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唐种田指南 第11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其实在长安,那些大店也会保存好文人士子的墨宝,如果一朝中举得势,就会挂墙上,算人文景点。
    在乌斯藏停留大半个月的李林同是来辞行的,除了住高老庄品酒、吃肉外,他还将周边城镇逛了一圈,藏地的寺庙该参观得都参观了,他想着没呆这的理由,准备启程。
    高长松对他的游学之旅比较感兴趣:“郎君是想往天竺走吗?还是去波斯?”
    谁知李林同嘿嘿一笑道:“听说过车迟国后有一圣地名为西梁女国……”
    “……”失敬失敬,是我太天真了。
    高长松忍不住提醒道:“若真去西梁女国,切莫喝子母河之水。”
    李林同惊了:“十二郎难不成也听说过西梁女国?”
    高长松这才知道,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西游记》女儿国在民间的传播度并不是很高,很多人是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这国家的,哪怕是李林同对其存在将信将疑。
    你看这人的硬核旅行便知他是个爱到处乱跑的,假设说他写得文章再多点,汇成册,都能成为唐代徐霞客。
    除自己跑外,他还喜欢看先人游记,隋末唐初盛行的文体是骈文,他就曾看过一篇《女儿国序》,讲文人游历女儿国的情景。
    这书在蜀地学子中流传甚广,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大体说来,封建社会都要求女子柔顺,唐也不例外,女性成一家、一国之主,闻所未闻。
    当然,初看这骈文名,难免以为西梁女国会是像大观园一样的女儿国,可这骈文的作者并不这么以为,他差点被当作压寨夫人强留此地,逃出来时吓得魂飞魄散,这情绪被带进文中,好似那国中尽是豺狼虎豹。
    听完李林同的形容,高长松黑线,想他是真头铁,这还敢去啊。
    高长松不得不表示:“我是修道之人,又走南闯北,多少听过些东梁女国的事。这国中的女子世代靠饮“子母河”中的水怀孕生子,繁衍生息,但若是男人喝了这水,也会同他国人一样怀胎。”
    “什、什么?!”这话宛若晴天霹雳,将李林同劈了个外焦里嫩,连说话都不利索了,“男、男子如何怀胎?”
    高长松心说我怎么知道,《西游记》就是牛,男人都能生孩子了。
    面上无奈一笑:“我却是不知,倘若不小心饮水,如意真仙处有一泉名为落胎泉,饮落胎泉的水便能恢复常态。”
    李林同都要抓狂了,他想高十二郎是正经人,也不会用此话来糊弄他,而且这事真太惊世骇俗了,寻常人脑洞没这么大,想不出。
    他哭丧着脸道:“什么如意真仙,我是从来没听说过的,如果没那落胎泉水……”
    高长松: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怕只能生了。”
    李林同仿佛饮水而有孕的事自己一样,发出凄惨的叫声。
    次日,李林同还是向高长松辞行了,他腰间的葫芦里打满了蒸馏酒,高长松看他脸色不佳,还关心一二,前者痛定思痛表示:“我已不欲往女儿国去,待往宝象国一观后就回唐国。”
    高长松出于情谊,说了一连串顺口溜:“既如此,福陵山、浮屠山、黄风岭、流沙河、万寿山五庄观、白虎岭、黑松林、碗子山波月洞。”把出现在西游记中的地名全报了一遍。
    “这些地都是不能去的,有妖怪,去后被吃的定然是你。”一点都不客气。
    李林同一听,脸都青了,他先回头问王四:“记清楚了吗?”
    王四愁眉苦脸道:“并未。”
    李林同又扭头道:“这样,十二郎,我可否用纸笔抄送?”
    高长松大方道:“没问题。”
    看李林同埋头苦抄,王四忍不住了:“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从长安一路到乌斯藏已是不易,何苦往妖怪聚集的地而走?我听闻唐国安定是因有鼎镇九州,又有修士降妖除魔,妖怪才不敢随意吃人。乌斯藏是佛国,修行之人也不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其余国与西番哈密国肖似,多有妖魔兴风作浪,这与山贼一流不可同日而语,哪怕要去也得做好万全准备,你我二人上路不可啊!”
    高长松看他说了一大坨话很震惊,在他印象里,王四郎还挺沉默,人也非常严肃,不苟言笑,只有在喝白酒时才会放松眉心,露出舒展之意。这回苦口婆心地劝李林同,怕是他也担心李林同的安危吧。
    这回高长松还是支持王四郎的,谁叫李林同作死要走玄奘西行的路线?你又没有大圣保护,不一棒子打死妖怪,就要被煮成人肉煲吃了!
    李林同人还不错,高长松不忍心看他送死。
    这李姓郎君是挺惜命的,被劝说两番后他略显动摇。
    “这……我会细思一番。”他讪讪道,“日头也不早,今日就不走了罢。”
    王四郎没有不答应的。
    进屋前,李林同不忘探头对高长松道:“今日可有卤肉索饼。”
    “自是有的。”
    ……
    在小骚猪变成小香猪后,高长松更新了食谱,开始花式作猪肉了。
    说是花式,受到调味料种类限制,他能做的真不多。
    好消息也是有的,比如他终于能出产稳定的酱油了。
    唐代时还没有酱油这词汇,可谁都知道,酱油是从酱中发展而来的,这年头的酱清已经十分接近后世的酱油了,但因发酵霉菌不稳等种种原因,高长松这产的酱油味道也不大稳定。最近他严格规范了温度、湿度等等,质量才有所提高。
    除了酱油外,他还找到了另一种价廉物美的“香料”,名为“怀角”。
    其实就是后世的八角。
    这年头的香料主要是胡椒一类,产自西域,价格与黄金等量,又不是王公贵族,用胡椒做菜太奢侈。
    八角就不同了,它香料的作用尚未被发掘,却已经入药,未来孙思藐的药方中甚至会出现“怀角”“大料”等词,那都是形容八角的。
    有八角、有酱油、有肥肥的小猪,卤肉的要素就有了一半,至于剩下一部分,则是“糖”。
    此糖非彼糖,唐代最常见的是“饴糖”,也就是现代口中人所说的麦芽糖。
    乌斯藏这多了一种选项,即“石蜜”。
    目前“石蜜”还是舶来品,都是从西域来的。
    这里的西域定位很广,缩小点范围,主要是印度,也就是天竺产的多,参考正史,唐能自产自销石蜜还要等到贞观年后,李世民派人到印度“取经”学习制糖,自那之后,中国才掌握了自产石蜜的技巧。
    石蜜是如何来的,简单说来就是把甘蔗汁熬制或者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得到的晶体,说他是原始蔗糖也不为过。
    乌斯藏因为是佛国,种植了不少甘蔗。这年头佛教跟甘蔗关系颇深,有一门经叫《大日经》上面就记载了这样一宗跟甘蔗有关的神话。说印度古代有一仙人名叫瞿昙大仙,有一天他在虚空中行走,他的“二渧之污”落在地面上生出了甘蔗,然后不知怎么的,经过阳光照射,地上又生出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人就是传说中的释伽王。传说中瞿昙仙人是释迦种族的祖先,释伽种也称为甘蔗种。
    甘蔗跟佛教的渊源如此之深,那佛国肯定是要种甘蔗的,高老庄的常见作物没有甘蔗,却不是说这附近没有。最近正好是甘蔗成熟期,古格镇上已经能买到了。
    高长松买了一些,悄咪咪研究制糖,他对古法制糖还是有些心得的,更别说《天工开物》上还教他如何提纯。
    到石蜜这步不用说,关键是接下来的杂质吸附。
    感谢《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用石灰乳法去除杂质后,他所记载的“黄泥水淋法”足以将糖二次提纯。
    按照书上的说法,只要用黄泥水把原始糖淋一遍,他就能得到洁白的糖霜的,高长松头一次看的时候大惊失色,觉得“就这?”这么容易?
    可惜的是,在他实验过程中发现,这样淋完那还真不能褪色,显然这是宋应星记载过程中的失误与错漏。
    好在他买的是经过系统增补的书,火急火燎地试验后,不意外地失败了,随后再往后翻看,发现人家却是给打好了补丁,真正提纯的方法那叫做“封泥法”,且没有十天半个月见不到成效。
    高长松只好老老实实做糖漏,等了快一个月打开,才得到了糖霜。
    其实颜色还不是很白,只有靠近封泥的才跟现代白糖有点像,下面的则是淡黄色。
    不管怎么说,他终于得到了进步时代几百年的白糖,高长松还思考了一下,有这玩意儿他何止是发财,真带到唐国,唐高祖必须给他封个官当当。
    这也是说说,他现在并没有想把划时代技术直接拿出来,这要是直接拿出来了,他应该就移民不了了!
    改善伙食用用吧,做完这批就先把糖提纯法给封存了。
    保险起见,糖罐他都存空间里,随身携带。
    有了糖后,高长松卤肉的所有调料就都齐全了,这玩意儿卖得比东坡肉贵,谁叫八角跟糖都挺值钱的呢?主要是后者,得付他劳务费!
    因为有糖,卤肉饭只能跟高长松买,村店不供应,高家三姐妹最近也沉迷吃这个,高长松做了好多。
    其实卤肉跟饭比较搭,但由于他们这稻米产量太低,价格太巨,高长松全换成了面条。这回面条不叫汤饼了,他用的是干拌面,改叫索饼。
    李林同吃得稀里哗啦,有点乐不思蜀的味,他一边扒拉碗还一边跟王四感叹:“这山野小村的吃食不输长安。”
    王四郎比较中肯:“调味有余,精巧不足。”论摆盘肯定没有大酒楼的好啊。
    几碗面一吃,李林同又在高老庄呆几天,这回他是真想通了,来跟高长松辞别了。
    结果不出所料……
    “我欲回长安。”
    高长松跟王四一样松了口气,回长安啊,这就对了,别的不说,起码安全。
    而且,这样就能请他帮自己一个忙了。
    高长松给李林同塞了一封信,委托他带给钟离珺。
    李林同自然满口答应,他问:“还有要带的吗?”
    正是他这么说一嘴,高长松猛拍脑袋道:“坏了,把师门忘了。”
    哎,不行不行,复制粘贴一部分内容吧,师傅要知道我没给他写信,肯定要哭了。
    作者有话说:
    *本赋引自苏轼的《猪肉赋》  ——————————  高长松:写信ing  #留守的松松与外出打工的钟离珺#
    第122章
    快一月后,信才被送到钟离珺手上。他到底没为白酒远走乌斯藏,大唐也进口了不少白酒,除了价高没毛病。
    钟离珺在长安城内行走多年,颇有家资,他也不是酒鬼,对各类酒水只是品鉴罢了,遇见美酒愿意小酌,成日泡在酒精中是要不得的。
    他买了几小瓶藏在家中,配菜品一品,便一心扑到本命法器上。锻造、升级,这些都很费时间。
    好在锻造也不是他锻,请来的炼器师做大头工作,需要他时当个工具人就行。
    李林同上门时钟离珺正好在家,高长松也不好意思让人家帮忙捎东西,只带了一封信,闻说是从乌斯藏来的,钟离珺眼睛就亮了,迫不及待打开看。
    信用白话文翻译下,内容如下。
    展信佳: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近日我在乌斯藏除制酒外还开了村店,来高老庄买酒的外地商贾越来越多,家实在住不开。
    除酒外这些时日还从《易》中找到新养猪法,经过此法黑猪肉已不是过去的贱肉,肥瘦相间不输羊鸡,我用此猪肉做了两道菜,其一名为东坡肉,其二名为卤肉……
    之后又细致地描绘一番如何做。高长松本意是好的,对钟离珺公开秘方,即使对方远在长安也能做出相似的菜肴,在菜谱家传的唐代,他慷慨至极。
    然而,钟离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比起做,他更想立刻吃。本来,劁猪养猪周期挺长,有那时间都能两地打往返了。
    等高长松写完近期生活后,就话锋一转开始讲他的所求了。
    说来挺不好意思,他跟钟离珺相处也不算多,竟然就要让他帮忙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