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唐理工学院 第1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是李承乾的舅舅,当然为太子着想,太子现在的地位虽然稳固,但功多不压身。
    为了不厚此薄彼,长孙无忌又道,“陛下,虽说徐家用生豆芽之策免去了几十板子的刑法,但相对于徐家献出的救民之策的功劳,赏罚明显不公平,希望陛下进行嘉奖。”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李世民点点头,有了解决饥荒的办法,他心里也轻松了很多,说道,“当赏。”
    说完又看向李承乾,“对了,是哪个徐家?”
    李承乾说道,“大儒徐文远所在的徐家。”
    徐文远……
    不少大臣偷偷看向李世民的脸色。
    当今圣上可是被徐文远写文怼过,徐文远离开长安的原因不正是因为不受圣上待见。
    李世民一笑,他还没小气到记恨一位弘学大儒这么久。
    后世说李世民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其实一点不假,无论他以前做过什么,但他为了大唐真的是尽心竭力,励志竭精了,哪怕天天被魏征怼,他也乐呵呵的。
    这是一个开明的时代。
    李世民说道,“没想到这么短时间又听到关于弘儒徐文远的消息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晓,他那孙女在冬季诗会上一举夺魁,压过了在场所有仕子,他教出了一个了不得的才女啊。”
    众人面面相觑,看来圣上是真的放下与徐文远的恩怨了。
    下首,不少曾经跟随李二参加过玄武门之变的官员露出笑容,他们曾经的选择一点没错啊,这样的圣上才称得上圣明。
    李二的人格魅力是无需质疑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
    “你们觉得如何赏赐徐家合适?”李世民满意地看着朝臣的表情,如今是贞观三年,他已经获得了大多数朝臣的认同,不像一开始,一大群不情不愿的官员,真是操碎了心。
    说到赏赐,一群人又沉默了下来。
    因为……现在的国库要啥没啥,穷得叮当响。
    房玄龄叹了一口气,这恶人就由他来当吧,陛下询问大家赏赐的问题,不就是因为赏赐得太少陛下不好意思开口,毕竟这可是救民之策,功劳不算小。
    房玄龄说道,“陛下,听说徐文远离开长安后,带领着徐家一脉从农了,如今又在长安城内卖起了豆芽……,不如……就免了徐家村所有的农税和商税吧,时间就以徐文远逝去为期。”
    意思就是说,只要徐文远在世一天,徐家村就不用交农税和商税。
    大殿上,几乎所有人都眼观鼻鼻观心,房玄龄这老小子还真说得出口,一个破山村的农税和商税才多少?
    李世民听着也脸红,但大唐穷啊,为了这次的饥荒,国库真的是啥都没有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一向以计谋闻名的房相没多久肚子都悔青了,从此以后一旦和人有政见不同的时候,就有人拿这事出来怼,怼得他哑口无言。
    而圣明的李二陛下,天天像个怨妇一样看着房玄龄,他午夜梦回的时候都在想,是不是不要脸地派人去将徐文远解决了,这样他就有大量的税收了,因为他亲自承诺了啊,徐文远在世一天,他就不收徐家村的税。
    当然,现在的满朝文武都有点羞愧,因为这赏赐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但有什么办法?大唐穷啊!
    “准!”李二陛下说了一句,然后赶紧岔开话题,脸都是红的,还好他脸黑,一般人发现不了。
    “高明,你说你和徐家村的一人是好友,朕倒是好奇了,难道徐文远教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后辈不成?连你都与之结交。”
    大臣们也赶紧跟着转移话题,“是啊是啊。”
    他们这么热心的讨论一个徐家后辈,其实算是在做补偿。
    在唐朝为官,除了科举,还得名声好。
    他们在金殿上如此讨论,只要太子说出的这人能过了科举这一关,哪怕位居末位,以后封官加爵也是注定的了。
    至于这人能不能在科举上挂个名?
    这不是废话吗?能被太子称为友人,肯定有真才实学,何止在科举上挂个名,殿前见君长安唱名的可能性更大。
    只是,李承乾整个人都僵硬了,张了张嘴,愣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这“好友”才四五岁啊!!!
    众人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沉着脸,怎么画风突转,都讨论起他这“好友”了?
    李世民也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面无表情,见躲不过,只得从怀中取出一封信,然后交给李世民,“父皇,这就是我那好友写给我的信。”
    “嗯。”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打开信,他看看是何等麒麟之才……
    第16章
    李世民打开信,一眼的鸡抓文。
    半响都没反应过来,还是李承乾咳嗽了一声才回过神。
    李世民也面无表情起来,他特么的提什么不好,非提高明的好友。
    眼睛看向李承乾,两父子大眼瞪小眼,嘴角不停的上抽。
    他们要怎么向朝臣解释?这“好友”十分了得。
    李世民咳嗽了一声,说道,“不错不错!”
    “可是字写得很不错?”说话的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他是李承乾的老师,对太子交的什么朋友还是很上心的,太子能礼贤下士,在他看来十分满意。
    李世民差点没一口水把自己咽死,字不错?
    孔颖达就这么看着李世民,一副快给老臣看看的样子。
    李世民:“……”
    他是给还是不给?他怕这位老臣直接晕倒在大殿之上。
    李承乾见他父皇为难,赶紧道,“老师,现在国子监那道无人能解的算术题正是从我那好友那得来。”
    他那“好友”从某方面来说的确才学兼备,无须质疑,没看到一道题难倒了整个国子监。
    “竟是如此天才?”孔颖达惊呼,他掌管国子监,当然知道此事。
    天才?
    李承乾和李二陛下默契的对视一眼,然后嘴角一直抽一直抽。
    大殿之上的气氛火热。
    唯有当今圣上和太子面色比较古怪。
    他们到底要不要将真相宣布出来?
    李世民还不知道写这信的人只有四岁,但他知道,就这鸡抓过的文字,朝廷是不会录用的。
    书法,是科举考核中最基础的一项。
    看着几个年老的臣子,一副有兴趣的样子,李世民觉得,他要是现在公布这信,非得晕倒一堆,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估计今天要成为大唐的“灾难日”。
    但……这些大臣颇有兴趣,他没有拒绝的理由啊,伤脑筋。
    正头痛的时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报,突厥使臣出使我朝,请求觐见。”
    大殿之上为之一静,刚才因为有了解决饥荒之策的愉快气氛瞬间变得严肃。
    再无人关心什么太子的好友。
    所有人脸色变得严肃。
    李世民问道,“可查清楚他们的目的?”
    “已经查清,他们为借粮而来。”
    这个冬季可不只大唐风雪封天。
    哗!
    大殿上一片哗然。
    他们大唐都闹饥荒了,哪来的粮食借给别人。
    房玄龄直接出列道,“陛下,粮不可借,也无粮可借。”
    要不是有了生豆芽之策,他们自己的百姓都要饿死了。
    长孙无忌也道,“突厥最近越来越猖獗,明知道谁都粮食紧缺,却跑来借粮,也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既然来了,也不好不见,不如让他们上殿,看看他们到底什么心思?”
    李世民想了想,的确如此,说道,“宣。”
    不多时,一行突厥人来到大殿。
    “突厥使臣阿使那见过大唐陛下!”
    殿上朝臣看得一愣一愣的,什么时候突厥人一改野蛮彪悍的形象,变得礼貌起来了?
    阿使那一笑,“我从小在大唐边城长大,十分喜欢大唐的礼仪和习俗。”
    众朝臣对视一眼,这是个十分熟悉大唐的突厥人,恐怕不像以前的那么好忽悠。
    果然,李世民和这个突厥使臣聊了半天,对方也没说明来意。
    李世民眉头一皱,下手的长孙无忌问道,“不知使臣出使我大唐所谓何事?”
    阿使那一笑,“我听闻大唐是礼仪之邦,继周礼,上承三皇五帝,想必朝中大臣必是博学多才之辈,我突厥民风彪悍,长年游牧而生,但也在生活中总结了不少学问,如今我带来了两道难题,还望大唐的饱学之士代为解答!”
    居然没有直接提借粮的事情?而是带来了两道难题?
    殿上小声议论了起来。
    突厥使臣的企图其实已经十分明显了,因为这是大唐的处事方式啊,也就是说,他带来的两道题,要是大唐的饱学之士能够解答,借粮的事情他提都不提。
    但要是回答不出来,那么大唐也不好拒绝。
    这人还真是个大唐通,以大唐的礼仪来制衡大唐。
    只是,他们一游牧民族,连文化都保留不下来的突厥人,能有什么学问能难倒大唐的饱学之士?
    李世民看向殿下几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