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重生之佞臣 第2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姚颜卿一袭雪青色织锦轻薄胡服,脚蹬素色六合靴,腰间扎着五彩腰带,系着彩凤荷包,又缀了碧色玉环,乌黑光滑的长发用白玉攒珠冠高束,手上摇着洒金扇,一副翩翩风流之态。
    这些风月场合的妈妈看人最是眼毒,姚颜卿一进来她眼睛上下一扫便知他的家底不薄,当即笑盈盈的迎了过去:“郎君瞧着可是眼生的紧呢!莫不是外地商客?妈妈这的小娘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不知郎君喜欢什么样的?”
    姚颜卿削薄的唇若有似无的勾着,手上的洒金扇一拢,说道:“群芳院的客人可到了?”
    那妈妈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越发的谄媚,笑道:“原是群芳院的贵客,郎君快请。”今日包下群芳院的客人可以说是近年来出手最大方的一位了,就是不知这样大的手笔要宴请的又是何人。
    姚颜卿手上的洒金扇轻轻一点,叫那妈妈带了路,刚被引到群芳院,淮阴最大的盐商郭应川便迎了上来,撵了那妈妈下去后,便笑着把姚颜卿引进了大厅中,连带着随姚颜卿而来的那四名侍卫都做了妥善的安排。
    姚颜卿被引进了大厅后,厅内的四人便起身上前见礼,姚颜卿笑了一下,道:“各位不必客气。”
    郭应川请了姚颜卿上座,双手轻拍三下,乐声便起,随后数名舞娘飘然而来,随着乐声起舞,纤细的腰肢曼妙至极,香气更是隐隐袭来。
    姚颜卿随着乐声半眯着狭长的眼,手指曲起在膝上打着拍着。
    郭应川见状露出一丝笑意,等一舞结束,便叫了打头的小娘上前斟酒,那小娘生的粉白娇嫩,眼颦秋水,袅袅婷婷而来,身上清雅的香气环绕,近身后柔软的腰肢轻轻一弯,藕臂一展,露出一截细腻雪白的腕子来。
    姚颜卿拿眼睨着那小娘,嘴角衔着淡淡的笑,神色却未见所动,等那女娘把酒递到他唇边后,他脸上的笑意略微一敛,抬扇抵在那小娘的手腕上,一个巧劲把那杯酒推开。
    那小娘一怔,转瞬间便带了几分委屈之色望着姚颜卿。
    姚颜卿轻轻一笑,眸色瞬间一沉,望向了郭应川。
    那一双眼又寒又冷,郭应川被瞧上一眼后不自觉的打了一个寒颤,随后挥手让那小娘退下,轻声道:“这小娘是采折居的清倌,可是不合大人心意?”
    姚颜卿笑而不语,只端起桌面上的酒饮了一口,半响后才道:“你有心了。”
    郭应川拿不准这话的意思,琢磨着读书人都是要脸面的,说不得这姚颜卿因年纪尚轻,不好意思在他们面前露出放浪形骸的一面,这般想着,心里倒是有了主意,等着一会把那小娘赎了来送到姚家。
    郭应川背后撑腰的人是内阁大学士温玉衡,他的胞妹正是温玉衡的爱妾,是以淮阴的盐商皆以他马首是瞻,见他在姚颜卿这碰了一个钉子,其中一李姓商人便道:“听说大人此次南下是为了在夏都建仁庙一事筹款,小民们也愿为此事尽些绵薄之力,还望姚大人能给我等一个机会。”说着,那李姓商人弯腰从桌子下面摸出一个雕花木匣来,放到桌上后打了开来,朝着姚颜卿的方向推了推。
    姚颜卿嘴角轻轻一翘,随意的扫了那匣子一眼,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两沓百两银票,约摸能有四万两之多,姚颜卿抬手把匣子盖子一扣,脸上忽显暴戾之色,冷喝道:“你们把本官当作什么人了。”
    那李姓商人一惊,忙道:“这是小民的一点心意,绝没有旁的意思。”
    姚颜卿冷笑数声,起身便要走,郭应川忙把人拉住,赔笑道:“大人勿恼,是我这兄弟考虑不周,因来到匆忙一时没有备下淮阴的特产,怕在大人面前失礼,这才作出这样的举动来。”
    姚颜卿顺势坐下,哼笑一声:“这才是真正的失礼,当本官是见钱眼开之人不成,你们既有心行善举,为建仁庙一事尽一份心,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不该走了歪路。”
    郭应川连声附和:“大人教训的是,小民们知错了,还请大人能我等一个机会,也叫咱们结下一份福缘才好。”
    姚颜卿怒意微敛,淡声道:“这不过是凭心之事,你们若有这样的心,谁还能拦着不成,只管去庙里捐洗香火钱就是了。”
    郭应川面露苦笑,可没有哪家仁庙敢收下百万之多的香火钱。
    “我知你们的来意,便是你们不开口,心里想些什么我也是一清二楚,人为财死,鸟为食忙,这也算不得什么错事。”姚颜卿淡淡的开了口,漫不经心的把玩上从腰上垂下的玉环。
    郭应川眼睛一亮,忙道:“不瞒大人说,咱们这些人也是不容易,挣的银子虽比常人多些,可也都是幸苦钱。”
    姚颜卿闻言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长眉轻轻一挑道:“幸苦钱?你们若敢说是幸苦钱,百姓可还要不要活了。”
    郭应川讪笑一声,躬着身子道:“咱们把盐贩到西北,不说路途遥远,就说路上指不定都要遇上什么事,有时候真是有去无回。”
    “所以朝廷体恤你们,也给你们指了一条便捷之路。”姚颜卿淡声说道,眸光却变得阴沉晦暗起来,意有所指的道:“朝廷这样待你们,你们也得知事才行,事事都想占了先机,富了你们,反倒叫国库的银子紧吧了。”
    郭应川因姚颜卿这番话,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他不怕多出些银子,怕的是姚颜卿不肯收下这笔银子。
    “大人说的是,正因为如此,小民们才想为夏都建仁庙一事尽一份心,小民们愿效仿柳当家的,捐出白银百万两以示诚心。”
    姚颜卿目光淡淡的从郭应川的身上扫过,薄唇一挑,语气中透出了一丝凉意来:“我听说淮阴的盐商一向以郭当家的马首是瞻,旁人贩盐能得三成利,你郭当家却是能赚得满盆彩,有句话知郭当家可曾听过,这银子是死的,人心却是活的。”姚颜卿早知这郭应川仗着有温玉衡撑腰,把持淮阴盐引不放,他得了盐再分卖给下面的小盐商,再由小盐商运往各地售卖,重中不知挣了多少黑心银子去,如今只想拿出百万两来换取最大的利益,这买卖做的却也是太精了。
    郭应川脸色微微一变,明白自己是小看了这姚颜卿,难怪广陵的豪商们会说他这是想把人啃的骨头渣都不剩。
    “那些人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大人怎能尽信。”
    姚颜卿轻笑一声,略带了几分讽意。没有言语,只把手上的酒杯一撂,大有起身要走之意。
    郭应川已听人说要见这姚颜卿一面是极难的事情,如今好不容易把人请了出来,既备下山珍海味,又献上娇媚小娘,更是备下了打点的银钱,可不管是美色还是金银,竟都不能叫这姚颜卿多瞧一眼,心里已知自己失算,如今又听他拿话来点自己,忍不住猜测他是否知晓淮阴盐引尽在他手之事。
    “大人,小民愚钝,还请大人给我指一条明路。”郭应川见姚颜卿起身要走,忙躬身长揖。
    姚颜卿淡淡一笑:“郭当家既有向善之心,岂会不知仁教三德,我观郭当家的面相倒有三分智德之相。”
    郭应川一怔,他虽未能听明白姚颜卿话里所谓三德的含义,却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三”字,不由试探性的开口道:“小民愿为夏都建仁庙捐白银三百万,不知等仁庙建成后小民可能有幸前往夏都一观?”他话一出口,叫陪坐的四人大吃一惊,心下暗算,三百万的雪花银,以郭应川的性子,他们每人怕是要担去六、七十万两的银子了。
    姚颜卿当即笑允,赞道:“郭当家果然是有仁心之人。”
    郭应川心下苦笑,他不懂什么仁心不仁心的,只知这姚颜卿却是有一颗贪婪之心,叫他们这些被人骂做奸商的都自愧不如了。
    第52章
    沈先生使小厮传话到姚家时,姚颜卿正接见宁城来的豪商,待他听姚家的小厮说沈先生使了人来后,当即扔下宁城的三位商客去见那小厮。
    那位商客却不知来者是人,竟能叫这位眼高于顶的姚大人把他们扔下,心里不免猜疑,等姚颜卿差人来说有要事需当离去半日,心下越发惊疑,只当是另有人前来拜访,忙拉住那传话的小厮,含笑问道:“不知这位小郎可知是何人来见姚大人?”
    那小厮最是老实不过了,自不敢透露姚颜卿的私事,忙摇头道:“小的不知,五郎君只吩咐小的前来传话,若三位贵客没有急事可等郎君回府,若有事,不妨改日再来。”
    三位商客听了这话,不免想到了一些传言,听说那王治有王掌柜就是遭遇过这样一遭,结果他人一走,却再没有机会登门拜见这位姚大人了,其中一名豪商忙道:“劳烦小郎和姚大人说一声,咱们无事,就在此等姚大人忙完后在详谈建仁庙一事了”
    那小厮应了一声,转身出了堂厅却寻不到姚颜卿人了,此时他已打马出府,直奔集贤书院而去。
    集贤书院座落在广陵与凤城交界处一座高山上,到了山脚下,人只能徒步而上,而沈先生的宅院正是在山峰最高处,站在沈宅后院眺望,恰好可以把广陵与凤城交接的山路收入眼底,姚颜卿在集贤书院念书之时,最喜欢站在山峰高处俯瞰山下景致。
    姚颜卿到时,沈先生随意的盘坐在山石上望着山下的蜿蜒的小路。
    姚颜卿把拎在手上的礼物放在地上,上前长揖见礼:“学生姚颜卿见过老师。”
    沈先生半睁开眼睛,拂袖而起,沉声道:“随我来。”
    姚颜卿轻应一声,拎起礼物跟在了沈先生的身后,随他进了正堂,沈夫人正巧沏了一壶花茶过来,见了姚颜卿不免露出惊喜之色,姚颜卿规矩的上前见了礼,把手上的礼物递上。
    沈夫人笑道:“人来便是了,怎得又带了这些东西。”
    姚颜卿笑眯眯的道:“是学生一点心意,还请师母笑纳。”
    沈先生清咳一声,不赞同的皱起了眉头:“说过多少次了,不要送东西过来,怎么一点记性也没有。”
    姚颜卿面上带笑,回道:“不是什么重礼,不过是一点清茶和补品,是给师母的孝敬。”
    沈夫人怪嗔的撇了沈先生一眼,说道:“又不是给你的,哪里那么多的话。”说完,与姚颜卿笑道:“中午留下吃饭,我给你做几样小菜,再镇上一壶果酒,你陪着你老师喝几杯,自打你们几个离开书院以后,可在没有人能陪你们老师好好说说话了。”
    姚颜卿笑应下来,等沈夫人走后,才落了座。
    沈先生端着盖碗轻呷了一口,若有所思的望着姚颜卿,久久未发一语,姚颜卿如今的性子越发的沉得住气了,只是含笑坦然的面对沈先生审视的目光。
    “你可知如今你在广陵是何风评?”半响后,沈先生淡淡的开了口。
    姚颜卿笑意微敛,正色道:“学生不知,难不成老师有所耳闻?”
    “人人都说姚大人年纪轻轻却手段了得,于聚敛钱财一道上颇有建树。”沈先生讽刺的说道,面上浮现一层薄怒之色,手狠狠的在茶几上一拍,喝道:“我教你三载,不求你克己奉公,却也不能容得你做下这样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来。”
    姚颜卿一怔,随即温声道:“老师怕是有所误会,学生不敢说是清正无私,却也不会做下这样亏心之事。”
    沈先生面色沉郁,冷声道:“你敢说自己不曾敛财收贿?”
    姚颜卿轻声道:“学生敢说不曾作出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来。”
    “那便是承认你曾收受贿赂了。”沈先生面色一沉,他当日便有此担心,不想一语竟中。
    姚颜卿轻叹一声,回道:“学生只能说自己无愧于心。”
    “你可知如今书院中的学生对你敛财一事都在议论纷纷?”沈先生皱眉冷声说道,眸中难掩失望之色。
    姚颜卿不觉一笑,一派潇洒气度,说道:“虽有人言可畏一说,然学生无愧于心,自是不畏人言。”
    “好一个不畏人言,我看你是失了本心,既无心又岂会畏惧人言。”沈先生沉声喝道。
    姚颜卿起身一揖,温声道:“老师的话学生不敢认下,此次学生奉圣人之命南下,只为夏都建仁庙一事筹款,那些商人自己心有妄念才愿意捐献巨款,学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我教你三载,曾与人言你乃我教的过学生中最为机敏的一个,只要入仕必有主政一方的一天,你高中后,有人恭喜于我,我却无一分喜色,只怕你误入歧途走上歪路。”沈先生叹声说道。
    姚颜卿只道自己并不得沈先生的心,如今听他之言不由一怔,心有动容,随后语气平缓郑重的说道:“学生虽有追逐丰功厚利之心,却绝不敢忘老师的教诲之言。”说罢,走到沈先生身旁,执壶斟上一杯清茶。
    沈先生看了姚颜卿一眼,最后还是端起盖碗呷了一口,放下后一指旁边的座椅,淡声道:“如今你已是官袍加身,何必做此姿态。”
    姚颜卿见沈先生饮了茶,眼中便带了笑,说道;“这都是学生应该做的。”说完,才重新落座,笑道:“学生南下时曾到徐太傅府上辞别,徐太傅与学生道若老师有意出仕,他愿为老师举荐。”
    沈先生闻言只摇了摇头,道:“我已无出仕之心,你与徐太傅说劳他费心了,为官那几年已教我看明本心,官场并不适合我,反倒是育人之道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姚颜卿知沈先生学识过人,若不是性子过于耿直,如今怕也在朝中有一席之地,成就未必会逊于徐太傅。
    “老师不妨在考虑一二,以您的才学若出仕必有一番作为,您是做事实的人,有您这样的官员在朝中亦是百姓之福。”姚颜卿轻声劝道。
    沈先生淡淡一笑,不应这话,反问道:“你可知育人之道给了我什么启示?”
    姚颜卿摇了摇头:“还请老师为学生解惑。”
    “迂腐书气之性可授业解惑却不可治民为官。”沈先生淡声说道,隐有自嘲之意。
    姚颜卿却道:“老师既有悟出此道,更应入仕才是。”
    沈先生看了姚颜卿一眼,说道:“我若悟出此道,焉有今日与你这一问。”他这性子这辈子也是难改了。
    姚颜卿因这话忍不住笑了起来:“张师兄的性子与老师倒是相似,也难怪老师最为喜欢他了。”
    “可怀贤不如你会做人,就连仲安在为官之道上都稍逊你一筹。”沈先生叹声说道,却为张光正感到可惜,以他那执拗的性子怕是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了。
    姚颜卿自谦道:“两位师兄自有过人之处,以学识来论我却是逊两位师兄不止一筹。”
    “我曾一览你会试时所做的文章,虽不掩少年锋芒,但比起怀贤的沉稳持重,你的锐气更得圣人之心,朝堂上沉稳持重的臣子不计其数,如你这般锋芒毕露的却寥寥可数,这是你的长处亦是短处。”沈先生语重心长的说道,他虽最为得意张光正这个学生,但对于姚颜卿亦不曾留有私心,若不然也不会在三人赴京赶考之时修书与徐太傅,着重请他照看姚颜卿,勿让他走上歧路。
    “学生受教了,但仍有一问,老师既已事事通透,为何执意不肯入仕?”姚颜卿轻声问道。
    “育人者不能育己。”沈先生叹声说道,他这一生终是有所遗憾的。
    姚颜卿不由想到医者不能自医,细品沈先生的话,他却有颇有些不赞同,人生难得几回搏,若知变通,何愁没有锦绣前程。
    姚颜卿倒知这番心里话不能与沈先生言说,否则少不得招来一通训斥,是以只笑而不语,稍后便另起了话头,与沈先生论起茶道来。
    沈夫人来过喊两人用饭,见这师徒二人竟想谈甚欢,不免抿嘴一笑,招呼着两人去偏厅用膳,又与姚颜卿笑道:“你老师就这牛脾气,你且担待一二吧!”
    沈先生嘴角一抿,就听姚颜卿道:“怎会,听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叫张师兄知晓今日我与老师相谈甚多怕是要吃味了。”
    沈先生因姚颜卿这俏皮话绷不住露出一丝笑意来:“油嘴滑舌。”
    沈夫人笑眯眯的道;“就你不会说话,什么油嘴滑舌,咱们憋理他,且随师母来,今儿有学生送了两尾活鱼来,鲜的很。”
    “学生今儿有口服了。”姚颜卿笑着说道,抬手一揖:“就是劳烦师母下厨受累了。”
    沈夫人脸上的笑意越发的浓了,携了姚颜卿去偏厅,也不管沈先生,倒惹得他无奈的摇了摇头,起身跟了上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