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长媳(重生) 第11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王怡宁笑得双肩微颤,“初儿,若是书淮有岔子,我替你给他寻大夫。”
    谢云初听不下去了,面色躁红,“没有的事。”
    众人笑作一团,
    “王侍郎文武双全便罢,更难得是才貌双全,初儿,你可真是有福气。”
    夜里,谢云初又享受一番那“福气”。
    第83章
    长公主离宫的风波过去后,王书淮照旧早出晚归,到了年底,户部便是最忙的衙门,王书淮甚至无暇归府,即便如此,只要得了空,总要回府看看妻儿。
    年关在即,谢云初一面接待整个国公府的庄头,一面打点自己的私账。
    十二这一日,玲珑绣一共交来十万两的银票,漕运码头那边更是进了二十五万巨银,有进也有出,漕运那些铺子也快建成,到了年底该给那些木工结账,七七八八也支出了几万两。
    谢云初庄子的那些农户,无论男女都给她当差,老汉负责监工,年老的妇人帮着准备伙食,便是未嫁的姑娘也大大方方出来替谢云初打点铺子,年轻的小伙子吆喝卖铺子,帮着人情接待,学一些三教九流的门道。
    经历漕河开关,码头营建,这批人手得到了历练,渐渐得心应手。
    只是树大招风,前不久有一富商眼见玲珑绣生意兴隆,十分眼红,故意遣人来铺子里闹事,意图败坏玲珑绣的名声。
    林叔火急火燎回来告诉谢云初,恰恰这一日王书淮回府用膳,听了这事,只不咸不淡扔出一句话,
    “这事交给我。”
    随后连伞都没接,挺拔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
    也不知王书淮使了什么法子,翌日那老板亲自上玲珑绣门前告罪,说是自个儿闹了个乌龙,又赔了重金,其他眼红的同行颇为纳闷,纷纷寻这位富商打听缘由,没寻到那富商,倒是遇到了对方一掌柜,那掌柜哭得没鼻子没眼,
    “这是块铁板,你们别踢了,我家老爷只踢了一脚,人还在牢狱中躺着呢,那一夜,朝廷闻风而动,查出我们货船夹私,大半产业都充了公,倘若诸位不要命,大可一试。”
    此后再无人敢寻玲珑绣的麻烦。
    腊月十八,王书煦大婚。
    谢云初清晨遣人给王书淮递话,让他早些回来吃酒。
    王书煦唤了六弟王书业并三兄王书旷一道去周家接亲。
    国公爷年轻时亦是风流倜傥的美男子,长公主面额高阔,生得大气,姜氏相貌更是没得挑,家中子孙容貌个个出众,三兄弟骑马亲迎时,惹来男女老少围观,姑娘们更是争相扔帕子。
    弄得王书业在路上愣是顶着大红脸,好不尴尬。倘若不是他没穿婚服,大约都以为今日的新郎官是他了。
    傍晚,王书煦心满意足将周敏迎回了府。
    高堂之上坐着三老爷和三太太,余下其他几房老爷太太分坐左右。
    三太太看着儿子眼底洋溢着欢喜的笑容,忽然觉着什么都值了,她哽咽着落了泪。
    三老爷听到妻子吸了吸鼻子,叹了一声,低劝道,
    “大喜的日子哭什么。”
    三太太神色复杂看着丈夫,
    “老爷,多谢你了。”
    虽然三老爷不满她的选择,最终却没有阻止,三太太明白,以一位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手段,不至于拦不住这一门婚事,可见丈夫虽将爵位看得重,却也没有枉顾夫妻情分,没有漠视儿子的心意。
    这就足够了。
    三老爷想起那桩事,心里犹跟插着一根刺似的,没有说话,只抬袖往前指了指,示意三太太注意场合。
    三太太不着痕迹拭去泪花,露出端庄大气的笑容来。
    新人拜了高堂,随后将新娘子送入洞房。
    国公爷倒是露了面,长公主以身体不适为宜,留在清晖殿。
    今日不少宴客打着吃酒的旗号过来拜访长公主,为长公主婉拒。
    王书淮回来用了晚膳,又进了清晖殿给国公爷和长公主请安。
    长公主留下他问话,
    烛火发出呲呲的响声,朝云捏着剪刀掐去一截,又奉了茶水,悄悄掩门而出。
    王书淮将近日朝中情形写成一份简报给长公主,长公主一目十行掠过,揉了揉眉心问他,
    “太子明日郊祭,都有哪些人陪同?”
    王书淮淡声答道,
    “礼部和兵部的几位堂官,羽林卫和虎贲卫负责随驾。”
    长公主沉默少许,忽然问道,
    “书淮,你觉得陛下这几个皇子,哪个值得托付江山?”
    王书淮闻言,清俊的眉目微微漾起波澜,看了长公主一眼。
    当年长公主上头有四位兄长,端王文武双全,三王有贤才,四王母家强势,而长公主却挑了各方面都不如其他王爷的二皇子。
    这位摄政长公主的野心,可见一斑。
    “二皇子人倒是贤明,可惜岳家势大,戚尚书手执吏部,控制内阁,容易形成威慑。”
    “三皇子能耐出众,轻易撼动不了。”
    “四皇子身有残疾…”
    “五皇子聪慧年幼,母亲仅仅是一宫婢。”
    王书淮点到为止,不做声了。这几个皇子中,五皇子最好控制,如果他没猜错,长公主当是相中了五皇子,皇帝一死,五皇子登基,长公主便可继续摄政,待长公主故去,五皇子恰恰长大,足可驾驭朝臣。
    长公主撩眼看着他,修长的护甲轻轻在桌案上敲动,
    “你怎么不提太子?”
    王书淮失笑,“祖母若相中太子,就不会有此问。”
    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储君,本该是江山继承人。
    “若非如此,您又何必苦苦阻拦小姑姑跟高詹。”
    长公主想起小女儿,眉心泛痛,“高詹是个将才,可惜就不该生在高家。”
    太子有高家这个强援,不在长公主考虑范围之内。
    王书淮没接话。
    那头国公爷听得二人越聊越深,很不耐烦道,
    “王家不牵涉党争,请殿下不要越了这条底线,还有书淮,你也不许胡来。”
    王书淮起身说是。
    长公主抚了抚额,示意王书淮回去。
    等王书淮离开,国公爷面色凝重踱步过来,
    “殿下,蒙兀虎视眈眈,此时不宜动国本,桥头堡的前车之鉴,您忘了吗?”
    长公主闻言心神一震。
    她的父亲先皇帝本没资格继承大统,那一年,朝争混乱,蒙兀趁机偷袭桥头堡,晋宁皇帝御驾亲征,不甚为蒙兀围困,为了不受辱,晋宁帝自刎于桥头堡,此举震天撼地,大晋军民泣泪交加,自发缟素迎敌,最后成功将蒙兀赶出边境,迎回晋宁帝的尸骨。
    当时情况危急,国不可一日无君,先皇后积极走动朝臣,朝臣立即拥戴时为贤王爷的先帝登基,国祚从晋宁帝移至先帝一脉。
    晋宁帝的长子亡于战场,幼子没几年病逝,唯留下一孙儿被封昭德郡王,世代承爵,永享俸禄。
    而那一战,王家也牵涉其中,当时国公爷的父亲王老太爷伴驾晋宁帝身侧,跟着晋宁帝身陨桥头堡。
    此役既是大晋耻辱一战,也是光荣一战,大晋的皇帝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承诺,晋宁帝虽死,其精神永存。
    长公主叹息片刻道,
    “有些事不是我能阻止的,也得看汉王和信王安不安分。”
    国公爷背着手望向渐沉的天色,沉沉叹气。
    王书煦这厢将周敏送至洞房,便出来宴客,三太太担心儿媳妇害羞,托谢云初带着王书琴去陪她。
    二人一道掀帘进了新房,这还是谢云初第一回 来王书煦的宅子,与春景堂是完全不一样的布置,屋里屋外堆了不少花花草草,不成想王书煦还是个秒人。
    王书琴见她惊讶,悄声道,“我嫂嫂喜爱养花。”
    谢云初立即明白了,原来是讨佳人欢心。
    五少爷这份心在王家几个少爷当中算独一份了。
    王书琴跟周敏交好,便没有什么顾忌,在新房里四处溜达。
    谢云初陪着周敏坐在一旁,周敏听到她说话,主动将喜帘给掀开,露出一张腼腆的笑容来,
    “二嫂嫂。”声音带着几分忐忑。
    因是那种缘故进的门,周敏心里少了几分底气,“今日拜堂时,好像不曾见到祖母,祖母是不是不喜欢我?”
    谢云初开导她道,
    “傻姑娘,你进了门,便是王家的媳妇,你大大方方妥妥帖帖的,长公主不会不喜欢你。”
    周敏心头酸楚,“我听说祖母因此厌弃了母亲,是我连累了母亲,我这心里过意不去。”
    谢云初明白一个姑娘初来乍到,无所依仗的心情,她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
    她握住周敏发白的手,“你想差了,祖母并非对你不满,也不是对三太太不满,她老人家高瞻远瞩,看到的跟咱们想的不一样,你任何时候不要试图去揣摩长辈的心思,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
    “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嫁的是自己熟悉的门庭,丈夫是自小相识的表兄,婆婆是自己的姑姑,你没有婆媳相处的困扰,小姑子又格外明事理,你比旁人好太多,等明日见了你其他嫂嫂,你问问便知,譬如你四嫂嫂,她从川蜀远嫁入京,不说人生地不熟,便是饮食习惯相差甚远,她也是熬了许久才适应王府的日子。”
    “咱们女人,本就生在后宅,只有这一方小天地,若是眼界再窄了一些,可就将自己困死了。”
    周敏闻言立即豁然开朗,“二嫂说得对,是我作茧自缚了,被您这么一说,我果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嫁来这王家,婆母爱护,丈夫敬重,还有你们这些明事理的嫂嫂,该是多么幸运的事,那明日我便大大方方的去见祖母。”
    因着这一番诉衷情的话,周敏心里待谢云初又与别个不同。
    翌日敬茶礼,阖府众人均在清晖殿等新婚夫妇二人。
    周敏记住谢云初的话,大大方方对着长公主露出笑容,恭恭敬敬磕了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