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清穿之九福晋的土豪系统 第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让不是我的孩子拥有我的血脉,悬赏积分:30000]
    好家伙,这绝对是真爱孩子。
    好的!李星晚面无表情关闭个人任务界面,还是来看看怎么拿到十颗珍珠吧,虽然只有10 积分,但是没关系,她就喜欢做这种小任务。
    绝对不是她没有资格接大佬的任务!
    再来便是商城,她只是扫了一眼就关闭了这个界面。
    真棒!一个也买不起呢,最便宜的旺仔小馒头都要10积分。
    等等!10 积分?
    原来初始自带的10 积分竟然是这个,系统赠送一袋旺仔小馒头作为新人大礼包。
    “噗噗噗噗”小嘴嘟嘟,吐了几个口水泡泡。
    金手指有用,但是不多,她面无表情的想。
    有些人有些事自然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出功效的,就算是金手指也一样。
    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但是掉个锅铲面粉猪肉,让你自己做馅饼还是有可能的。
    。。。。
    康熙三十八年。
    李星晚今年刚好十三周岁,但是以如今的岁数算法,是算上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十个月的,所以在如今这个时候来看,她是十四岁。
    李家是正白旗的包衣,按规矩来说,包衣人家的女儿都是要参加小选进宫伺候主子的。
    不过规矩是规矩,实际是实际,包衣人家也不全是在内务府做事,像是李煦这般在外为官的也不少。
    在京城,那可是天子脚下,有些事情自然不好操作,若是轻易报了免选,极容易被人攻讦是不愿意效忠皇上。
    而在外的官员就不同,许多时候都是女儿家跟着父亲在京外生活,若是回京参加小选,路途遥远,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康熙也默许这些人家给女儿报免选,规矩总不好过于严苛,何况紫禁城也不缺伺候的人。
    李煦想的便是悄默声给女儿报了免选就是,然后从八旗里挑一户家庭简单又子孙出息的给李星晚定亲。
    谁成想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李煦竟突然立功了。
    李煦原本就身兼数职,本就是苏州织造,管理浒关税务,兼理扬州盐政,除此之外,前两次次皇上南巡,李煦还负责接驾等事。
    在第二次南巡之时,皇上派给他的新差事就是培育御稻。
    这御稻是康熙在巡视江南的时候,突然想到的一件事,江南水土好,稻米产量和品质都极好。
    若是能在江南培育出产量更加高的稻子,那就是天大的好事。
    无论何时,吃饱肚子都是全天下人的共同追求。
    康熙虽然下了这道命令,又亲自嘱咐李煦多加上心。
    但是在回到京城之后就意识到这个想法不过是空中楼阁,完全经不起推敲。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不缺粮的地方,就是不缺粮,缺粮的地方就是缺粮。
    即使江南培育出产量高的稻子,也完全没法供应全天下的粮食,前面这么多朝代难道就没有想过培育稻米吗?
    每一朝都有这个想法,只不过进步都很小。
    即使李煦是神农转世,培育出的粮食能供给全天下人吃饱。
    但是以如今的运输效率,水路损耗十之三四,陆路损耗十之六七,有多少粮食够用啊。
    康熙万万没想到,这个在他回京后确定为展示爱民之心的“面子命令”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李煦虽然没有培育出高产量的稻米,但是竟然种出了高产量的玉米,亩产高达500斤!
    玉米是明朝嘉靖年间传入,产量一直不算高。
    李煦做的相当于是从1到10的跨步,更重要的是,李煦上折子说玉米若是在黑龙江等地种植,产量能达到更高。
    且以东北地区的土地面积,若是大规模种植玉米是完全能够供给大半个大清需要的粮食。
    康熙看到这里,忍不住朗声叫好,心情之激动,连忙叫来太子看折子。
    太子胤礽看过之后也是难掩激动之色,抬头说道:“皇阿玛,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若是玉米在黑龙江等地的产量能超过在江南,那…”
    黑龙江等地就能成为大清重要的粮仓!
    太子胤礽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心血翻涌,此事若为真就绝对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第一就是增加了粮食产量,粮食价格降低,百姓能够吃饱,这对于国力是极大的提升,若是能做到让百姓不饿肚子,大清的统治将会万分稳固。
    第二点就在于政治上的了,大清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而以盛京为中心的东北等地是龙兴之地,也是出现国之颠覆的时候爱新觉罗家族最后的退路。
    可是若是东北等地真能成为大清重要的粮食产地,那么整个大清将连成一体,难以分割。
    康熙和太子胤礽正是想到了这两点才会如此激动!
    在李煦上折子之后,康熙就下令由黑龙江将军萨克图负责实验新品种玉米在黑龙江的培育。
    第二年,玉米在黑龙江的产量竟然达到了亩产600斤!
    当即康熙便下了圣旨,将李煦一家抬到了满洲正红旗。
    李星晚接到圣旨的时候,挑眉一笑,深藏功与名。
    要不是她矜矜业业的完成小任务,收集了三百积分购买了新品种玉米的种子,她爹还得努力个十年才有可能种出这高产量玉米呢。
    虽然她爹的聪明让她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她总算起到一个加速器的作用嘛,
    [叉腰]
    李星晚抬旗之后自然不用小选,因着今年没有八旗秀女的大选,自然也不用去参加大选。
    李煦完全没觉得自家姑娘会被大选刷下,已经提前从宗室里开始相看,打算把看中的人跟皇上提一提,敲敲边鼓。
    虽然李家是刚抬旗,但是没抬旗的时候,他儿子就能娶正二品工部侍郎的嫡女,如今可是抬了旗了。
    讲道理,宗室里一些默默无闻的小透明根本不被他看在眼里。
    而以康熙对李煦爱重,宗室里的王爷们,李煦还真有资格挑一挑,毕竟同在江南的曹家已经有一个姑娘被指给了宗室郡王做嫡福晋,没道理他李煦的嫡女会比曹家的姑娘嫁的差。
    没想到就在这时接到了康熙今年要第三次南巡的命令,他心思一转,突觉这是个好机会啊。
    正好宗室有不少黄带子是会作为御前侍卫跟着康熙出行的,等到人来了江南,他还能亲眼瞧瞧那个更好。
    在李煦的摩拳擦掌中,京城皇子们兴高采烈中,皇上的第三次南巡就此开始了。
    第3章 抠门精上线
    南巡这件事是由康熙发起的,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
    从京城到江南,一路分陆路和水路,随行人员足有两千余人,花费甚巨。
    而这笔银子是绝对没法从国库拿出来,几十万两银子的花销,国库虽然能拿出来,但是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相比于几十万银子作为军费送去北边,皇帝出行游玩花了几十万银子可就是天大的丑闻。
    以当前的消费水平,一个长工一年能够赚到八两银子,这是在江南等地的价格。
    而在东北人烟稀少的地方,一个长工一年做工最多也不过能赚到十到十二两银子,已经足够养活一家六七口人。
    这就意味着康熙南巡两个月的花费足够三十万普通民众生活一年的,这是何等的差距啊。
    即使所有人都明白康熙南巡不是为了玩的,政治安排才是主要目的,但是百姓可不会管有什么目的,只会看表象。
    这也就是曹李孙三家能够接驾数次的重要原因了,康熙需要一个钱袋子来给他掏银子。
    李煦自己当然拿不出那么多的银子,李家也绝对没有能力拿出这些钱,拿出一次都要将整个李家搜刮的连根草都不剩,更何况康熙南巡这么多次呢。
    但是康熙能够把接驾的事情交给他,自然也是因为这其中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
    李煦手上拿着织造、盐税、关税三个差事,这三个差事全都是最好贪污的地方,油水最多,是人人艳羡的好差事。
    李家经营多年,财富自然不少,但是富裕和实实在在的现银还是有区别的,多少人家富贵之极,手里拿着无数珍宝,任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但是偏偏缺少现银。
    而南巡路上的所有花费,从粮食到路费,以及在陆地上的吃住都是极大的花销,万万不可能让皇帝显的寒酸。
    皇帝若是显的寒酸,那南巡的目的就大打折扣了。
    李煦先是以盐引和织造名额为由像江南各商户要求献金。
    盐引本就要花钱购买,而李煦做的就是在此之上要求盐商和布商购买进入场地的资格,以此得到大量现银。
    因为不能做的太过分,所以这部分收入实际上是填不上南巡的所有亏空的。
    而缺的那部分自然只能由李煦自己补上了,还好康熙也算懂得体恤,不是一味压榨自己的心腹。
    他默认李煦在织造和盐税领域的贪污,以填补李家两次接驾的亏空。
    但是如今又是第三次接驾,因前两次南巡,李煦早就使出了所有的手段聚敛财富,而这第三次,真的难以拿出银子了,毕竟盐政上再有钱,也不是没有节制的。
    若是康熙南巡时间拉的间隔久一些还好说,能够缓过来,可难就难在,南巡太过密集,前两次南巡已经掏空了织造上的钱,经过了李煦多年经营才缓过来一些,把账面填平了。
    还好康熙恰在此时开放了国库哦,允许朝臣向国库借银,李煦也松了一口气,从国库借了二十万两银子来应急。
    他还多长了一个心眼,拉着自己的妹夫也就是江宁织造曹寅和杭州织造孙文成共同向国库借银,万一后面出了什么事,这人一多起来分量可就不一样了。
    而后续这个钱嘛,自然只能靠李煦在差事上抽出的钱去还国库了,这大概又要十几年的去填平。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京城的皇子们早就对南巡充满期待,九阿哥胤禟更是激动的不行。
    因着上次巡视塞外之时,皇阿玛一时兴起,递给他两只短箭,而他用那两支短箭射杀了一支幼虎,得到了皇阿玛的肯定,这才能在这次南巡拿下一个名额。
    皇宫中北五所里,最东边两座连着的四合院就是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俄的住处。
    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男子正在院子里到处翻找,满院子堆满了打开的箱子,一群小太监撅着屁股翻箱子。
    男子嘴里还嘟囔着什么匕首箭支什么的的,冷不丁一转头看见门口进来一个人,立刻说道:“老十,你去哪了,我这正忙着瞧东西呢你快过来瞧瞧。”
    这男子就是九阿哥胤禟,他兴冲冲的叫来十阿哥胤俄,两兄弟因为年纪最相近,向来感情好,连院子都是挨着的。
    这次能够一起去南巡,可不就整天待在一块,净想着带什么东西。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