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表姑娘她不想高攀 第1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卢辰钊回扶风苑时,特意绕路去了趟春锦阁,彼时李幼白正在喝汤,低着头一口一口往嘴里送,她吃的认真,叫人觉得那汤也分外甘醇。
    “卢世子怎么来了?”她站起来,凳子发出闷涩的响声。
    卢辰钊走过去,看了眼桌上半盖着的瓷煲,“这鸡炖的火候很好。”
    半青:“奴婢亲自盯着炖的,大火半个时辰又转小火炖了一个时辰,骨肉酥烂,营养也都溶进汤里了。”
    见卢辰钊一直盯着汤,半青没忍住,问:“世子爷要喝吗?”
    李幼白瞪她,半青是直肠子,没反应过来她的意思,又见卢辰钊拉开圆凳落座,便去找了个碗,盛出鸡汤来。
    屋内只剩下他们两个,李幼白觉得鸡汤变了味,不如开始那般爽口了。
    “纪先生的课你落下不少,回头定是要补的。”卢辰钊掀起眼皮看她,她的手微微一颤,随后又继续喝汤,没有接话。
    “骑马可以推后再说,但射箭你得赶紧学起来,年关前
    纪先生少不得要小考的。明日晌午后书堂放半日假,你跟我去校场,我教你射箭。”
    他说的理所当然,仿佛在安排行程一般。
    李幼白:“不劳卢世子费心了,我和四郎已经约定好,他会教我。”
    呛了口鸡汤,她咳嗽起来。
    卢辰钊静静看着她,她眼神回避,似乎不想面对自己。
    “四郎有时间吗?”
    李幼白咳得脸发红,闻言有些怔:“他说他可以的。”
    “马上年关考,四郎若再不勤勉补习,这年能过好?四叔能放过他?你心里不会愧疚,不会过意不去?”
    一连三声问,强势且具压迫感。
    李幼白呆住,但却没有在他的逼问下丧失理智,而是异常清醒,她鼓了鼓气,问道:“卢世子厌烦我,为何又要主动教我?”
    卢辰钊觑她:“我何时说过厌烦你?”
    少顷,又补道:“我只是让你注意分寸,无关喜恶。”
    李幼白看着他,心道:没有分寸的分明是你。
    卢辰钊喝完鸡汤,慢条斯理擦了擦唇角,然后侧过身去将手搭在膝上,认真说道:“其实我教你射箭骑马,是对你另有所图。”
    此言一出,门外的半青和白毫双双瞪大了眼睛,大气不敢出。
    第15章
    屋内,正在咀嚼鸡肉的李幼白手抖了下,在他说出有所图后,眼睛睁的圆圆的,一瞬不瞬地盯着卢辰钊那依旧淡定从容的俊脸。
    他回看过来,从这个角度,李幼白依稀发现他长得有点像萧氏,尤其是嘴巴,唇珠饱满,颜色清晰,像是裹了层暖玉。
    她不知怎么竟然看起他的嘴来,待意识到,小脸禁不住发烫。
    “..你对我别有所图?图..图什么?”她难免紧张,又装着镇定,心脏怦怦乱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她甚至想到该如何拒绝。
    可....
    卢辰钊不经意地垂下眼皮,手指圈在碗沿,说道:“我不是凭白教你,是要你拿别的来换。”
    屋外的半青一激动,指甲掐进白毫的肉里,白毫疼的龇牙咧嘴,两人谁都不敢喘气,直直盯着屋内人的动静。
    “拿什么换?”李幼白想冷静,可冷静不下来,眼前人是疯了吗,一碗鸡汤喝得头脑昏胀?鸡汤里又没加迷药,他怎青天白日说起胡话,全然没有平时的样子。
    “你得教我八股文。”
    “什么?”李幼白怀疑自己听错了。
    卢辰钊看着她的眼睛,又瞟了眼门外窥视的两人:“诸葛老先生说你八股文写的极好,年关考试,我需得提提成绩。所以,我教你射御,你教我八股文。”
    原来如此,李幼白暗暗松了口气,心道方才自己也是糊涂,卢辰钊是谁,是什么脾性,怎会喜欢自己,她也是杞人忧天了,遂如释重负地笑了笑。
    “可为什么要选我。”
    “诸葛先生鲜少赞谁,他既当众点你,便说明你的八股文写的有水准,值得去学。”
    “可,你我...”李幼白本想说他们两人不对付,可卢辰钊的目光实在具有杀伤力,话没说出口。
    卢辰钊清嗓音:“自然,我射御敢称第二,院里便无人敢称第一,这是笔划算的买卖,你仔细掂量掂量。”
    默了少顷,李幼白应声:“好,但你要保证让我在年关前射到靶子上。”
    卢辰钊蹙眉打量,李幼白抱着碗一字一句解释:“我手腕没有力道,上回去校场试了下弓,单是拉开就很费力了,别说隔着那样远的靶子。”
    “可以。”
    他转身欲往外走,然只走了两步复又回过头来:“知道大佛寺里住的人是谁吗?”
    “是谁?”
    “你当真不认得?”卢辰钊观察她的表情,见她茫然不解,便知没有说谎。
    李幼白想了想,答他:“我只知道有个讲经的书生,但不知道他是谁,你认得?”
    她趁机嚼了几口鸡肉,吞下去后喝了点水,如是平淡地看着他。他直起身,面上神情渐渐松懈,随后目光转移,落到她案上的抄经纸上。
    李幼白刚要拿东西盖住,卢辰钊已经走上前。
    他拿起纸张端看,只一眼,便又抬起眼皮:“这不是你的字迹,也不是书堂其他人的字迹,当然,你最好不要说这是你兄长的字迹。”
    李幼白没眨眼,一本正经道:“我在大佛寺文殊菩萨供案上捡来的。”
    “菩萨的东西你也要?”
    “不行吗?”李幼白反问。
    卢辰钊笑:“你捡抄经纸作甚?”
    “那上面的字写的极好,我用来临摹练字。”她擦了擦嘴角,道:“烦你放下时小心些,别弄皱了。”
    卢辰钊重新坐回桌前,曲指叩在案面,“大佛寺里讲经那人身份不俗。”
    李幼白不接话,任凭他试探琢磨,便绷着小脸面不改色。
    她的神情被卢辰钊悉数收入眼中,有些话实则不该说,但又怕她不知深浅,他正揣摩着该如何开口,李幼白忽然轻轻一笑。
    “卢世子,您到底想说什么,不妨直截了当。”
    卢辰钊皱眉:....
    李幼白约莫明白他为何吞吐不言,为何踟蹰犹豫,许是觉得庙里郎君是卢三娘看中的,既是他妹妹喜欢的,别人就不该妄想,不能染指。
    但他身为世子,若与人说的太过直白,未免丢了世子的气度,且身为郎君,与一个小娘子施加压力,传出去实在令人耻笑。
    卢辰钊不动声色看着她小脸涨红,似恼怒了又在竭力压制,受了委屈一样,他不知哪句话说错了。
    “母亲溺爱三娘,便惯得她恃宠生娇,她告诉我曾与你说起过,她喜欢那人,也要你为她保密,但此事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便会让三娘名声尽毁,我需得确认无虞,才好放心。”
    “我不会告诉任何人。”
    她说的笃定,卢辰钊便没甚可强调的,只还是怀疑:“你没有跟那人私底下见面?”
    卢辰钊暗中查访过,寺庙里没住几位香客,除了斋讲的那位郎君,其余还有两府官家女眷,想来也是跟三娘抱着一样的心思。
    李幼白既寻三娘不得,兴许会遇到三娘要找的人,那人帮李幼白掰开了兽夹,又赠送了伤药,很是顺理成章的过程,自然,没有印证前,这也只是卢辰钊的猜测。
    “没有。”
    “那位闵郎君不值得托付,他....”
    李幼白忽然抬头,灼灼地望着他:“他姓什么?”
    卢辰钊闭口,因李幼白的过激反应而微微失神。
    李幼白下意识反应过来,尽管内心想要确认,还是压制住了好奇,怕被卢辰钊看出破绽,她垂下睫毛,将情绪悉数藏在眼底。
    夜黑风高,书房内的人合上账簿,右手揉捏眉心。
    莲池添了盏灯,将放凉没用一口的银耳羹端走,倒了热茶换过来。
    “郎君,你还不睡?”
    卢辰钊嗯了声,忽而开口问:“没再打听出什么消息?”
    “没有,大佛寺是朝廷敕建,里面的僧人德行谨慎端方,他们请来闵郎君是为了斋讲,听闻闵郎君住的寮房都有僧人随侍,想来不会像您想的那般。”
    莲池其实想说,李娘子最是安分不过的人儿了,何苦猜忌如此,可他看自家郎君一脸沉肃,便没有说出口来。郎君不是个狭隘的人,可他对李娘子也太过穷追不舍了些,就算是他亲妹妹卢诗宁,他也没看护的这般仔细,就怕小姑娘想不通,做错事一样。
    其实世子爷最该关心的是小姐,她才最不叫人放心。
    卢辰钊的一缕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李幼白的反应着实古怪,尤其在听到闵这个姓氏时。
    “世子爷,您忘了?!”莲池给他提醒,“李娘子的父亲和闵尚书是同科进士,当年李大人是榜眼,闵尚书是探花,如今两人身份天差地别,相去甚远了。
    李大人约莫在家里经常提到闵尚书,李娘子才会格外在意,毕竟闵这个姓氏,在本朝不常见。”
    卢辰钊恍然,纠结了半宿的疑惑有了解释,他起身边解衣裳边吩咐:“备水,沐浴。”
    走到屏风处将衣裳一甩,道:“冷水。”
    寒冬腊月,他就泡在冰冷的水里,身上肌肉结实,小臂线条流畅柔韧,水珠沿着颈项滑下,看的莲池上下牙打颤,他想去调旺炭火,被卢辰钊阻了。
    “春锦阁的地龙还有几日能修好?”
    “这个,我倒没问,不过地龙构造繁琐,又穿过重重院墙,冬日地硬难挖,想来要费些时日。放在别的人家,兴许便作罢,等来年春天转暖,再去修缮。”
    莲池找出大巾,侍奉在屏风外得雕花架子旁。
    实则萧氏打的便是这个主意,先前匠人去报,说是要想整修少不得要将西侧两堵墙给撅了,从下面检查暗道,重新铺设,萧氏觉得不合算,且冬日动土也不方便,遂胡乱寻了个由头,便说找人看过日子,有冲撞,遂暂时搁置下来。
    卢辰钊又问了府中近来请的四司六局,听闻是萧氏娘家人找的关系,眉目不由一簇。
    他不是不知道父亲母亲的门第差距,尽管父亲刻意叫母亲疏远打秋风的那些,但到底都姓萧,母亲又是个耳根子软的,被她弟弟哄了几句便将四司六局的事托付给他,这样的油水衙门,且不知他捞了多少。
    翌日清晨,卢辰钊特意去看要拆的两堵墙,其实也不难,只距离三娘的碧玺居近了些,碧玺居的地龙修好,便说麻烦不去管春锦阁了,这个舅舅做事,还真的知轻重。
    他晌午陪萧氏用饭,特意将舅舅一并叫上,进门三娘刚哼唧完,耷拉着脸跟萧氏耍脾气,看见他和舅舅进来,不情愿地背过身去擦眼泪。
    想来是为着闵裕文的事,他早知不成,偏母亲不肯罢休。
    如今吃了闭门羹不说,想来被拂了面子,心中窝火,但瞧三娘一脸的不甘心,便知母亲快要恼了,一面受挫,一面还要哄三娘,她再好的脾气也经不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