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4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可是既然他已经为将来的大哥和弟弟们讨到了婚前婚后的优待,当然也不能落下自己的亲姐姐亲妹妹们。
    “还有,皇家公主出嫁前的那个“试婚格格”的规矩,儿臣很是不能理解。难道试婚格格试验下来,发现驸马不合格,公主出嫁的婚礼就真的可以取消了吗?” 而且不管结果如何,那个作为试婚格格的女孩子,都会很冤枉,一辈子都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这种情况皇阿玛还没遇到过。既然你觉得这个“试婚格格”的规矩,是委屈了你的姐姐妹妹们,那给取消就好。” 不管皇家公主下嫁到哪一家,那也是关乎国事,怎么可能轻易的就取消掉婚礼?
    看着太子还是欲言又止的模样,康熙皇帝就来气,“别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说。”
    小太子闭了闭眼,给自己鼓鼓勇气,“皇阿玛,您不要生气。儿臣只是在今天这种情景下,心里有点儿感慨。”
    “能不能在康熙五十五年后,停止扩充后宫?”
    ···
    “咳咳”,康熙皇帝猛地咳嗦起来,如果这不是在两位皇后的梓宫前,他非得一脚踹过去不可。
    刚刚说他这个皇阿玛在大婚前就有很多女子伺候,委屈了他的皇母仁孝皇后。现在又说他将来是个“老不羞”,都过了花甲之年了,居然还扩充后宫。臭小子真是,太可气了。
    看康熙皇帝气得直咳嗦,眼睛都有点红了,小太子赶紧的上前给自家皇阿玛拍背顺气,嘴上飞快的解释道:“康熙五十五年会有最后一位弟弟出生。”
    这下康熙皇帝不咳嗦也不生气了,花甲之年后还能有儿子出生这个消息,让他瞬间通体舒畅,心气顺了。拍了拍小太子的小肩膀,“行,皇阿玛答应你。” 反正那个时候宫里给他添妃嫔答应,也不过是礼节性的顾着他的面子罢了。
    “儿臣谢皇阿玛。皇阿玛您英明神武。”
    下午两个时辰的哭灵仪式过后,胤礽就直接呆在了巩华城,守了一夜灵。
    第二天上午,康熙皇帝率领着小太子和群臣,把仁孝皇后和孝昭皇后的灵位安放在了奉先殿。当然,在此之前,康熙皇帝还把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世祖皇帝以及他们的三位皇后的灵位也都移到了奉先殿。
    至此,算是确定了下来。延续前朝旧制,奉先殿也成为大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
    每逢有各位先祖皇帝皇后的忌辰或者是元宵、清明,中元这些节日的时候,都在奉先殿的后殿给祖宗们的灵位上香行礼。皇家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比如上徽号、册立、册封这些,也都会来后殿上个香,和老祖宗们说一声。
    二月十九这一天上午,送两位皇后娘娘的梓宫正式下葬景陵地宫的仪式正式开始。胤礽又率领着满汉文武大臣,每天都跟着做大大小小的路祭仪式。
    一直到三月初六这天,两位皇后的梓宫到达了遵化昌瑞山脚下,康熙皇帝的帝陵,景陵所在地孝陵陵区,那个已经埋葬了世祖皇帝和他的后妃们的地方。被停放在了陵区的宫殿区的陵寝门,准备明天就安葬于景陵地宫上的享殿。
    四面环山,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都美丽如画的孝陵陵区,是当年的世祖皇帝根据古华夏的传统风水学思想选定的,四周山脉的形状走势本身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象。
    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背后靠着的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正面的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
    另有一座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坐落在陵区的正面,背后两座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
    整个陵区的正南方向还有烟炖,水口两座山对峙着,形成了宽度仅有十五丈的一个小小的谷口,也就是俗称的龙门口,形如阙门,扼守隘口;四周又有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
    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辽阔坦荡,雍容不迫,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确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皇家风水宝地。
    当然,这座从大清入关以后第一任皇帝世祖皇帝时期开始兴建,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皇陵规制的孝陵陵区,格局和建筑布局也都严格地遵循着“天,地,人合一”这一思想,即“陵制与山水相称”的这一原则。
    既是“遵照典礼之规制”,又是“配合山川之胜势”。把“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华夏风水学审美思想贯穿在每一座陵寝建筑中,又将环绕在它周围的三座大山也都纳入了整个陵区的视线范围,作为整个皇家陵墓的陪衬和背景。
    而在康熙十三年也就是仁孝皇后去世后,才开始破土动工筹建的景陵,恰恰坐落在世祖皇帝的孝陵左侧,有着长者为尊,儿孙陪侍一侧的意思。在它的旁边,就是埋葬康熙皇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妃嫔们严守着上下尊卑的规矩,死后也如生前一样伺候她们的主子们。
    阳春三月的傍晚,留在马兰河驿站的康熙皇帝,让宫人们和侍卫们都远远的跟在后头,自己带着小太子和阿茹娜格格,慢慢的走在去陵区的神路桥上。
    看着面前这些恢宏、壮观、精美的建筑群,小太子心里想的是,这座被后世称为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清东陵的所有历史资料。
    阿茹娜格格的眼里却是二百年后的烽火硝烟,景陵大火,地宫被盗,康熙皇帝和三位皇后的尸骨破碎不堪,散落在地的画面。
    但是两个人的眼睛里同时涌上来的,却是同一种复杂,心酸和无奈。
    这个世界上哪有万年不变的政权?又哪有真的能护佑子孙万代的“风水宝地”?就算有,岂不闻“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的千古大道理?
    “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尽管说来,朕都受的住。” 四书五经,圣贤心学无一不融会贯通的康熙皇帝,怎么会想不到一个败落的王朝的皇家陵墓,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史书上的例子一个一个的,比比皆是。
    胤礽低头想了想,首先开口:“皇阿玛,儿臣如果说,不需要给皇母和孝昭皇后陪葬那些金银珠宝,陶瓷玉器,您会不会很生气?”
    “很生气。”
    “如果儿臣说火葬,天葬,或者海葬更好,您想要踹儿臣几脚?”
    沉默片刻,康熙皇帝却只是自嘲的扯了扯嘴角。
    他岂能不明白太子的心意。不外乎在原来的历史上,他和世祖皇帝的陵墓会随着大清的败亡,被盗墓贼或者当权者搜刮一空。而他和他的后妃们不光是死后不得安息,甚至是还会尸骨无存。
    转头看到阿茹娜小格格一脸的悲戚,眼睛里已经挂满了泪水,康熙皇帝不禁的心头大痛。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真是说的一点儿没错。
    “朕也知道,可是朕,实在是下不了火葬的决定。” 闷闷的说完这句话,康熙皇帝也红了眼眶。
    小太子皱了皱眉,觉得以皇阿玛受到的儒家圣贤的文化思想影响,确实是很难下这个决定。
    不忍心看疼爱自己的皇阿玛这么为难自己,于是胤礽就坦然的自荐道:“皇阿玛请安心,您想怎么厚葬皇母和孝昭皇后就怎么厚葬。等您百年后,儿臣都会给您安排的妥妥当当,您尽管放心。”
    既然皇阿玛不能下这个决定,那么等皇阿玛百年后,他作为给皇阿玛送葬的儿子,来做这些事情不就好了。
    ···
    突然被“百年后”,突然要被火葬甚至海葬或者天葬的康熙皇帝,默默的咽下身为太子的可怜的皇阿玛的一口老血。
    他看着太子一脸认真保证的诚挚模样,和阿茹娜格格对视一眼,又默默的各自移开视线。
    有这么个视生死如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又理所当然的认为,人死后躯体归于天地自然才是正理的太子殿下,他们能怎么办?
    当然,阿茹娜格格虽然上辈子也是受着儒家文化的教育,颇为认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尊敬父祖,不可轻慢”的这些思想。但是她毕竟也是经历奇特,看过了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沧海变化,所以对于小太子的思想模式接受度还很高。
    “人死如灯灭”,可不就是一了百了吗?所有的死后哀荣,不过都是生者的仪式罢了。
    但是康熙皇帝却是着实的被小太子这句话给噎的不行。
    此刻他是什么悲痛伤怀都跑的没影了,胸口上下起伏着,深呼吸,终于是压下了已经到了喉咙口的咆哮和悲愤。从牙齿缝里挤出来一句,“那皇阿玛就把自己和皇后们的身后事都交托给胤礽了。”
    第76章 电
    ···
    胤礽默默的低了头不敢再言语。他好像, 又说错话了?
    “低着头做什么?刚刚说要把百年后的皇阿玛天葬还有那什么海葬的时候,不是挺坦然安定, 理直气壮的吗?”
    康熙皇帝一边对太子“凶”着话,一边觉得自己是更伤心憋屈了。
    你说将来给他这个皇阿玛举行火葬仪式也就罢了, 知道了这么多“历史上的事情”后,他也可以理解一些太子的意思。可是居然还有海葬和天葬?
    一想到百年后他驾崩,躯体有可能会被太子给扔到大海里喂了大鲨鱼,或者是被扔到大沙漠里头,被野兽或者鹰雀一口一口的吃掉,再啄干净肉渣子,康熙皇帝就想提脚踹过去。
    更气人的是他本人这还没说什么那?太子就自己先眼睛红红的, 一副好像马上要哭出来的模样,真是把他恼的牙根痒痒。
    被自己最疼爱的太子的“冷漠无情”刺激的有点头晕糊涂的康熙皇帝,选择性的忘记了小太子“泪汪汪的红通通的双眼”都是那两枚药丸子的“功劳”。
    胤礽只好抬头, 弱弱的喊了一声“皇阿玛”。
    “喊皇阿玛也没用。皇阿玛都没说一个反对的字,就干脆的答应你了, 你倒是先委屈上了。”
    摸了摸鼻子, 胤礽有点儿尴尬的开口, 慢慢的说明向康熙皇帝他的意思:“皇阿玛,满人的祖先女真人,本来就有火葬的风俗, 尤其在大金,大辽这两个时期特别盛行。”
    “那个时候的女真贵族们把火葬看作为一种非常吉祥和高尚的葬法。平民老百姓也因为火葬省事放心,花费少, 都跟着实行火葬。”
    “虽然当时的女真人一半是因为受到了汉家佛学的影响,认为火是“大善”和“光明”的象征。一半是因为他们经常迁徙,居无定所,既是不忍心抛下父母的尸骨,却又无法随身携带,才做出火葬这个无奈之举。”
    “这段历史皇阿玛知道,不用你提醒。”
    看康熙皇帝一副不听他说个道道来就不罢休的样子,胤礽无奈的接着解释,那两个大大的刺激了自家皇阿玛的,“天葬”和“海葬”的下葬方式。
    “据儿臣看过的资料里面,女真人在火葬风行之前,更早的时期,曾经因为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流行过类似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天葬。”
    “他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追求自由的,最终会回归于天地万物的行列。因此当时的女真人就把亲人的遗骸搬到荒野之中,既不在上面垒个土堆遮盖起来,也不在旁边种植个树木或者立个碑作为标志。”
    “这种安葬亲人的方式,是与汉人的殡葬文化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葬之于野,不封不树”,的墓葬方式非常类似的。”
    “至于海葬,儿臣记得《金史》卷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把亲人的躯体用“大善和光明”的火焰焚烧干净,骨灰不设棺木埋葬于地下,而是撒向大海或者附近的河流山川,回归天地。”
    康熙皇帝冷哼一声。“哦,记得还挺清楚。可是皇阿玛不同意。”
    胤礽低头沉默,不知道怎么让皇阿玛理解他的意思。
    亡者的尸骨如何安葬,有什么区别吗?
    在活着的时候把该做的事儿都给做好了,该享受的福气也都给享受了,没有任何遗憾伤心的离开人世才是正理。
    可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皇阿玛,深信人死了灵魂还会存在,而且会变成鬼怪或者神灵保佑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所以一定要让父祖们“入土为安”,子孙们再定期的,或者在逢年过节的日子就来拜祭拜祭,烧烧纸钱,说一说家里的情况,让祖先们安心富裕的做个好鬼,尽快转世投个富贵胎。不要在死后还天天挂念着家里的子孙们,不得安心。
    “斯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儒家观念影响到古华夏人们几千年,演变出来对于“鬼者”的埋葬、礼祭等各种繁文缛节。
    尤其秦朝往后的各个朝代,统治者都是废除百家,独尊儒家。
    不光是遵循儒家圣贤们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丧葬之礼明,则民孝矣。”等等大道理;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还把丧葬文化礼制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以及政治规矩等等牢牢的结合在了一起。
    上至真龙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开始特别的重视五服之内的亲人们的“身后事”。把华夏的殡葬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礼制。
    生者和死者的之间的地位身份,荣华富贵等等,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赋予了葬礼仪式中的各种规矩礼仪,非同寻常的意义。
    由此小太子又想到了,这次来给两位皇后娘娘举行送葬仪式之前,索额图大人偷偷找到他,告诉他的那件事儿。“皇阿玛,儿臣知道《大戴礼记?礼察》中记载的“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儿臣非常感谢皇阿玛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哥也一定明白,理解您。”
    那件事情发生在上个月的十三日,有个平时不大露脸的文臣在早朝上站出来,讲出了一番让人难以想象的糊涂话。他说既然孝昭皇后无亲子,皇家又只有一个嫡亲的太子给两位皇后送葬,于是就提议让大阿哥以皇上长子的身份,为孝昭皇后披麻戴孝守灵。
    皇阿玛当时听了后是震怒不已,其他所有的汉臣也都喷他唾沫星子,那个文臣虽然被当场摘了顶戴花翎,但好歹因为皇阿玛爱惜名声,不想在这个特殊时期杀人,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
    而皇阿玛和汉臣都反应这么大的原因,当然就是因为在儒家的丧葬文化里面,什么人可以给死者送葬,关系到的是生者的身份地位问题。
    尤其是关乎着死者的儿女们,对于他们父母遗留下来的家产继承权,如何分配这一问题。
    在华夏汉人的家族里面,特别讲究,嫡子,嗣子,庶子,养子,外室子的不同地位待遇,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因此这个文臣的提议,简直就是在明晃晃的告诉皇阿玛,大哥要争夺皇位。
    当然,索额图大人也说了,这事儿的背后可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道道,叮嘱他这段日子要特别小心防范等等。
    “可是索额图跑去告诉你那件事情的?”
    这事儿康熙皇帝本想瞒着的,他怕胤礽和胤褆两个人知道了,心里都因此产生误会和疙瘩。不过不用想也知道,索额图那个老家伙绝对会事无巨细的告诉太子,而明珠那里也会语重心长的借此继续忽悠胤褆争夺皇位。
    “所以,胤礽,丧葬仪式可不是简单的事情,更不是可以有一点儿轻视的小事。”
    小太子摸摸鼻子,他想起来自己上辈子的死法。
    成功的自爆身亡,直接连个灰渣渣都没有,干净利索的归于茫茫的星辰宇宙里,没造成一点儿垃圾污染。自我感觉,很是欣慰。
    因为在未来的星际中,很多人察觉自己要老死的时候,想来个干脆的自爆身亡都不能了,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异能储备不足,根本自爆不了。所以在死后还需要别人在他们的尸骨上添把柴,加把火,烧个一天半夜的,或者是花时间花金钱送到销尸中心,让机器给处理成宇宙粒子。
    一傍听了半天这场天家父子“针锋相对”的对话,阿茹娜格格怎么会不明白,其实康熙皇帝心里已经是答应了太子殿下将来给他举行火葬仪式。
    只是皇上他心里有点儿不舒坦,自己那么疼爱的太子居然毫不犹豫要把他一把火给烧了,还要直接撒向大海,连个念想都不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