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重生之君臣 第1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见此场景,不止是谢九渊,其他官员也都不免都有些怀念,谢九渊和两位主考学士聊了些当年应考的趣事,一阵唏嘘。
    作为本次科举监察官,浙江巡抚冯伟象和金陵知府贾思远一露面就不太有精神,一直没吭声,冯伟象好容易醒了醒神,啜了口茶,对贡院门外的举子们哼笑一声,叹道:“这人多得跟猪猡似的。”
    金陵知府附和着笑了起来。
    两位主考官不管怎样,毕竟是翰林院学士,还是有那么一些自持,对冯伟象这种未经科举、靠爹当官、巴结左相平步青云的人,心里本就不怎么看得上,闻言便都皱了眉,谢九渊略一挑眉,没说话。
    底下一阵吵嚷,有考生砚台中夹带了小抄,被查出,哭嚎着被押了下去。
    等人都进了场,再度搜过身、发了蜡烛、试卷,每间号舍都上了锁,第一场正式开考,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
    开头两日,冯伟象还有兴致偶尔下去看考生抓耳挠腮的样,第三日他就不下场了,说是考生们蓬头垢面,有的号舍还有食物酸腐气,他受不住。
    谢九渊本就是个特派的钦差,为了不让考生因为认出自己而影响发挥,借口胡诌说自己是代天子巡查,不该露脸,下去巡考场时都用黑纱蒙了面,路过江载道的号舍,见他正奋笔疾书,谢九渊紧走两步过去,记下了位置,后两场考试再没经过这一块。
    三日考完,收了卷,次日开考第二场,这一场考的是论、诏诰表和判语,即公文与法规条例。
    又三日,收了卷,次日开考第三场。这最后一场考的是策问。
    再三日,收卷,会试结束。
    考了整整九日,只有凉水冷干粮可以吃的考生们疲累不堪,很多已经不能自己走出号舍,有家人下仆在贡院门口迎接的还好,若是孤身一人、又无钱财雇人,就只得自己走回住处,颇为凄凉。
    考生们卸下了重担,主考官员们就进入了紧张的阅卷期,封了姓名的考卷由书吏用标准字体一一抄录,主考官员批阅的正是抄录下的副本。
    七日阅卷,第八、九两日填榜,考完第十日,放榜之日终于到来。
    谢九渊并无阅卷之职,却不能离开贡院,等到第九日填完榜,才能与主考官员们一起离开。他见两位主考官似有异色,借故上前说了几句闲话,两位主考官却心不在焉、急着想走。
    谢九渊心里咯噔了一下。
    怕是真要出事。
    天未亮,就有下人或举子在贡院门外等待,天光大亮时,终于等来了张贴榜纸的差役。
    谢九渊等不及宿卫,心里着急,亲自挤进了人群,好不容易来到榜前,一看第一名,不由得一怔。
    竟是魏才!
    看榜的书生间此时亦有小声议论,不知是谁大呼一声“盐商之子得了头名!当我们江南举人是笑话吗!”,立刻便有不明真相的书生反驳“怎么,盐商之子就不能考头名了?”,先前那个声音厉声疾呼“别的盐商之子我不知道,但他魏才是个连四书都背不出的酒囊饭袋!”。
    一片哗然。
    议论声渐大,又有两三人高声说出魏才其人其事,“魏才就住在悦来会馆,我亲眼看见他因为调|戏男童被人丢下了秦淮河!”“他原名魏财,有钱的财!乡试是找人捉刀代笔,此事在淮安无人不知!”
    群情激奋。
    谢九渊立刻从人群中退出来,找到宿卫,留了两名下来查探情况,带着剩下的返回住处。
    江南要出事了,他必须马上写奏折呈给圣上。
    回到住处,厉声喝止听说有热闹想溜出门的叔侄,进了书房,看见桌上的画,这才想起自己和江载道约定了签字赠画。
    谢九渊想了想,没让宿卫出去,在他们眼前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了私印,卷好,交给一位宿卫,嘱咐他“送去江载道的住处,顺便”,话说了一半,想起当时在茶馆,江载道因为小叔和十一的话愤愤不平,对自己出言挑衅,想必是个热血之士,不可能不参与此事,嘱咐了也是白说,就把后半句咽了回来,只道“算了,帮我送去便是”。
    宿卫接过画出去。
    谢九渊让其他宿卫也退下,摊开空白奏章,理了理思绪,将宿卫查探到的一些证据、魏才高中会元的实情写上,写到这里,有宿卫匆匆敲门,急声喊道:“大人!举子们聚在江南贡院门口闹起来了!冯大人要派差役抓人,两位学士请您即刻过去商量!”
    “知道了。”
    谢九渊应了声,匆匆补了几句,拿干净宣纸吸了余墨,立刻封好,走出房门交给宿卫队长,让他立刻将奏折发回京城。
    然后他抓起尚方宝剑,带了五名宿卫,跟着报信的宿卫赶去贡院。
    还未靠近贡院周围,就能听得吵闹哭嚷之声。
    冯伟象被气疯的书生们指着鼻子骂,他自小养尊处优,哪里经历过这种事,气得是七窍生烟,涨得脸红脖子粗,一叠声喊着:“动手!把这些刁民都给我抓起来!”
    差役们被举人们不要命的狂态吓得不敢行动,一时竟是僵持在那里。
    宿卫们收到谢九渊的示意,立刻高声喊:“代巡钦差,金吾卫,谢九渊谢大人到!”
    钦差,而且是代巡钦差,既然谢九渊搬出了这个名头,所有人,包括冯伟象都得对着京城方向跪倒在地,山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拜过圣上,冯伟象率先僵着脸站起来,比谢九渊品级低的官员们还跪着。
    谢九渊从依旧跪着的举人间穿行而过,有举子忽然悲声大喊:“请钦差大人为我江南考场正名!”“魏才买榜高中会元!请钦差大人明察秋毫!”
    他的悲愤之情感染了其他举人,其他人也跟随他一同高呼起来,一时间悲声震天、惊鸟无数,举人们的悲呼响彻了金陵城。
    谢九渊停下脚步,默而不语,直到举人们也安静下来,才缓缓开口。
    “本官受圣上之命,监察江南科举,凭尚方宝剑,代天子行权,陛下特准我先斩后奏,若果真如你们所言,我谢九渊,一定不负诸位期待。只是,你们既为举人,考的是会试,就该明白凡事都得按照规矩来的道理,有冤屈,不是聚众闹事可以解决的。诸位还是先行散去,待我查明此案,再给大家一个交待。”
    举人们交头接耳,有些已经萌生退意。
    谢九渊看向脸色铁青的冯伟象,问:“冯大人可有异议?”
    “谢大人是圣上宠臣,本官怎么会有异议”,冯伟象故作谄媚地说。
    宠臣?这可不是什么好话。举人们看向谢九渊的眼神顿时便多了几分审视。
    谢九渊握紧了手中的剑,脸上却是不动声色。
    “我想起来了,谢九渊是先帝最后一届科举,乡试解元,江南考场会元,殿试的探花郎!”
    比起因为家世做官的冯伟象,二元及第、高中探花的谢九渊自然立刻显得亲近起来,又有人带头响应了谢九渊的话,众人纷纷散开。
    谢九渊抬头看向冯伟象,对上了一双阴暗浑浊的眼睛。
    “来人。”谢九渊盯着冯伟象说。
    一名宿卫出列:“属下在。”
    “立刻抓捕魏才归案!不得有误!”谢九渊咬着牙说。
    “是!”宿卫领命而去。
    谢九渊放松了申请,慢慢经过冯伟象,对着他身后的金陵知府贾思远说:“贾大人,我已经急奏圣上,不日就有回批示下。江南考场毕竟是在金陵,还需得贾大人您协助我查明案情,早日给江南举人、江南百姓,还有圣上,一个交代。”
    没想到谢九渊居然可以直奏御前!
    贾思远出了一后背的汗,却不得不应道:“下官明白,一定全力协助谢大人。”
    之后,冯伟象匆匆告辞,事情就好办了许多,两位学士不说话,谢九渊也不理他们,只盯着贾思远磨,句句往盐商、巡抚上暗示,搞得贾思远心惊胆战,不知道谢九渊究竟是怎么在短时间内查到的,只是装糊涂绕弯子,半个字都不敢漏口风。
    好在宿卫抓到魏才之后,谢九渊就领着他们回了住处,贾思远本想将人留在金陵府的大牢,但谢九渊又抛出了两个他不敢答的问题,只能眼睁睁看着谢九渊把人带走,他立刻跑去找冯伟象商量对策。
    于是,启元帝收到急奏没多久,文谨礼也收到了冯伟象亲信送来的密信。
    文谨礼是怒不可遏,大骂冯伟象愚蠢,可冯伟象竟是一早就将大笔银子送到了他手上,被迫趟了浑水,文谨礼这次是不保他也得保他,平白沾上这么严重的污点,文谨礼气得差点没晕过去。
    顾缜看完急奏,又看了暗桩传来的接连两份消息,他并不惊讶,脸上一丝怒容也无。
    前世,冯伟象在江南贡院前打了闹事举人板子,还出言讥讽,一名举人不堪悲愤,触柱而亡。
    这一世有了谢九渊的及时干预,情况已经好了太多。
    “要害他受委屈了”,顾缜对着急奏叹道。
    其实,顾缜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太早将谢九渊划到自己身边,对谢九渊来说,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只是……
    想起前世,那个要顾及百姓,要平息倭患,又要应对文谨礼党派上下的贪婪压榨,三十七岁时一夜白头的江南总督谢九渊,顾缜闭上眼,抓紧了手中奏折。
    ……就算不好,他也不会放手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以后晚上更新,因为想起来自己是上班党~日更时间还是不定,因为没有存稿~
    感谢“sparkingrain”,“青燃白愈”,“不归”灌溉的营养液~掉落奶糕一份,可以穿越大楚朝领取~
    第16章 叔侄和叔侄
    “贝字生才,买榜即能高中;马象非人,畜生也可为官。”
    “才财不分,想必是拿人手短;官|商勾结,正所谓狼狈为奸。”
    “假(贾)知府,伪(伟)巡抚,江南考场举人哭,真金白银误了楚。”
    谢九渊看着手上收缴的数张打油诗,头大如斗,底下的谢十一和谢镜清恨不能把头埋进地缝里,免得被谢九渊痛骂。
    “你们!”
    一声低喝,谢九渊指着装鹌鹑的那对叔侄,气得说不出话。
    他这边处处周旋,想把这事处理好了,不要让举人们在群情激奋、一时糊涂下做出无法挽回之事,没想到自家人在后方给自己拆台,这俩活猴天天趁宿卫繁忙溜出门去,跟着举子们聚会抗议。
    这些举子们都经历了数年寒窗苦读,家中不富裕的,一人读书就少一个劳动力,学堂笔墨都不便宜,能一路考到会试,离不开家人的付出。他们带着无限期望来到江南考场,在寒风凛冽的号舍中拼命答卷,却万万没想到,被个不学无术的魏财买榜得了头名,这叫他们如何不愤、如何不悲?
    所以听了谢九渊的话,这些举子们虽暂时并无过激举动,却也是天天聚在一处,慷慨激昂地抨击江南官|场,尤其是金陵知府和浙江巡抚,每日都能被花样翻新地骂出花儿来,得罪书生就是这么个下场。
    谢十一和谢镜清若只是跟书生们一起骂骂街,那也就罢了。
    谢九渊也不至于如此生气。
    实在是这俩活猴过于能耐了。
    作为聚会中的积极分子,谢十一和谢镜清编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打油诗,打油诗的好处,就在于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就算是目不识丁的百姓,听过一遍也能毫无压力地复述背诵,现在,连街边顽童跳石板都念着这些打油诗,江南考场出事的消息,如今整个金陵府从上到下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止于此,这些打油诗还流传到了别的州府,同样的,江南科举案的消息就随着这些打油诗流传了出去,传播速度之快,已经到了无法估量的地步。
    魏财是个胆小如鼠的人,被宿卫抓起来没两天,吓唬几句,很快就把事情倒豆子一样招供了。
    从他的证词中可知,贾思远这个金陵知府跟贿考案还当真是没有关系,魏家直接贿|赂了浙江巡抚冯伟象,冯伟象又将其中大部分钱财送往京城,以弟子送节礼的名义,送给了左相文谨礼。
    可如今这种情况,民间都已经拿冯伟象和贾思远当罪魁祸首看,贾思远的名声跟冯伟象钉死在了一起,只要贾思远还想在官场混,那就只有证明榜单没错、江南举子是错的、谢九渊是错的,他才能彻底洗清官场上的名声,至于民间的,只要乌纱帽能保住,到时候清洗报复的机会多得是。
    所以,现在,贾思远只会跟着冯伟象一起咬死他谢九渊,而不可能跟着谢九渊咬出冯伟象。
    谢九渊一拍桌子,最终还是气得话都没说一句,走回书房一关门,谁也不见。
    完蛋了。
    谢镜清和谢十一面面相觑,大哥/大侄子这回真的生气了。
    谢十一撇撇嘴,很是不理解,埋怨道:“大哥以前不是这样的,就算贾思远没参与贿考案,他平常给冯伟象当狗腿,坏事还做得少了?听说他还强抢民|女呢。大哥竟然为了这两个坏东西跟我们生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