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用过早饭,想着家里大多已经归置好,杨婵便取出抹了盐花的肥肉,一斤白糖还有两块各一丈的布,虽说不多,却是上等的棉布,够两个孩子做一套衣服,余下的做件小马褂也可以。
    “这些是给大姐的?”赵远山只以为杨婵准备了两块布给外甥,没想到还有肉和白糖,这些礼在乡下可不少。
    “我如今只一个弟弟,你也就一个姐姐和妹妹,自要多照顾。”杨婵理所当然。
    能做一次兄弟姐妹不容易,何必为了身外之物弄得生分了,再说这些东西也值不上几个钱。
    “恩。”赵远山目光柔和,心里微微发热,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刘家村不远,就两里路,六七分钟就走到了,带上两个孩子,四人慢慢朝赵小花家走去。
    刘家村比赵家村只大不小,且地处平原,还修了一条直通镇上的车路,故而比赵家村要富裕许多,周边村里的姑娘哪个不想嫁到刘家村。
    正因为路通镇上,刘家村活下来的人不少,绝户的只要两三家,绝对算得上损失最少的村。
    ☆、第20章 震惊
    进了刘家村,就见一排排整齐的小棚屋,往里走去,所有人都在热火朝天的建造新房。
    嗓门最大的便是他们都很熟的刘婶,听她中气十足的声音,看来回来之后过的很好。
    想也是,她自己爹娘早年便去了,这次水患,娘家兄弟都在,丈夫儿子也都在,自然没那么多伤心,尤其家乡重建,刘叔是泥水师傅,干不完的活,大把大把挣钱,人哪还能不精神。
    “这是杨姑娘?”大老远,刘婶就看到赵远山几人,等走近了,见到身穿素衣的杨婵,竟是一愣。
    杨婵乌压压的头发只用一根木簪挽起,下边垂下几根水蓝色头绳,穿一件交领襦裙,上群水蓝色,下裙白色,素净淡雅,简单大方,
    洗净的脸白白嫩嫩,虽有些瘦,却丝毫不减其姣好的容颜,还有那一身怎么都掩不住的书香之气,怎么看都不应该出现在这乡下才对。
    “刘婶。”杨婵浅笑着叫了一声,道:“才几天没见,怎的就像没见过我似得。”
    其实不单刘婶,赵远山从昨晚到现在,震惊的心情就没有平复,怪道杨婵不论何时都要往脸上抹灰,原先还觉着大题小做了,如今却在暗自庆幸。
    刘婶上下打量杨婵,心里后悔不已,早知道这样的姑娘,无论如何也要介绍给自家儿子,白白便宜了赵家小子。
    “哪里,只是没想到杨姑娘竟然这么漂亮。今儿到这来是做什么?”刘婶可惜的笑道。
    杨婵笑道,“刘婶就爱说笑,我们家里整理的差不多,想过来瞧瞧大姐,不知她在哪儿?”
    “哦,你说小花呀,她就在那边的棚屋。”刘婶指着一座矮小的棚屋,道。
    谢过刘婶,几人朝棚屋走去。
    “刚才谁呀?”刘强从屋顶爬下来,舀起一碗水咕噜咕噜喝了。
    “是远山和杨姑娘,真没想到,杨姑娘竟这般人品样貌,若是能嫁给你多好。”
    听到刘婶的话,一边的刘叔喝道:“竟说瞎话,赶紧干活。”这话是能乱说的,万一坏了人姑娘的名节怎么办?
    自知理亏,刘婶赶紧跑去干活。
    这边杨婵还不知道刘婶在那后悔,已经到了赵小花的棚屋,才见到,几人全都皱眉,这棚屋矮不说,还松松垮垮,仿佛就要倒下,怎么能住人。
    “大姐?”赵远山试探着叫一声。
    不多时,就听里边熟悉的声音应道:“是远山?我这就来。”
    赵小花穿的是一件旧衣,颜色褪的厉害,不过胜在干净,跟在她后头的两个孩子也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吃过早饭没?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你看我这,连张凳子都没?”赵小花微涩道。
    “我们都吃了来的,也不是外人,不用招待我们。”赵远山见着棚屋这样,心里难受,“要搭棚屋怎么不同我说一声。”
    赵小花夫家也算不错,家里也是青砖瓦房,想着自家没事,大姐家稍微收拾一下也是能住,就没过来,没想到竟然要搭棚屋。
    “二叔家人多,修出来的房子一下子住不了那么多人,所以我先出来住,等全都修好了,再搬回去。”赵小花低着头,掩住微微泛红的眼圈。
    赵远山听得火冒三丈,“他就这么让你们娘三搬出来,连棚屋都不帮忙搭?”
    赵小花摇头,道:“棚屋有帮忙,不过家里也有一大堆事,确实忙不过来。”
    “不管怎么说,你们三人在外边住太危险,不若先回家,我房子都已经收拾出来,够住的。”赵远山看了眼棚屋,还有两个还不到他腰的外甥,就这么在这小棚屋,他实在不放心。
    赵小花还是摇头,对杨婵笑道:“弟妹今儿很漂亮。”刚才只是扫了一眼,现在正眼望去,一时有些呆了。
    不想灰扑扑下边,隐藏着这么一个美人,随即想到自己一个生过孩子的老女人都怕被人惦记,何况这样一个娇艳的女子。
    “远山是个有福的,往后可要好好待弟妹。”赵小花浅笑,“至于房子,二叔应该快要修好了,届时我们就能回去。”
    她也想回娘家,可远山刚带媳妇回来,家里也没个长辈,她一个出嫁的姐姐,哪那么好回去,久了总会生怨,还不如和现在一样,远山还会记着姐弟之情,有事也能帮她,就是日后两个孩子,也要靠着远山这个舅舅。
    至于他们的叔叔,她算是看出来了,不从她这边挖好处就不错了,想要靠他,下辈子都不可能。
    “该是我有福气才是。”杨婵笑笑,她不插嘴,别说她如今没有嫁给赵远山,就算已经成婚,这些话她也不好说。
    将手里的东西给赵小花,杨婵笑道:“一点小东西,给两个孩子的。”
    赵小花看了眼,道:“叫你们破费了。”既然说是给两个孩子,她也没推辞。
    两个孩子见到小草非常开心,小姨长小姨短,对杨平却有些怯怯的,不敢开口问话。
    “这个你们叫舅舅。”赵小花见了,笑道。
    杨平就这样多了两个同龄外甥。
    到底是孩子,没一会就玩到一起,小草很有小姨风范,将省下来的糕点拿出来,给两个外甥。
    看着几个孩子,杨婵面色柔和,平哥儿这些日子都不怎么笑,明明那么外向一个孩子,渐渐变得内向,她心里急的很,这会见他能和他们玩在一起,她就放心了。
    赵远山留下来帮着大姐重新巩固棚屋,杨婵则帮着收拾东西,大多是赵小花从家里带出来的,像是她丈夫的全都收到一只箱子里,像她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只要还算可以的全都收拾出来,拿去浆洗后,晒晒还能穿。
    现在她没了丈夫,能省一点是一点,这让杨婵彻底体会到,在古代一个男人的重要性。
    如果她没有遇上赵远山,她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她说遇到赵远山是她有福气,并没有参假。
    棚屋弄好的时候,已经中午,赵小花将杨婵带来的两斤肥肉切了一斤炒了,调料不多,香味却阵阵飘出,比杨婵那手艺好很多。
    不过他们不打算在这里吃,“家里还有不少事,要先回去,若是有什么事,只管同我说一声就是。”
    赵远山又问了她是否还有粮食,若是没有,给送一些过来,闻言,赵小花扫了杨婵一眼,见她点头,没有半点不满,心里舒口气。
    “不用,家里都有,如果不够吃,我一定会和你说。”她还有两个孩子,不会为了客气或是面子推拒,她确实还有粮食。
    出了赵小花家,赵远山并没有返还,而是往左走去,杨婵一想,明白那是赵小花的夫家,带着两个孩子往回走,“我们在村口等你,快些回来。”
    总是他姐姐,难不成看着她被别人欺负,作为弟弟,总要帮她撑腰。
    对于这,杨婵没有半点不满,男人这样才有担当,等到家里出事,或是她出事,才能扛起来,最瞧不上的就是没有责任感的男人。
    总之,她觉得赵远山哪哪都好。
    等了许久,才见赵远山回来,上下打量了一下,见他没有打过架的模样,才问:“怎么样?”
    “我已经同他们说好了,房子一人一半,过几天我会过去帮忙隔起来,至于田地,也都是一人一半,不过我想着姐姐一个女人,就用比较远的几亩旱田换离家不远的地,虽说亏些,但是近点种菜拿菜都方便,还能照顾孩子。”赵远山是读书人,还有童生名额,虽说对于城里人来说没什么,但是对付乡下人绰绰有余。
    赵小花的小叔也还算讲理,并没有多纠缠就答应赵远山的要求。
    “你做的很对。”杨婵点头,边走边道:“大姐家两个孩子还那么小,自然是近些好。对了,咱们自家的地,是租出去还是?”
    赵远山有四十亩,她和杨平加起来也有四十亩,这还不算赵远山的旱田和山地,她也帮不上什么忙,光他一人,就是日夜不停的干活,也种不了啊。
    “你和平哥儿的都租出去,至于家里的?”赵远山其实在犹豫,他想要恢复考试,不说其他,中了秀才也会比现在好,只是一想到家里情况,心下叹口气,“租出去二十亩,余下自己种。”
    “都租出去吧,留下一亩田种菜就行。”杨婵看到他暗淡的眼神,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说实在话,她并不太想赵远山去科举,不是不想他出息,而是她和杨平的身份,万一他中了进士,而她被人发现,到时候不单是她和杨平的问题,赵远山也有罪责。
    但是她不能阻挡他的梦想,如果可以,等他中了举人,到时候再劝他不要考。
    有了举人的身份,他在安溪镇这边也能算上一号人物,或是再谋个文书的职位,日子绝对比现在还要稳妥。
    “不行,咱们家不能没有进项。”赵远山皱眉,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不能不担起家里的责任。
    “不如这样,咱们留下十亩田,其余全租出去,今年的乡试不是还没举办,相信过些时日会补上,你可以去试试,中了自然好,若是不中,明年开春也不耽误播种。”杨婵出主意道。
    ☆、第21章 共葬
    “总算都弄好了。”杨婵欣喜道。
    家里的墙有些脱落,她和赵远山两人经过几天时间才修补好,尤其他们正屋,找了师傅过来全部翻修,这里日后就是他们的房间,作为婚房,总要新些。
    “等明天我去找三叔公。”族中就剩三叔公一位长辈,现下房子修好,总要去将祖坟修回去,像他爹娘,已经没了尸首,总要立个衣冠冢,清明之日也可以祭拜父母长辈。
    杨婵点头,犹豫半响,道:“我如今是回不去家乡了,想着也给我爹娘立个空冢。”
    她当初带着杨平跑的时候,只穿了一身衣服和钱财,现如今,连衣冠冢都立不了,只能立一个空坟。
    “自然。”赵远山点头。
    赵家村慢慢热闹起来,里面的人大多不是来至一个村,好在全都姓赵,估计是上头特意安排。
    这时候讲究同宗同源,同是姓赵,又都在这一片扎根,往上数几辈,全都连着亲。
    能在如此灾荒中活下来,都不是笨人,家家开始回忆老祖宗,相互套关系,如此,村里的人才会更加团结。
    还别说,被分配到赵家村的人,有不少真是从这里分宗出去,没几天,赵远山就多了几个大伯大妈,叔叔婶婶,弟弟妹妹还有侄子侄女之类的亲戚。
    既然连了亲,众人干脆一道选日子,一起葬此次水患中死去的长辈亲戚。
    一来隆重,二来也是为了省时间和银钱。
    不要说什么不孝顺,都没了家业,更没了粮食,朝廷虽说给了银钱,也给补回田地还免税,但是他们的银子要重新建造房子,还要买粮食撑到明年收粮,这几两银子,真的算不得什么。
    如果家家户户再举办几场葬礼,那么活着的人怕都要饿死,这就是普通百姓的无奈,他们要生存。
    也有例外,比如赵远山,他们世代居住赵家村,父母长辈自然是要入祖坟的,至于葬礼,他同意在同一天。
    新搬来的赵家人都能理解,没道理有祖坟不进,跑去别人家去,须知一般祖坟的风水都是家族中最好,故而一般不给外人进,怕被分了风水。
    古人对自身的葬礼比想象中还要来的看中,一般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便会为自己打造一副寿棺还要寿衣,像赵远山的爷爷奶奶便都早备好了。
    至于他爹娘,棺材得另外买,寿衣则用他们身前穿过的。
    “我是不孝子,连爹娘的遗体都没找到,只能立一个衣冠冢,棺材不能太差。”赵远山看着只剩下四十多两的银子,愧疚道。
    买棺材,办葬礼都要花费不少,这样一来,之后杨婵和他的婚礼就要简单许多。
    “百善孝为先,父母养育儿女,不就为养老送终,如今咱们不能给他们养老,总要送好终。”杨婵没有半点不满,这是身为人子最起码的责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