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春云暖 第35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位丛大人她认得,但两家没有什么交情。
    却没想到陈思敬也来了。
    “郑夫人,我和陈大人是奉命来陈州办事的。”丛明章向徐春君说道,“不巧的是郑大人不在,我们便出城去找他吧!”
    徐春君也不问他们找郑无疾所为何事,毕竟她一个妇道不可过问公事。
    只是行了个礼说:“不知二位大人前来,有失迎候,还望见谅。
    我家大人的确早早就出城去了,想来二位是有要紧的事情,我也不敢耽搁。
    就叫人带你们出城去吧。”
    说着就叫那门子拉了马在前头带路。
    陈思敬只是在徐春君刚刚出来的时候看了她一眼,此后便微微垂下了眼帘。
    动心容易,守分寸难。
    徐春君已嫁作他人妇,自己就该恪守礼节,不应再给她带来任何困扰。
    何况看她的样子过得很好,这样便已经足够了。
    陈思敬等人走后,紫菱问徐春君:“姑娘,咱们要不要也出城去看看?”
    “大人本来也要我去的,过一会儿来接我的人想必就到了。”徐春君看了看天色说。
    开挖河渠是她和郑无疾一起商议定下的,表面上那些说辞都是用来糊弄旁人的。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造福当地百姓。
    郑无疾早就说他先到那里去,等安排妥当之后再派人回来接徐春君。
    所有的事情他都愿意和徐春君一同经历,在他看来,所有人的夸赞都不及徐春君一个肯定的眼神。
    徐春君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坚持要到那里去。
    果然没一会儿郑无疾派的人就到了。
    徐春君坐上轿子,紫菱和阿蓑在后头跟着,往城外去了。
    等徐春君到那里的时候,丛明章等人早已经到了。
    在场的有好几万人,除了各级官员,还有不少乡绅商贾,连淮阳王的小儿子姚正也在。
    这些人都是郑无疾邀请来的。
    除此以外,就是参与挖河渠的这些百姓,每家至少有两个人前来。
    郑无疾面泛红光,神采奕奕,如今的他比在京城的时候更黑了一些,也更健壮了。
    尤其是他的眼神,和以前浪荡子的时候完全判若两人。
    因此陈思敬刚一见他,就想起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
    两位钦差的到来,丝毫也没有让他慌乱。
    这倒让丛明章有些意外。
    但他也并没有直接向郑无疾兴师问罪,只是说:“今日这场面生的壮观呐,郑大人可真是好大的手笔!来到陈州不过几个月,就弄了这么大的工程,回京后我可得如实禀报。”
    他就是要看一看,郑无疾今天到底会搞什么花样出来?
    他越是浮夸,越是炫耀,自己就越有把柄可抓。
    “二位能在今日到来可真是巧了。”郑无疾笑眯眯地说,“下官才智有限,只是想着兴修水利,造福地方。若着河渠在京东之前不挖通,明年春耕灌溉就无法实现。
    百姓们嗷嗷待哺,身为父母官实在是难以安寝呐!”
    从明州微笑点头,却并不说话,他心里想着郑无疾这人向来油嘴滑舌,好听的能说三马车。
    可他再怎么能说会道也掩盖不了事实。
    一来役使民夫超出常规,连老人和孩子都用上了。
    二来不但不给这些人工钱,还跟朝廷要拨款。
    虽说拨款的数目并没有超出工程费用,甚至明显要少许多。
    可这些钱最后还不是都让他中饱私囊了?
    另外这些河渠虽说挖通了,可实际效用还有待检验。
    若是查出来偷工减料,伏有隐患,那可更是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了。
    他相信郑无疾未必不知道他们此行是何目的。
    可是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他要临时想办法,只怕也晚了。
    第544章 刻石记功
    因为天气有些冷,百姓们大多缩肩拱背,一副瑟缩的样子。
    不少人都心生埋怨,只是不敢说出来。
    郑无疾站在高台上,向众人说道:“数月以来大伙儿都辛苦了,河渠今日竣工,请各位都来做个见证。”
    有人终于忍不住小声嘀咕道:“见证个屁!功劳都是当官的,我们老百姓就是出苦力!”
    “可不是么,这么冷的天到这儿来杵着,还不如老婆孩子热炕头,喝一碗稀粥来得舒服。”旁边立刻有人附和。
    他们早就问过人了,今日可是不管饭的,大老远地来,在这儿冻半天,再饿着肚子回去,就为了听当官的讲几句话。
    实在够折腾人的。
    好在郑无疾并没有啰啰嗦嗦说太多,只是又把出席的这些头头脑脑都介绍了一遍,连刚刚从京里来的两位大人也都当众引荐了一番。
    “瞧见没有?那几个红盖头一揭就算完事儿了。”有人指着河渠上面用红绸覆盖的石碑说。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人问。
    “能是什么?歌功颂德的玩意儿呗!”之前说话的人冷笑几声道,“必定是写着知州大人的丰功伟绩,要流芳百世呢。”
    周围的人立刻恍然,点头表示同意,这当官的还不都是为了名和利吗?
    “那怎么还立了三个大石碑呀?这是把他祖宗十八代都刻上去了吧?”人们的语气越发不满起来。
    好像发一发牢骚能让身上热乎一些似的。
    “说不定这河渠通了水,能让咱们随便用呢!我家有几亩地,就在河道边,不比靠天吃饭强多了?”
    “你想得美!让你白用当官的从哪赚钱?!”立刻有人朝他泼冷水。
    也不怪老百姓这么想,从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
    车有车税,船有船税,养牲畜要交税,生孩子也要交税。
    当地方官的都有一手巧立名目的本事,这河渠一挖通,百姓灌溉和行船,又能收不少钱了。
    人群中议论声渐大,官差立刻走过来制止。
    郑无疾还站在那里,笑眯眯地说道:“今日天气有些冷,各位稍安勿躁。
    这第一块石碑嘛,就有请本州的七位知县和几位乡绅商户代表众人揭开。”
    七个县的知县听了多少有些惶恐,毕竟在这里比他们职位高的还有好几位。
    因此连忙推让道:“使不得!使不得!”
    郑无疾说道:“在这里不以职位高低来论。参与挖通河渠的是七个县的百姓,你们作为父母官组织调度,着实辛苦。
    更何况你们带头拿出家中积蓄,填补不足,着实令人敬佩。”
    七个知县顿时有些懵,他们什么时候拿出钱来挖河渠了?
    “在此之前,我从未对百姓们说过,本州的官员和乡绅商贾都纷纷拿出钱来支持此次水利工程。
    因钱数有限,而工期不定,究竟该开支多少,要等最后才能核算。
    如今朝廷拨款要几个月后才到,所以先给大伙儿发一半的工钱。
    这钱嘛就是咱们自己州县的人凑起来的。”
    百姓们一听,居然不是白干,还有工钱可领,顿时欢呼起来!
    那几个知县虽然听明白了郑无疾所说的话,可还是有些不明白他们什么时候拿出了钱来。
    “该不会是让咱们现掏腰包吧?”申鼎觉得大事不妙。
    在这个节骨眼上当众说他们捐了钱出来,这跟明抢差什么?
    而被点到名字的乡绅和商户代表倒还算淡定,毕竟他们给这些人提供了饭食。
    “几位大人等什么?快上前吧!”郑无疾笑着示意这几个县令快去把第一块石碑上的红绸揭下来。
    “走一步说一步吧!”叶承训小声说,“总不能在这儿翻脸。”
    说一千道一万,郑无疾都是他们的顶头上司,轻易得罪不得。
    几个人各怀心腹事走到石碑前,和那几个地主和商人一起将红绸扯了下来。
    只见那石碑正上方刻着功德碑三个大字,下面刻着许多人的名字,后面是捐款的数目。
    这几个知县每个人捐了一千至一千五百两不等。
    此外还有许多地主和商户,每个人也捐得不少。
    多的有三千两,少的也有一二百两。
    以及都有谁管了几顿饭,用了多少粮食蔬菜和猪羊。
    这几个知县互相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个钱数正好是他们给郑无疾过生日时送的银票。
    一两不多,一两不少。
    “各家的工钱,青壮劳力每人每日五十文,妇女与六十岁以下老人,每人每日三十文,十五岁以下孩子、六十岁以上老人,以及怀有身孕的妇人,每人每日二十文。
    各家各户每日出工都有详细记录,半点儿也不会错。
    稍后便按所在的县分别领取,今日领得一半工钱,等朝廷的拨款下来之后再领另一半。”郑无疾依旧笑眯眯的,并不显得如何志得意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