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唐种田指南 第17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高玉兰疲惫地抬头,被吓了一跳。
    这几日,她头悬梁、锥刺股,深陷暗无天日的刷题地狱。
    一开始还高高兴兴的,只觉自己刷了题,考试不说有十分胜算,也有七分。
    可题这玩意,越刷,不会的就越多,白鹭洲的考题量又大,高玉兰再怎么天才也只是不足十岁的孩子,知识量有限,刷着刷着,就魔怔了,面色煞白,高长松让她休息她也不乐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把考的那些吃透了,又将自己掌握的按体系复习了一遍,但同时,她对试卷集也产生了ptsd。
    高玉兰:我知此物有奇效,但我真的不想看见了。
    她才告一段落,高长松竟然……
    高玉兰迟疑道:“这是……”
    高长松说:“是钟离大郎,他关心你学业,特意又买了一份。”随即投以勉励的眼神。
    高玉兰:qaq。
    ……
    白鹭洲书院坐落于江心洲,江水环绕,青翠雅静,远观可见白鹭成列,直上青天。
    书院的创立者名为江万里,春秋齐国人。
    与落后的生产力不同,春秋时的修行体系已发展得很完善了,甚至已从云端跌落。
    周朝之前,修士当道,随着两教大战结束,封神榜祭出,道门与佛门的乱象就基本结束了,形成了东西分治的格局。
    那时的炼器师也不少,可大多是先天派的。
    先天派崇尚老子无为而治那一套,认为器物都是自先天灵气中应运而生的,他们只负责打造形体,那是先天之气寄居的场所。
    周朝以前,先天派大行其道,可到周朝后,人族开始兴盛,各家学派兴起,文士诞生了,他们用学派的思想,用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国主的意志,世间已从神治缓慢过度为人治。
    于是有炼器师提出,倘若只寄希望于先天之气的伟力,我们这些炼器师又有何作用呢?
    何况先天灵气越来越少了,寄希望于它们,八百年都打造不出像样的法器,一个名为墨文的修士提出,我们应通过后天手段,锻造法器,只要技艺够精湛,朽木也能成型。
    于是同先天派分庭抗礼,这是后天炼器师的开端。
    炼器一门发展至今,先天派已所剩无几了,后天派也分化出不同的支流。
    白鹭洲书院属切磋派,其名源于《诗.衞风.淇奥》。
    诗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骨质材料以切作加工,象牙制品则用磋,玉得以琢的方法来加工,石头磨就可以了。只有经过了切磋琢磨这些加工方法,才能成为好的器物。
    其实后面还跟了一句,意思是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如同骨象玉石这些材质的切割一样,需要精心的切磋琢磨,才能有所成就,可这是文士拿来勉励弟子的。切磋派的炼器师认为,倘若将四个字局限在人身上,反倒是狭隘了,于是只留前句,不看后语。
    由此可知,白鹭洲书院更在意扎实的功底,与日复一日地锻炼,他们不相信瞬时的顿悟,鼓励弟子脚踏实地。
    打好基础,才能创新。
    现在的书院长文启星认为:灵光一现,是看个人的悟性,这不是后天能培养出来的,书院的培育,只能令学子打好基础,成为庸才。
    这里的庸,是“中庸之道”的庸。
    庸才总比不知天高地厚的蠢材强。
    高玉兰自己是个野路子,深知未经系统化学习的不便之处,她崇尚白鹭洲书院的切磋精神,一心报考。
    高长松也是个务实的人,又尊重妹妹的意见,双方一拍即合。
    那么白鹭洲书院,对提议出五三的高长松,真的颇有微词吗?
    *
    “妙哉,此题乃从《周髀算经》脱出,我却不知解法竟有三种。”
    李九照撸着山羊胡,手捧粗制滥造的试卷集,摇头晃脑。
    初,流出的只有试题,并无答案,魃宥召集多人一同探讨,才做出一份试卷,即便如此,主观题是否切合出题人之心,他们也说不准。
    算学还好些,都有固定答案,他请来的学子中能人辈出,三人用三种不同方式得出相同答案,这样的,就把解法都放上去了。
    白鹭洲书院的夫子研究答案,时常被启发,他们认为,无论是提出攥集子的人也好,解答案的人也罢,都有精妙之处。
    也有夫子捻着“序”道:“高长松这名,我似听过。”
    一旁的夫子立刻摇头晃脑问道:“你是喝过白酒,还是听过《牡丹亭》亦或是往勾栏瓦子跑?”
    这三样都是新生事物,近一年在大安很流行。
    这些夫子性格各不相同,有高不可攀、不染凡尘的,也有风流倜傥,留恋人间繁华的。
    那人说:“白酒喝过,《牡丹亭》听说过,勾栏瓦肆听说过。”
    这些太火,想不知道都难。
    “这些都是高十二郎做的。”
    对方“哎呀”一声,似忽然想起在哪听过他名字:“原来如此。”
    又有人看着总结分析说:“他说我爱出这题,我这次偏不出……”
    大安版五三,不仅使广大学子迸发出刷题的热情,还激励着老师们不断升级。
    真是可喜可贺。
    ……
    书院选拔考时间正值秋闱,共考三轮七日。
    头一轮是登天梯,先前说过,白鹭洲书院建在江心洲,这江心小洲天生一土坡,书院建在土坡上。
    头一关,就是以双脚丈量土地,一步步走至大门口。
    这难吗?当然难,不是说土坡有多高,楼梯有多少节,是先辈在江心小洲上设立的阵法太多,说还有诸葛亮的拿手好戏——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阵法的一种,听闻诸葛侯也只学了个皮毛。
    第一关占三日,这三日中没摸清楚路子的,只能含恨淘汰。
    至于剩下两场,就是考试,笔试考三天,画符箓最快,一天了事,整个考试过程中不得带储物空间,若缺了什么,只能像科举人一样,背个包袱扛进去。
    进去前还要进行严密的搜身,每年总有人想带点不该带的东西进去。
    高长松听后紧张不已,他想道无数考完科举后太累,撅过去的例子,只想高香兰那么小小只,看着又柔弱,真能撑得住七天吗?
    她这小身板……
    钟离珺心大,遇上重大事,他都跟高长松形影不离,于是这回“送考”,他也来了。
    钟离珺说:“二娘修为不高,但胜在扎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她身板没高香兰结实,那也是跟高香兰相比,掌握符箓没有高翠兰快,却胜他人远矣。
    人看着瘦瘦小小一只,是她天生吃不胖,实际上脸有红似白,别提多健康了。
    钟离珺修行的时候,就经常一个人打野食,除妖,他住在丛林里,像住自己家。
    高长松还是不安,他想,钟离珺儿时是个小子,高玉兰是丫头,这就不大好比了,更何况她平日在家苦读,也没跟村上的调皮蛋一起遛猫逗狗,放一个文弱的小姑娘出去,他不放心。
    可眼下局势,哪里是他说不放就不放的?高长松只能像老母亲一样,帮她打包行李。
    起初,高长松带了四五套换洗衣物跟鞋,又带盐、胡椒、葱姜、八角等一应调味料,打出了巨大的包裹。
    他看着,还没等人说话,自己先否了。
    高长松想:这不行,包裹太大,得把她瘦弱的肩膀压垮了。
    精简精简再精简,可高长松自己没荒野求生过,他搞不清该带哪些,不该带哪些,最终还是求助了钟离大郎。
    钟离大郎早就等着了,经他一出手,换洗衣服变成了一套,调味料只剩盐。
    高长松欲言又止道:“这……是不是太少了。”轻装上阵不能极端成这样吧?
    钟离珺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道:“这你信我。”
    他是专业的!
    *
    这方面,高玉兰是个有主见的,高长松的大包袱她敬谢不敏,钟离大郎的包裹她高高兴兴接了。
    高长松觉得让小孩儿背个包裹实在不像样,找技艺精湛的绣娘给她裁了个书包,一身衣服也是重做的。
    这就不得不赞一句,修真界就是好,没有结实耐操的牛仔布,却有刀枪不入的金蚕丝。
    高长松也没大理解,这金蚕是个什么玩意,只知道它丝织出来的布能做防弹衣。
    这很修真。
    高玉兰考试当天,全家都来送考,这全家还包括驩头他们,高长松租了辆车将他们拉过去。
    这天去白鹭洲书院的人太多,车还得预定,等到了现场,又是人山人海。
    高长松咋舌道:“不是说炼器师稀少吗,怎有这么多人?”场景之火爆堪比元宵节灯会。
    钟离珺也不知道,只回了无辜的眼神。
    高长松自圆其说道:“许是报名费不高,众人都来试试。”
    他还真没说错,白鹭洲书院的海选大众化指数不低,也不是没人误打误撞就进山门的,来考试的那么多,都三五成群,但凡找了个好领头,不就能混进去了吗?
    再说天文地理,人族的多也读过几本书,妖族心说我们有传承,谁都觉得自己能考。
    至于符箓,那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充其量画得不好,没人一窍不通。
    报名分了好几个点,白鹭洲学院的学生都给放出来了,代行助教之职。高长松趁机看一眼他们的校服,嚯,是襕衫。
    按照《宋史·舆服志》的说法,襕衫是一种白细布制成的,圆领宽袖的衣裳,裳下摆接一横襕,是一种男性文士常穿的衣服。
    在白鹭洲也远,无论男女,校服都是一致的。
    高长松爱屋及乌,想象一番穿在高玉兰身上的模样,他立马高兴起来,想那是活脱脱的女文人啊!
    陪高玉兰登记过后,高长松他们就进不去了,白鹭洲还算厚道,没有清场,只把人都挡在外面,高玉兰回头说:“等我的喜讯吧。”便一头扎了进去。
    这意气风发的模样,洗去她的文弱,现出几分傲骨。
    见人的背影自视线中淡去,高长松久久不能回神,他恨不得在这住上七天七夜,等信儿。
    只可惜江心洲上的建筑只有白鹭洲书院,高长松住这真得幕天席地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