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唐理工学院 第1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但或许真的是对他弑兄夺位的惩罚,无论他多努力,自他登基以来,每一年总要遇到点天灾人祸。
    粮食不足以过冬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只有今天提起,几乎每一天都在提。
    可是粮仓的粮食早已经下放各地,使用殆尽,还能有什么好的办法?粮食的数量是有限的,又不能凭空多出来。
    和以往一样,朝臣争论不休,有的说打击上涨粮价的黑心商户,有的说开源节流,节俭行事,上仿下效……
    但这些方法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不一定了,而且……都是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
    李世民一叹,难道真的是老天爷不兴我大唐吗?
    这时,在争吵不休的声音中,站出一个人来,“臣长安县令崔之桐,代表崔家献上一策,可让现有的粮食在三天之内增加五倍。”
    声音不大,却让整个朝堂之上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这人怕不是疯了。
    崔之桐当然知道怎么说才能引起重视。
    李世民眉头都皱了起来,三天之内让粮食增加五倍?
    “崔之桐,你可知道,在这个时候妄言是什么罪?”李世民说道。
    “臣知道。”崔之桐不紧不慢的答道,一切都安排妥当,万无一失,这个功劳绝对是他们崔家的。
    “那你说说是什么计策,朕十分好奇。”
    几乎所有人都看向崔之桐,这人怎么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崔之桐拱拱手,“大家可知道,前不久长安城内,出现了一种蔬菜,十分畅销。”
    “可是前不久出现的豆芽?”一青须老者问道,正是当朝丞相房玄龄,“那豆芽不过是昙花一现,许是山野村夫在特殊环境下发现,以前也不是没有这种事情,和你的计策有何关系?”
    崔之桐大声道,“那豆芽的确是山野村夫在特殊环境下发现,但我崔家去实地考察,经过辛苦研究,有重大发现。”
    有人窃窃私语,“崔家的人最近的确老往长安城外跑,我还好奇他们去干什么……”
    李世民见崔之桐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问道,“有什么重大发现?”
    崔之桐一拱手,“回陛下,我崔家经过研究,发现一法,可将一斤豆子,在三天内长成五斤豆芽,哪怕是冬季,此方法也可行,而且不占用耕地。”
    现在大雪覆盖大地,耕地是肯定用不了的。
    朝堂之上也都是些这聪明人,瞬间想到了其中关键。
    如果是在平日,这方法不过是为大家桌上添一个菜而已,但在此时饥荒来临之际,如果各个地方推广此法,由食豆饭改为食豆芽,还怕熬不过冬季吗?
    李世民猛地站了起来,“此法当真如你所说,能将一斤豆子在三天内变成五斤豆芽?哪怕在现在这种寒冷的冬季?”
    “回陛下,崔家已经反复验证,绝对没有半点问题。”
    崔之桐三番五次提到崔家,其实大家也知道他什么意思。
    只要他的方法真的有效,这个功劳肯定在崔家头上是跑不掉的。
    朝堂之上议论纷纷,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方法吗?不仅在冬季种出蔬菜,还不占用耕地,三天内就生效,产量倍增五倍。
    崔之桐一拱手,“陛下,我已经准备好成品,正在殿外候着,可以让各位大人一看真假。”
    众人面面相觑,连成品都准备好了,看来是真的呀。
    “宣!”
    一个个硕大的簸箕被抬了进来,上面都是白嫩嫩的豆芽,没有一点泥土。
    一群大佬像小孩子一样围成一团。
    “和前不久我们家买到的豆芽一模一样。”
    “一丝泥土都没有,看来真的不用占用耕地。”
    连李世民都走了下来观看,连连称好。
    困扰了朝堂多日的难题居然被一妙法给解决了。
    崔家这次立大功了。
    崔之桐嘴角上扬,这功劳是他们崔家的了。
    几乎所有人都这么想,唯有……站在朝堂左边最上方,一身玄衣的太子李承乾皱眉地看着崔之桐。
    李承乾不由得想起一封让他哭笑不得的信。
    第15章
    信的内容他都记得十分清楚。
    “高明兄,今天我差点被打屁屁了,二十大板,可怕不?因为我今天烧了长安的衙门……”
    “还好,大祖父将我们生豆芽的法子上交给了朝廷,才让我们三人没有挨板子。”
    “大唐的法律真不公平,我们生豆芽的法子可是不耗费一点耕地,三天内能让一斤豆子变五斤豆芽,居然几十板子就给换去了……那县令还不许我们以后卖豆芽。”
    模棱两可的话,加上那鸡抓过一样的字,他以为只是小孩子童真未泯的逗趣话,现在看来……
    李世民脸上露出多日来未有的笑容,“崔子桐!”
    崔子桐知道赏赐的时候到了,赶紧跪了下来,一脸容光焕发。
    “崔家献策有功,赏……”
    “父皇且慢!”话还没说完,就被一个温玉的声音打断。
    李承乾,作为大唐的太子,从小就表现得都十分优异,性格沉稳,几乎在所有人眼中,这就是一个太子模范。
    年纪不大,名声和治国能力就已经展现了出来,后世也有记载,太子李承乾在年岁不大时就已经开始监国,为李世民治理天下。
    用少年意气风发来形容,似乎都不恰当,因为李承乾比少年稳重太多。
    如此稳重的太子,此时居然打断了李世民?
    李承乾出列,好一个锦衣玉服的美少年,加上气质出众,不少大臣暗自点了点头。
    “父皇,儿臣有几句话想问长安县令崔之桐。”
    李世民来了兴趣,李承乾是他一手调教大的,当知道这个时候打断他有多不合礼仪,恐怕马上就会有不少谏官进谏太子失仪。
    “准!”
    李世民也十分好奇,他这个儿子冒着被进谏的可能要问什么?崔家献策有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最无语的恐怕要数崔之桐了,赏赐明明就在眼前,却就差一步落实下来。
    李承乾看向崔之桐,“崔县令,你确定生豆芽之法是出自你们崔家之手?”
    朝上的大臣不由得一愣,这事情不是已经很明显了,怎么还问这个?
    这不是耽误大家时间吗?等会非得和谏官一起说一说太子。
    崔之桐却是心中一惊,太子为什么这么问?将心中所有的可能都想了一遍,他崔家已经做到万无一失。
    崔之桐答道,“生豆芽之法正是我崔家反复研究得出。”
    说完还认真的观察着李承乾的表情。
    李承乾面色不变,而是说道,“我也不妨告诉崔大人,我有一……有一好友就是徐家村人,经常有书信来往。”
    说到好友二字,李承乾嘴角不由得向上抽了一下,脑海里出现一个走路一蹬一蹬,笑起来嘎嘎的小身板。
    上方,李世民已经有点不耐烦,这里可是金殿,商议大事的地方,太子怎么揪着莫名其妙的问题不放?
    正要说话,却见崔之桐脸都白了,冷汗直冒。
    崔之桐是真被吓到了。
    太子和徐家村的人是好友?还经常有书信往来?
    那往来的书信是不是已经提到过生豆芽的法子?
    至于太子为什么没有将生豆芽的法子拿出来?崔之桐归结为,太子恐怕是想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献策,这样最具冲击力,功劳最大,太子的地位也越稳固。
    崔家想顶替徐家领功,没想到的是,顶替的根本不是毫无势力的徐家,而是太子的功劳啊。
    这时,李承乾的声音继续传来,“你确定你不是用几十板子从别人手中换来的生豆芽之法?”
    完了,崔之桐现在只有这个想法,太子连这个都知道。
    崔子桐跟失了力气一样,跌坐在地上。
    本以为得了好大的功劳,没想到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恐怕还不只如此,还得面对天家的愤怒……
    特别是太子,这功劳原本是太子的,现在这样,太子也无法往自己身上揽功了。
    便宜了那徐家?
    周围的大臣不由得都愣住了,这是……崔家在冒名领功?
    李世民也反应过来,脸都黑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对解决饥荒之策来说是小事,但他一向做事尽善尽美,本来是一件让人歌功颂德的事情,如果因为这样的小事闹成一个笑话……
    想到这,李世民心里更不舒服了,他的位置来得有些无法言表,所以他做的任何事情都在告诉天下,他才是那个最适合的人。
    李承乾想了想那封乱七八糟的信说道,“父皇,事情是这样的,我那好友在长安城中游玩,不小心点燃了长安衙门……,最终用以功代罚的方式向朝廷进献了生豆芽之策……”
    李承乾娓娓道来,不用多仔细,殿上之人一听就明白。
    长安县令用几十板子换了生豆芽之策,并未立刻上交朝廷,而是生了为崔家牟利之心,本以为算无遗策,却没想到,太子竟然与原主相熟,还有书信往来。
    “崔之桐,你可知罪?”李世民阴沉着脸道,居然敢欺君。
    “臣知罪。”
    一切挣扎都是惘然,崔之桐不得不认罪。
    崔之桐被带了下去,听候处罚。
    大殿上又恢复了安静。
    原本准备进谏太子失仪的谏官也熄火了,太子可是在千钧一发弥补了这救民之策的瑕疵,他们还敢说什么?
    “陛下,太子有明辩之功,当赏。”这时,国舅长孙无忌出列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