话,叫他安心。”
    这就是要给郑清风接待读书人的权利了,以后就算有人提起这一茬,郑清风也是听命行事,不算越权。
    宋石昭连忙称是。
    他看出来了,林渊心软了,愿意出手保一保郑清风。
    否则以后有人告郑清风一个越权,就算林渊想保他也保不了。
    有时候宋石昭都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透林渊了。
    他还记得自己刚与林渊相识的时候,林渊只是个少年人,说聪明?也只是在少年人的范围内,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还有一些多余的善心。
    可现在,他却已经看不透他了。
    等宋石昭走后,林渊才叫人把宋濂请过来。
    宋濂这个人名气很大,但林渊对他其实并不太了解。
    虽有神童之名在外,但宋濂都四十七了,跟童字实在是不怎么沾边。
    不过林渊也知道,宋濂主修了元史,还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所以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一个能人。
    但林渊也知道宋濂是为了什么倒的。
    他参与了胡惟庸一案,家人坐法死,宋濂本人被发到了四川茂州安置。
    林渊得更警醒才行。
    贪官是杀不完的,他不希望到了最后,自己也只能跟朱元璋一样举起屠刀。
    宋濂四十多岁,其貌不扬,但气质很好,就是站人堆里你一眼就能看到他,堪称儒雅,虽说儒雅这词都快烂大街了,但林渊见过那么多人,也就宋濂当得起这两个字,叫人看见他就觉得如沐春风。
    “林大人。”宋濂原本要跪,林渊连忙把他虚扶起来,笑道,“宋先生请坐。”
    宋濂从善如流的坐过去,不卑不亢,温文尔雅。
    林渊:“前些日子太忙,竟没空叫你来聊一聊,是渊的不是。”
    宋濂也笑:“如今平江等地皆系于大人一身,宋某并非不识抬举,分不清轻重缓急之人。”
    他也靠着这段时间摸清了林渊身边的人。
    宋石昭如今正得脸,若说以前就得宠,现在更是不得了了。
    他初来乍到,自然要与宋石昭接触往来,两人私下还称兄道弟,毕竟都姓宋,说不定往前数几百年还是本家——反正不管心里怎么想的,面上都要做的好看。
    林渊又跟宋濂说了些场面话,过了会儿才进入正题。
    “宋先生既来了,渊倒有一事相托。”林渊说得客气。
    宋濂回的也客气,拱手道:“大人直说便是。”
    林渊:“我带过来了一批人,都是识字的,想叫先生带着他们,去给百姓们开蒙。”
    宋濂有些莫名:“开蒙?”
    百姓多少人?几万十几万?这怎么开蒙?
    林渊笑道:“倒也不是叫他们识字,只是要麻烦先生想一想,怎么叫他们懂些道理,也免得被奸人利用。”
    这就是叫宋濂去给百姓们洗脑了。
    但这是个好活,风险不高,虽然麻烦了点,但往远了说,是于民有利的大好事。
    宋濂稍想了想就一口答应下来。
    他才刚来,现在最要紧的是有成绩,而不是出风头。
    有时候出风头不是什么好事。
    比如郑清风,也只是逼上梁山,不得不去罢了。
    只是不知道,郑清风最后会是个什么下场。
    宋濂笑了笑,他也是得了个好差事,才有这个闲心去为旁人担忧。
    真是闲得慌。
    第91章 091
    百姓们日子过得简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为一日三餐忙碌, 繁衍生息, 如果能娶上个媳妇, 生两个胖娃娃, 那就再好不过了。
    平江的百姓大多也是如此, 但平江富裕,所以百姓们除了耕作以外, 还能在城里找到不少活干。
    看家护院, 或是做些体力活, 总能找到一口吃的,就是上山砍柴担下来卖, 做个运货的脚夫, 也饿不死。
    若有运道好的,挣下些钱财, 还能买几个下人, 家里有人伺候。
    但这些人都有同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字不识一个。
    虽说百姓们听话,但若是过于无知, 也容易被有心人煽动。
    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就更需要寻找心灵的寄托。
    无数邪教孕育而生,这些邪教大肆收揽教徒, 叫教徒上供钱财粮食和自家的女儿,他们积蓄着力量,想要在乱世中分一杯羹。
    平江现在就有几股小势力,虽然还没成什么气候,可林渊也不准备看着他们坐大。
    宋濂表面上是去扫盲,实际上是去打击这些势力,正好林渊也能看看他的本事,如果宋濂干不了这些事,林渊也就只能叫他去修书了。
    “宋大人。”吴长青带着礼物来拜访宋濂,毕竟是最近风头正盛的新人,吴长青不愿意得罪,同殿为官,有个表面交情也不是坏事。
    宋濂早听门房禀报了,此时放下书册,笑着迎上去:“吴大人,久仰久仰。”
    吴长青:“宋大人远道而来,可还习惯?”
    宋濂笑道:“自然习惯,江南之地,天上人间啊。”
    宋濂侧身摆手:“吴大人请坐。”
    吴长青正坐下去,下人端上一壶温酒,两人同坐对饮,窗外月色正浓。
    “常听人说,宋大人品行端正,君子端方,今日一见,可见名不虚传。”吴长青面带笑容的说着好话,他总是这样,夸起人来一副正直模样,叫人不觉得他虚伪造作。
    宋濂却没什么表示,只说:“宋某初来,不知平江如今的形势,倒要麻烦吴大人解惑了。”
    吴长青摆手道:“这又何难,怎称得上麻烦?宋大人既然问了,我自然是要答的,平江水美物丰,百姓憨厚忠直,但也不乏奸恶小人,想要利用百姓单纯之处。”
    宋濂亲自给吴长青倒了一杯酒。
    吴长青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那些人虽是小道,可水滴石穿,溪聚成河,若是放任自流,必定有朝一日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
    宋濂明白了,他目光低垂,过了片刻才抬起头来,冲吴长青拱手道:“多谢吴大人解疑。”
    吴长青也拱手:“同殿为臣,自然要同仇敌忾,大人如今最恨的,就是外敌未止,身边之人便猜疑不断。”
    这就是提醒了。
    不管他们私底下有哪些小心思,在表面上也得保持融洽。
    给上位者添了麻烦,到时候倒霉的还是他们。
    吴长青离开宋濂的府邸,坐上马车,老仆捧着早准备好的醒酒茶递给他,吴长青喝下一口茶,觉得喉咙顶的慌,他跟着马车一起摇,掀开车窗的帘子抬头看天,乌云挡住了月亮,明日可能是个雨天。
    他嘴角带笑,悠悠地叹了口气。
    新人总会一个接一个来,他们这些老人总要表现的大度。
    下面有多少当官的想要弄死宋石昭,要不是宋石昭自己谨慎,有几条命都不够丢的。
    宋石昭如今就好像皇宫里的宠妃,皇帝的眼里只有他,只爱他,别的妃子不弄死他就上不去,都是伺候同一个人,不求平均,但求雨露均沾。
    不怪别人恨他。
    吴长青嘴角含笑。
    “今夜月光正好啊!”
    赶车的马夫抬头看天,老爷眼睛出了问题?月亮都被遮住了,哪里来的月光?
    ——
    “教主!”
    深夜暗巷内,布衣男子焦急地站在屋外,屋内的男女声这才收势。
    简陋的木门被从内推开,男子大敞着胸口,露出布满红痕的胸膛,他身材高大,方脸宽额,生的大方,此时眉头紧皱,冲来人说:“有何要紧事?不能明日来寻本教主?这大半夜的,你不睡本教主还得睡。”
    屋内女子娇声道:“教主!”
    男子不耐烦道:“睡你的!”
    他大跨步走出去,布衣男子跟在他身后,两人去了僻静的屋子,点上蜡烛以后布衣男子才说:“教主,自那南菩萨占了平江以后,用了颇多心计,如今教内已有不少教众不若以前了。”
    “今日属下前去探查,十有一二,已想离教了!”布衣男子泪流满面,“教主,若我们再不动手,就怕那南菩萨蛊惑人心,如今是十有一二,就怕过些时日,十不存一。”
    此教名为小白莲教,跟白莲教不是一码事,只是借个名头,百姓们还以为这小白莲教也是白莲教的分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