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明女侦探 第12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39章 请后台详叙当年事,走捷径两面不讨好
    都说旁观者清,陆善柔和寒江独钓之前真没发现这条线索,被魏崔城看出来了。
    陆善柔推算了一遍年龄, 二十四年前, 瓦匠世家出生的庶子李渊夭折,只有十岁。
    猎户人家出生的李大姐,也是十岁,被醉酒鬼父亲卖到了一户翰林人家当丫鬟, 翰林外放出京,李大姐当然也跟着走了。
    李大姐的亲弟弟李大壮那年三岁。
    二十四年后,外放的徐琼回京, 从七品翰林一路升迁成为礼部左侍郎, 朝廷正三品大员。
    二十七岁的李大壮去了徐府要见三十四岁的姐姐,徐府却欺负他当时年纪小, 只有三岁,啥都记不清, 让一个冒牌货中年女子顶替李大姐,去见李大壮。
    但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李大壮那时候虽然只有三岁, 难以割舍亲情, 一直记得姐姐的长相, 眉间有胭脂记, 立下长大后赎回姐姐的誓言。
    李大壮见不是亲姐姐,就去了顺天府衙门告状, 求陆青天做主, 念在骨肉情分上, 让徐府放亲姐姐出来, 姐弟见一面。
    就这么一个简单、不起眼的案件,为何会被调换?
    调换案件的人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伪造了早夭的李渊李种嫡庶争夺家产这个假案子?
    李大姐在外面当了二十四年的丫鬟,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徐府为什么不让她出来见亲弟弟,反而用一个冒牌货代替?
    陆善柔想了又想,这些零碎的线索左一下,右一下,始终拼不出一个逻辑完整的线。
    陆善柔说道:“崔城,我们不回去了,改道去锦衣卫衙门找干爹,去问前吏部尚书徐琼在外放做官的二十四年间的履历。”
    朝中有人好办事。查一个十岁小丫鬟的人生轨迹犹如大海捞针,几乎不可能。
    但是锦衣卫查前礼部尚书徐琼的履历就是信手拈来的小事了。
    江米巷,锦衣卫衙门。
    牟斌笑脸相迎。
    他能不高兴吗?一直毫无进展的算盘刺客组织终于有了突破,找到了王老汉这个绝佳卧底,彻底铲除算盘刺客组织指日可待!
    这一切,都多亏了陆善柔。
    昨天牟斌还臭着一张脸教训她,现在一张老脸笑得像花儿似的。
    牟斌说道:“你们这对佳儿佳妇来看我了。”
    魏崔城都有些不习惯了,恨不得把牟斌的笑脸抹掉。
    陆善柔行了礼,“实不相瞒,这次来是有求干爹。”
    “来,这边坐。”牟斌豪爽的大手一挥,“都是一家人,什么求不求的,你就直说吧,只要不是摘星星,要月亮这种事,其他的我都能帮上忙。”
    陆善柔说道:“以前的礼部尚书徐琼徐尚书,干爹可熟?”
    牟斌说道:“熟啊,一甲的榜眼,谁不知道?他有真才实学,为人随和儒雅,还大力提携新人,现在的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就是他栽培的嘛。”
    陆善柔问道:“徐琼外放了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里他都干了些什么?为什么他一回京,就当了礼部的左侍郎?正三品大员。一般的外放官回到京城当京官,很少有这样的待遇吧?”
    牟斌说道:“他那时候外放到了应天府南京,在南都的翰林院里当差,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鼓励当地学子考功名,名声极好。”
    大明以前的都城在应天府,所以应天府叫做南都,也叫南京。后来永乐大帝迁都到了顺天府,因在北方,所以叫做北京。
    两个都城都有完整的中央官僚体系,比如六部、翰林院、国子监等等,就是应天府远离权力中心,空有一整套官僚体系,但权力远不如顺天府北京的,基本都是冷衙门。
    “成华七年,他就已经是应天府乡试的主考官,门生极多,说他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现在朝中不少官员都是他的门生,尊称他为座师。”
    陆善柔疲倦的揉了揉额头,“干爹啊,我来这里,肯定不是只听好话的,干爹把他说得像个孔圣人似的,完美无缺,但这世上那里有什么完人?对吧,我真正想知道他的……干爹懂我的意思吧。”
    牟斌一愣,问道:“徐琼早就告老还乡,无官一身轻,退出了礼部,把一切都交给了李东阳,他到底犯了什么事?你这样查他?怎么连我都不知道?”
    陆善柔说道:“干爹啊,您还没有解答我的问题,您就问了一堆问题。到底谁问谁嘛。”
    牟斌只得说道:“人无完人,徐琼在应天府南京翰林院的时候,的确做了一桩事,被很多文官批评,但……这件事,说白了,也不算什么大事,就是阵营不同而已。”
    陆善柔却来了兴趣,“我想听的就是这个啊,干爹请讲。”
    “论理,他都已经退隐官场,我不该旧事重提的。”牟斌先卖了个关子,然后说道:
    “可是你既然开了口,又不是什么说不得的大秘密,我就告诉你吧……”
    原来,徐琼才华了得,又劝学新人,推行儒学,广结善缘,在应天府南都翰林院混得如鱼得水,一路升迁到了侍读学士,执掌南都翰林院。
    翰林院本来是清贵之地,他在南都翰林院当侍读学士,官运已经到头了,但是徐琼志向远大,他不想一辈子都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南都,养花喂鸟过一生。
    南都的六部、翰林院基本都是摆设,没有实权,用来安顿那些被贬斥、排挤出北京城的官员们。
    徐琼渴望回到北京城,掌握权柄。
    所以,按捺不住的徐琼开始找捷径。
    怎么找捷径?
    成化年间的捷径能是谁呢?
    当然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万贵妃啊!
    徐琼远在南京,走不了万贵妃这个捷径,但是当时守备南京的太监黄赐,是万贵妃跟前的红人。
    为了搭上这个关系,徐琼就讨好守备太监黄赐。
    刚好,黄赐的亲娘死了,大操大办母亲的丧事。
    徐琼要带着南京翰林院的翰林们去给黄母凭吊上香。
    徐琼还准备了亲笔写的祭文。
    但是翰林院以清贵自居,绝大部分翰林都不屑于太监结交。
    看着执掌南京翰林院的徐琼对黄赐卑躬屈膝,觉得徐琼侮辱了翰林院的名声,纷纷大骂徐琼,其中,编修陈音骂的最狠:
    “堂堂翰林相率而拜中人之门,天下其谓何?斯文其谓何?”(注:出自明,焦竑《玉堂丛语之五》)
    还有翰林把守备太监黄赐做的“好事”拿出骂。
    黄赐贪得无厌,应天府在长江下游,江中有泥沙沉积形成的沙洲,全部被黄赐圈起来,成为他的私产。
    同时,由于长江下游泥沙沉积严重,水位随之上涨,淹没了江边的田地。
    但是淹没在水底的田地,黄赐居然照样要收农民的税!
    你说可笑不可笑?农民要为根本不存在的田地纳税!
    仅仅这两项恶行,就足以证明黄赐是个坏东西,现在堂堂翰林院的首领徐琼要带着整个翰林院给黄赐之母凭吊,当然是一瓢水倒进油锅里,炸了锅。
    翰林们对黄赐的厌恶、不满,全都发泄在徐琼身上。
    反正已经被贬到了南京,爱咋咋地吧!
    骂个上司怎么了?反正老子要一辈子坐冷板凳,升迁无望!
    徐琼被骂得斯文扫地,迫于手下们的压力,没有去凭吊黄赐的母亲。
    虽然最终万贵妃这条捷径没有走通,但是徐琼的形象大损,读书人就是如此,以前多么崇拜一个人,一旦不符合心中的要求,骂起来就有多么狠。
    徐琼为此一度两面都不是人,万贵妃这边的太监群体觉得他不够意思,南都这边的读书人觉得他是个伪君子。
    这是他在应天府南都外放二十四年里最大的挫败,也是最大的“污点”,之后还时不时被人翻旧账,拿出来唾骂。
    “是这样啊。”陆善柔很失望,这种文官和太监的对立跟一个小丫鬟有什么关系呢?
    陆善柔继续问道:“有没有什么比较……猛的内幕消息,比如杀人放火,欺男霸女之类的。”
    “没有。”牟斌说道:“徐琼不是这样的人,除了这件事,他的官声是极好的。”
    一直默默听讲的寒江独钓开了口,“牟大人,徐琼那时候既得罪了宦官,又得罪了文人,他是怎么突然之间升了官,还如愿以偿回到京城当了实权的京官,还是炙手可热的礼部左侍郎呢?”
    寒江独钓考中了进士,在刑部观政,开始走仕途,因此对徐琼突然升迁很好奇。
    这个升迁明显不正常嘛,文官和宦官都得罪了个遍,不降反升?
    牟斌说道:“人无完人,哪有不犯错的,这又不是什么要命的错误。时间一长,人们就慢慢淡忘了。徐琼继续助学,培养学子,写文章,开文会,学问和办事的能力都出类拔萃,升迁是迟早的事。”
    魏崔城说道:“干爹没有说实话,您说谎的时候,习惯捋着胡须,慢慢的说。”
    牟斌:真是男大不中留啊!胳膊肘往外拐!给我留点面子行不行!
    气氛有些尴尬。
    陆善柔说道:“我配合锦衣卫,锦衣卫不配合我,这点小事还遮遮掩掩的,我还是回北顶,要文虚仙姑把王老汉送走吧!”
    “别!千万别!”牟斌连忙阻止,说道:“我说,其实……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就搞不懂,你为什么非要刨根问底,徐琼早就退隐了,你想干什么?”
    陆善柔立刻起身,“回北顶。”
    牟斌拦住她,“坐下,你听我慢慢说。”
    陆善柔说道:“我站着听就行。”
    牟斌实在没得办法,只得实话实说:“徐琼中了榜眼,入了北京翰林院时,妻小都在江西老家,他在京城纳了一个良妾,照顾起居。”
    “这个妾……姓张……是当今皇后的堂姐。”
    “那是在天顺年间,英宗皇帝北狩回来,复辟重新登基为帝之后,那时候的张家只是小门小户人家,家里的姑娘送给一个考取榜眼的翰林当妾,是很正常的事情。”
    听到一个“张”字,陆善柔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怎么兜兜转转,案子几乎都和外戚有关啊!
    陆善柔说道:“张家后来出了皇后,而且是六宫无妃,独宠后宫的张皇后,比当年的万贵妃还风光。”
    “张皇后的堂姐是徐琼的小妾,所以徐琼是凭借这层裙带关系,得以回到京城当京官,成了礼部左侍郎,又升为礼部尚书,位极人臣。”
    “不。”牟斌说道:“徐琼回京的时候,小妾已经扶正,是正妻了,堂堂三品诰命夫人,皇后的堂姐,前呼后拥,出入宫廷,无限风光,早就今非昔比啦。”
    作者有话说:
    徐琼:干得好不如娶的好?
    第140章 升官发财原配去世,卖子求财以尸讹诈
    考得好,干的好,都不如娶的好。
    榜眼出身的徐琼是靠着老婆的裙带关系翻的身。
    谁能想到呢?小门小户出身的小妾娘家, 鸡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