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高管的古代小厮生活 第15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永康帝很干脆地吃了药,道:“老六,今日天色已晚,你便在宫里住下吧。”
    皇子本就在宫里有自己的住处,虽然成婚后他们都会搬出皇宫,但偶尔也会在宫里住几日。
    六皇子见永康帝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心下很失望,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勤政殿。
    永康帝身体涌起一股疲惫,很快便睡了过去。
    次日
    天刚蒙蒙亮,昨夜转辗反侧许久刚刚才睡着的六皇子被一阵喧哗声吵醒。
    “殿下快醒醒,皇上要见您。”
    六皇子一听永康帝要见他,都顾不得发脾气,让人赶紧伺候他穿衣服,马不停蹄地赶到勤政殿。
    刚走进寝殿,六皇子就看到本该躺在床榻上的永康帝正红光满面地坐在榻上。
    没错,就是红光满面。
    这几个月,永康帝一日比一日病重,他的神色越来越憔悴,脸上满是病色,哪里像今日这般精神奕奕。
    六皇子心里多了一个猜测,脚步却没有丝毫停顿给永康帝见礼。
    永康帝直接走过来扶起他,哈哈笑道:“老六不必多礼,多亏了你,朕才能离开床榻站起来,朕感觉朕现在前所未有得好。”
    六皇子大喜道:“是因为那粒药?”
    “不错,”永康帝点头道:“朕今日刚醒便感觉体里充满力气,便试探着起身在殿内走了两圈,发现一点也不累。”
    失而复得总是让人高兴,永康帝虚弱了许久,如今好不容易恢复,他心情更是好得不得了。
    “老六,给你丹药的那位高人现在在哪儿?”
    六皇子道:“就在儿臣府里。”
    “快快把人请进宫,朕要亲自见见他。”
    六皇子连忙应声,亲自出宫去接人。
    半个时辰后,六皇子再次见到女子,这次他的态度很和善,问道:“父皇要见姑娘,敢问姑娘贵姓?”
    女子答道:“小女子姓何。”
    何沛灵便是女子的名字。
    六皇子让何沛灵上了皇子府的马车,他亲自骑马护送何沛灵进宫。
    进宫的这一段路,六皇子和何沛灵的心情都很好,他们都在畅想自己的未来。
    最终,何沛灵在勤政殿偏殿见到了永康帝。
    “民女见过皇上。”
    永康帝愣了下道:“免礼。”
    他没想到给他献药的会是一个小姑娘。
    永康帝问道:“朕服用的那种药,你可会炼制?”
    这种延年益寿的丹药,哪怕一生只能服用一次,它的价值也很大。
    何沛灵摇头:“此药是民女的师父炼制而成,民女的医术远不如师父,而且师父并未留下药方,民女不知如何炼制。”
    炼制那丹药需要用到异能,何沛灵现在根本调用不了异能,怎么可能炼制得了。
    永康帝失望地摇摇头,道:“太可惜了。”
    六皇子道:“这种药可遇不可求,不是所有人都像父皇这般身具大气运。”
    永康帝失笑地瞪他一眼:“你倒是会说话。”
    这种事强求不得。
    永康帝没有再执着此事,看向何沛灵道:“你救了朕,朕可以允你三个要求,你可以好好想,不用着急。”
    永康帝这个奖励不可谓不重。
    何沛灵心中早有腹案,道:“民女自幼跟着师父在山中学习医术,这次下山深感很不适应山下的生活,民女请求皇上允许民女留在宫中,民女略懂医术,可以为各位娘娘看病。”
    永康帝听言沉吟片刻道:“那朕便让人在太医院为你安排住处,并赐你一块腰牌,允你自由出入皇宫。”
    何沛灵的要求其实并不符合规矩,会长久待在宫中的女子除了宫女便是妃嫔,根本没有其他人。
    把何沛灵安排在太医院也算是开了个先例,不过何沛灵只是一个女子,掀不起风浪,如此安排影响不大。
    不过谨慎起见,永康帝在何沛灵离开后还是命人去调查何沛灵的来历。
    吩咐完此事,永康帝又看向六皇子,笑道:“老六,你这次立了大功,可有什么想要的?”
    若不是六皇子坚持要张贴皇榜,永康帝就不会得到那枚丹药,六皇子确实功不可没。
    六皇子闻言,咬咬牙跪在地上道:“儿臣想和二哥九弟一般为父皇分忧。”
    永康帝脸上的笑意缓缓消失,沉默良久才叹气道:“即便如此,那便如你所愿,你明日就进兵部吧。”
    兵部,执掌天下武官的升迁调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永康帝终究被六皇子的孝心打动,愿意再给六皇子一次机会。
    六皇子心中大喜,道:“儿臣领旨。”
    第92章
    永康帝身体恢复以及六皇子将要进兵部的消息,很快就在朝野上下传开。
    霍谨博得到消息后松了口气,永康帝的身体恢复,那他就不用着急了,他一贯谨慎,匆匆忙忙去认亲本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之前是没办法,现在不用着急,可以好好计划一番。
    现如今六皇子进兵部,如今就形成了二皇子,六皇子和九皇子三足鼎立,以二皇子一系最有实力,但永康帝一日不立储,大家就都有机会。
    何况大皇子如今倒台,他那一系的支持者必然会倒向三位皇子,最终谁胜出谁也说不准。
    其实,按照皇位继承制度来说,霍谨博才是最有资格的,他是皇后的儿子,是中宫嫡子,众多皇子没有一个人的身份能越过他去。
    但永康帝不是个囿于制度的人,在他心里卫国的百姓和未来更加重要,霍谨博若是没能力,他身份再尊贵也没用。
    可其它皇子或许不会这么想,以前大家都是庶子,争储的机会均等,霍谨博一出现,就如同黑暗中的烛火一般显眼,很难说不会被群起攻之。
    基于种种考虑,现在不是认亲的好时候。
    霍谨博现在要做的是多做出些成绩让永康帝看到,逐渐加深永康帝对他的印象。
    他一直觉得自己主动去认亲不如让永康帝自己发现,这其中有很多谜题没解开,霍谨博没能力调查十八年前的事,但永康帝可以。
    至于如何让永康帝发现,霍谨博再次陷入沉思,这一点得好好想想。
    ……
    永康帝无疑是个勤勉的皇帝,他的身体刚刚好转就想恢复每日一朝,但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遭到一致反对。
    太医们轮流给永康帝把脉,得出的结论是永康帝的身体虽然康复,可他现在毕竟年迈,还是不能过度劳累,否则会有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病重了一次,永康帝变得惜命很多,既然太医们和大臣都反对,永康帝便没有再坚持,继续维持五日一朝。
    时间进入永康三十一年九月,天气终于变得清凉些,不再是那种快把人烤熟的酷热。
    朝堂内外都在欣喜于永康帝身体好转,一派和谐的氛围却被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打破,在朝堂激起剧烈水花,引起满朝轰动。
    一份来自庆南的急报在深夜抵达京城,守城门的守将一听是急报立刻打开城门,送信人穿过京城的各个街道到达宫门口,半柱香后,这份奏折就呈到永康帝的御案上。
    紧接着,数道口谕从宫里发出,永康帝着几位皇子以及正三品以上官员皆到勤政殿见驾。
    众人在睡梦中被惊醒,急忙忙赶到勤政殿,见到永康帝才知发生了何事。
    庆南的安州和庆州发生大规模旱灾!
    其实从三年前开始,两州之地就很少再下雨,粮食逐年减产,百姓的存粮皆在这三年被消耗,越来越多的百姓因为交不起税,选择逃离。
    本来这事在三年前就该上报朝廷,但两州的官府为了自己的政绩,故意隐瞒不报,在上缴税收时,故意用商税填补农税来粉饰太平。
    庆南布政使在收到周泽德的书信后,便想着手调查两州的税收,可那时正值秋收,庆南布政使被琐事耽搁了数日,等他腾出手去调查此事,庆安两州已经因为旱灾颗粒无收,百姓的存粮又消耗得一干二净,一时间灾民四起,场面瞬间失控。
    两州的官府知道这事瞒不住了,立刻向上报告求助。
    可灾民的数量实在太多,哪怕各府县已经及时开仓放粮,却依旧是狼多肉少,支撑不了多久。
    庆南布政使不敢耽搁,让人八百里加急将事情如实禀告,请求朝廷尽快拨下赈灾粮款。
    永康帝面沉如水:“都说说吧,该怎么处理。”
    庆安两州的官员失职这是毋庸置疑,但现在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如何赈灾。
    左相柳修严率先开口道:“皇上,当务之急是从庆南各州调动储备粮运往庆安两州赈灾,暂且先安抚灾民的情绪,然后尽快派一钦差护送赈灾粮款前往赈灾。”
    两州之地的百姓何其多,而且赈灾并非一日之功,仅各州的储备粮根本不够用,朝廷必然要从国库拨银子。
    柳修严说完,永康帝便看向周泽德。
    周泽德出列道:“皇上,此时正值收税之际,税银还不曾运到京城,若仅靠国库存银,恐无法凑够赈灾粮款。”
    百姓交税的银子一般是碎银,收税的官员需要把所有碎银熔化重铸,之后才会运到京城,由户部登记入库。
    二皇子纳闷道:“父皇素来节俭,近些年来打仗的次数也是寥寥无几,国库按理说十分充足才是。”
    周泽德解释道:“这些年来朝廷一直在加固淮河河堤,每一年都是一笔极大的支出,直到前几年淮河河堤加固完成,国库这才开始变得充裕些。”
    “除此之外,每年给定州各边关将士的饷银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如今国库根本承担不起两州百姓的赈灾粮款。”
    并非永康帝节俭国库就会充足,卫国不过建国数十年,先帝在时,因为要重建那些被战乱破坏的城墙,国库存款就没超过十万两白银。
    后来永康帝登基,不论是和草原打仗,还是加固淮河河堤都是很大的消耗,若不是永康帝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主张开垦荒地,使得税收连年增长,国库早就是个空壳子了。
    这时,一人出列道:“皇上,今年边疆将士们的饷银还未发放,不如暂且用来赈灾?”
    与此同时又有一人出列道:“皇上,草原对我们心生畏惧,已经数年不敢犯边,不如裁减一些兵丁,也好减轻国库的压力。”
    新任兵部尚书邱智喻听到这话,顿时怒声道:“一派胡言!草原人凶狠贪婪,他们觊觎中原之地已久,哪怕这几年未曾出兵南下,并不代表他们打消了对中原之地的觊觎,相反,本官敢肯定他们正盯着我国边境,只要给他们一点机会,他们就敢举兵南下,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裁军,无异于自掘坟墓!”
    方才提出裁军的正是吏部侍郎周其茂,他是正经科举出身,纯正的文臣,自古以来文臣和武将之间都不大和谐,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臣们更加不想武将权利太大。
    卫国有几十万兵力,只在定州便布置了二十万大军,这些兵力全都掌握在成国公成运昶手中,永康帝对成运昶十分信任,不在乎他功高震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