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7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林渊问他们:“你们可知这两样亩产多少?”
    几人分别猜了几个数字,林渊带笑摇头:“亩产数十石。”
    杨子安和朱元璋都是庄户人家出身,朱元璋虽然是放牛的,但家里也种地,自然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恐怖。
    林渊又说:“它们会环境的要求很低,贫瘠的土地一样可以种。”
    宋石昭激动地说:“东家,可见这是上天预示啊!”
    林渊莫名其妙:“预示什么?”
    宋石昭:“此二者,活人无数,正是东家您的功劳,有次二物,何愁天下人心不归!东家!此乃东风啊!”
    东风?
    我还白板呢。
    林渊知道宋石昭这又是打着要让他再当神棍的念头了。
    “宋主管,此时暂延。”林渊觉得他现在已经够打眼了,再来两样亩产高好种植的农作物,声望是容易刷起来,但吸引的目光也就更多,他可不想在还没有壮大自己的时候就被人打上主意。
    “等明年第一批收获了,就作为种子交给百姓。”林渊说道。
    宋石昭:“正是。”
    杨子安却问:“若是流传了出去……”
    林渊却很平静的说:“那就流传出去。”
    众人一脸吃惊。
    然吃完以后就正常了,是啊,他们怎么忘了眼前这个人还是那个菩萨心肠的人。
    这天下或许别人都会自私,他却不会。
    林渊看着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过林渊也不会揭穿。
    还是让自己在他们心目中保持一个光辉的形象。
    之所以愿意流传出去,第一是能活更多人,哪怕是敌对方的人,百姓是无辜的,乱世英雄豪杰群起,除了自身的野心以外,本也该为百姓打算,不然做什么领袖,为什么民请命,还不如当个土匪。
    第二则是收拢人心。
    就跟宋石昭说的一样,百姓们从来有奶便是娘,什么天下大义离他们远得很,他们大多数愚昧无知,想要的不过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他们现在对泰州和高邮所知甚少,最多,也就是知道这两处被南菩萨占着,听说里面的百姓能吃饱。
    一旦土豆和红薯流传出去,不仅活民,还能收拢人心,等他更强大时,这两样东西带来的好处,不只是增加人口而已。
    林渊有时候也想,他上辈子没当成好人,这辈子竟然还有机会当个好人了。
    虽然这个好人也充满了私心,可只要结果是好的,谁能说他不是个好人?
    ——
    “快生火,冷死了。”林八三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白雾,裹紧了身上的草绒衣裳,一屁股坐到矮凳上,叫同僚把火升起来,他们这边分到的木炭不多,要紧着点用。
    同僚叫董六五,原先也是个木匠,他一条腿有些瘸,所以轻易不动弹,一天到晚都在木厂里干活,除了上下班以外,几乎不在外面走动。
    林八三一边烤着火,一边等着同僚们过来上工。
    他因为干活麻利,被提拔成了主任,手底下也管了百来号木匠,每天来得比别人都早。
    董五六慢吞吞的拿出木炭,等木炭燃起来才问:“你那队这个月成绩如何了?”
    林八三听到董五六提起这个,脸上就是止不住的笑:“完成指标了。”
    他们的工作很杂,要做板车,还得做家具,以及一些小玩意,甚至有时候搭房子他们都得去。
    林渊叫他们不用钉子做出房子来,不过不是真房子,是按比例缩小的类似手办的玩意。
    他们一个月必须做出三个来,样子还不能一样,最开始他们还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办,毕竟原先也不是什么鲁班传人,虽然鲁班是祖师爷,可是普通木匠能打张床,打个屏风和家具就不错了,榫卯结构他们大多只是听说过。
    真正懂榫卯结构,并且颇有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林渊并没能搜刮来。
    就只有培养他们了。
    毕竟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是必须要扩建的,砖瓦房成本太高,组合拼接的榫卯结构房屋却能降低成本和施工时间——就是不能引明火,说一房屋内外还要上一层土水泥,每晚还要有巡逻队巡逻,以此来保证安全。
    林八三喝了口热水,颇有感触的说:“去年这时候,我还在挖草根吃呢。”
    董五六说:“谁不是?我就是那时候断的腿。”
    两人互看一眼,都笑了笑。
    林八三还一脸憧憬地说:“我还准备跟我婆娘要个孩子,说不定明年就能抱上了。”
    “那我到时候得来喝满月酒。”董五六,“你看我,婆娘的影子都见不着,还是你命好。”
    林八三笑起来:“我爹娘给我订的。”
    家里有三个兄弟,他是最小的,但是都夭折了,他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
    他十二岁那年,爹娘就用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找了个媳妇,媳妇家里穷,那边要留媳妇在娘家待到十四岁。
    毕竟农户人家的姑娘,能走路开始就要学干活,要会下地做农活,也要会做家务,带弟弟妹妹,她家留她,也是为了她能给家里再干几年活。
    林八三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娶上媳妇的,他们村不富裕,二十多三十的老光棍多得是,他还记得娶媳妇那天,他难得穿上了新衣服,等媒婆带新媳妇过来。
    媳妇拿着一个包裹,里面带的是几件旧衣,娘家为了让她体面一些,出门子的时候穿的是新衣裳。
    她不漂亮,但是是个很好的媳妇。
    嫁给他十多年,给他生了三子一女。
    林八三想起这个,眼眶有些湿润,这四个孩子,两个儿子夭折了。
    大儿子和小女儿活了下来,可也在跋涉中没撑过去。
    他的父母为了给孙子存些口粮,活活饿死了。
    可即便这样,孩子们也没能保住。
    他记得他把儿子和女儿埋了,结果第二天一看,埋孩子的土被挖开,下面什么都没有。
    林八三冲董五六说:“日子越过越好,等存些钱,就找媒婆。”
    董五六笑了笑:“我一个瘸子,总不好拖累人家。”
    两人没说话,这个年岁,瘸子不太可能娶的上媳妇,除非特别有钱。
    两人稍聊了一会儿,陆续有人来上工,林八三站起来,带着自己队内的人开始干活。
    除他们忙碌以外,其他不在木工厂的人也很忙,冬天虽然到了,但要干的活依旧不少,为了明年更好的生活,林渊叫人扩城,也就是修建外城,外城首先规划的就是道路,这倒不需要林渊忙活,下头自然有人包揽这些活,商人们尤其热心,他们总是想在任何可以被林渊看到的地方发光发热。
    泰州和高邮本来就是富裕之地,他们出去一趟不仅带回了匠人,还带回来外头的东西。
    世道再怎么乱,也不影响商人们挣钱,所以林渊就给商人们成立了一个商会,每个商会成员都能得到身份证明,他们要保证市场物价,也就是说,物价由他们斟酌购买力来订。
    林渊也没有压榨他们的盈利空间,但他们必须保证订好的物价是在百姓接受范围之内,并且城里不能有扰乱物价的人。
    所以现在外地商人过来做生意,都要先去商会拿到销售许可,统一了物价以后才能做生意。
    统一物价的好处是能让林渊这边请清楚泰州和高邮的人口数,每个月卖出去的米粮都是有数的,根据物价可以更清晰的计算出来,能保证人口核算在一起比较接近真实数据的范围内。
    每个月的变化都可以让林渊清楚的知道又新增了多少人的虚数。
    商人们也没想到自己还能有个商会,甚至连物价都是他们来平衡,他们订好之后报到林渊那里,林渊点头以后就能实施下去。
    对商人来说,这是个奇怪的感觉,好像他们不知不觉间就背负上了某种责任,也不敢杀鸡取卵了。
    “以前出去做生意,恨不得把一棵草卖出金字的价,如今却怕价太高了。”商人们坐在暖和的屋子里,手边还放着瓜子和花生,一人一杯茶,正在天南地北的聊天。
    有人笑:“既然要在这儿生根,自然要平衡,不然把百姓掏空了,以后怎么办?”
    他们现在订的价都是平价的东西,比如粮食,油之类的必需品,至于有钱人才能买的奢侈品,林渊并不管他们,只要到时候交税就行。
    “没想到我们也有如今。”商人们感叹道,“以前去做生意,朝廷恨不得把我们给扒光了,最好连条裤子也不给我们留。”
    “南菩萨喜欢我们这些商人,我是看出来了,南菩萨重视我们。”
    也有商人担心:“那是我们还有用,若日后我们没用了呢?”
    “怕什么,你从外头跑进来,真到了那时候,你就跑不出去了?”
    “再者说了,难道你现在就敢跟南菩萨对着干?想试试南菩萨的刀锋,你尽管去试,反正我不去。”
    他们现在都在高邮置了屋子,把亲朋好友都接了过来,在高邮安了家,有些还娶了妻室。
    他们为了自己,都必须要全力支持林渊。
    拥有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地位以后,这群商人都不愿意再搬走了。
    再说了,百姓都很喜欢他们,他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玩意,还都是普通百姓消费的起的。
    薄利多销,收入也不见得比以前少,还省心,他们准备一年就出去一趟,不再像往年一样一年两趟了。
    周福和谢自常如今是商会主席和副主席。
    周福因为那两筐土豆和红薯成了主席,谢自常这点没比过,就成了副主席。
    两人互相看不顺眼,上下从属关系定了以后反而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和谐场面,开始了每天必有一次的互掐。
    ——
    安老四把一家人带到高邮以后,被安排到了员工公寓,因为有四个人,所以分了两室一厅,他以为林渊肯定会让他去做事,可是在这里等了两个多月,别说林渊的影子了,就是随便一个小领导的影子都没见到——他发现自己被抛掷脑后了。
    本来打定主意要做足姿态的安老四反而急了。
    他现在没事可干,每天就做做杂活,连他妻子都开始接浆洗的活干,加上自己带来的细软才能维持生活,他总不能一直过这样的日子?
    安老四觉得自己是有能耐的人,他在方国珍那里得不到重用,在林渊这儿总该得到重用了?可林渊这个态度又叫他心慌的不行。
    所以他只能拿出金银,想办法登上宋石昭的家门,让宋石昭给他牵线搭桥。
    可惜宋石昭钱是收了,礼也要了,可就是不透口风,只说:“东家觉得你有大用处,安公子莫急,总有叫到你的时候。”
    就在安老四要绝望的时候,宋石昭忽然叫他跟着一起去衙门。
    安老四连饭都没吃,早早就等在宋石昭的家门口,看到宋石昭的时候他的眼睛都亮了,连忙迎上去:“宋主管还是跟之前一样,精神奕奕啊。”
    宋石昭朝他笑,态度很好:“安公子谬赞了,跟宋某一路。”
    安老四不知道林渊要叫他干什么,可他觉得任何事都难不倒他。
    林渊见安老四的时候坐在花园的石凳上,石桌上摆着一壶茶和几个杯子,不过因为到了冬天,花园显得光秃秃的,露出了下头的泥巴地,林渊也不嫌弃,在室内坐在实在是有些闷,他穿着厚实的棉服,冲安老四招手:“安公子来了,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