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7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如果不是因为论文结束处的致谢,主编真的会以为,这是哪个自己没记住名字的教授发了一篇论文过来。
    这种从理论来推导实验的论文,若是想要刊登,就必须交由专业人士审核。
    从主编的私心里,他是很想看到这种新颖的论文能够尽早通过审核,印刷上自己的刊物版面。
    但是很可惜,当时已经快过年了。
    专家平时也有自己的工作,不是专门给他们审专业论文的。特别是人家好不容易休个假,主编也不能没有眼色。
    所以这篇本来只要通过审核,就有很大概率在年后第一期《数字军工》上刊登的论文,因为专家的拖沓而推迟了印刷的时间。
    但再怎么拖,现在应该都已经审完了吧。主编在心里暗暗地想道:特别是他在把论文传给那位专家的时候,还不动声色地催了一催呢。
    右下角突然浮现出了弹窗,代表着主编的邮箱里收到了一封新邮件。
    在看到那个弹窗内容的时候,主编的眼前突然一亮。
    那个邮箱地址,他几乎都能默背出来!
    那是负责做论文内容最终审核的杜老的邮箱!
    原本微微驼着后背的主编,一下子就挺直了腰板。他毫不犹豫地直接点开了那封邮件,准备迎接一个“审核通过,可以刊登”的邮件内容。
    来吧,让他看看,审核……
    等等?!
    主编不自觉地往电脑屏幕上前倾。他反复地确认着邮件上那几行字的内容,几乎要把自己的整张脸都塞进电脑里了。
    在邮箱闪烁着些微荧光的白底上,九个黑字无情地反射着冷冷的光。
    “审核未通过,不予刊登。”
    主编的表情从开始的震惊,缓缓地变为迷惑和愕然。
    ——怎么会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
    这篇论文明明写得很好啊。
    他当了主编这么多年,在军工类杂志里能混出名堂,自诩也算半个内行。要说他们一双眼睛能去现场指导那是胡扯,但至少能够分辨出一篇文章的好坏。
    像是b大的这篇论文,看着根本挑不出毛病,怎么能不过呢。
    哎呀,这是在搞什么呢。
    莫非,是他年前的时候发生了疏忽,不小心把文档给传错了吗?
    抱着最后一丝期冀的心理,主编打开了自己传过去的原件,然后发现……自己也没有传错啊。
    眉心渐渐聚成一个疙瘩,主编的那股犟劲儿也涌上来了。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篇文章的质量,明显要比某些教授发出来灌水的东西要好太多了,它被毙了,主编是绝不承认的。
    要是这么一篇文章,都要被那些明显就是混混资历的教授挤下去,那他们以后要用什么面目来面对有理想的年轻人们?
    做学术,不就是要一股求实的精神吗?
    主编看着那行回复,心里拿定了主意。
    年轻的时候,要不是因为这股犟劲儿,主编现在就不会在主编办公室里坐着,而能再往上一个楼层了。
    但就算如此,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就是这么个直性子!
    主编找到杜老的联系方式,把邮箱回复拍了张照片发过去,恭恭敬敬,却又绵里藏针地问道:
    “杜老,我看这篇文章的审核结果您发过来了,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地方不合格?”
    对面的大佬没有让主编等待太久。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研究了,最终的决定是不给过。”
    “这篇文章还有其他编辑看过吗?几天可能会有人来找你们,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给过……心理准备……
    主编的第一反应是有点茫然。
    他虽然想要讨个公道,但一篇论文,不给过就不给过了,怎么还要心理准备的。
    不过下一秒钟,在理解了杜老话里含义的时候,主编一下子醒悟过来!
    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在军工杂志这种格外需要重视的地方工作,主编的敏感性是绝对一流的。因此,只需杜老稍稍点拨,他便回过神来。
    这一下子,他豁然开朗,全都懂了。
    这篇论文不予发表的原因,当然就是因为写得太好,可实践性太强,所以才被上头出手给截下来了嘛!
    至于那个“过几天会有人来找你们”,当然就是指会有军方过来,和他们单独就这篇论文的内容,专门签一个保密协议啦!
    虽然干他们这行的工作人员,一般入职的时候就会先签一个保密协议。但是对于某些经手的特别重要的文件,协议还是会单独再签一份的。
    只是这种事非常稀少,一般三四年也不一定有一次,何况还是落在一个学生身上。
    先入为主地带入了学生的滤镜,也难怪主编之前给出了那么不专业的反应。
    心里一边自嘲自己居然也会犯这种错误,主编一边打开了自己的办公室门,叫了一声外间的刘编辑。
    “老刘你过来,我有个事要和你说!”
    ……
    在主编因为叶千盈论文刊登之事旁敲侧击着杜老口风时,在一间级别更高的办公室里,叶千盈的论文已经被打印出来,在一群面容严肃、气质特殊,一看就是带点军方气息的科研人士间轮流传看。
    “老杜啊,幸好你把这个文章拿给我看了。”头发花白的老头中气十足的说道:“往前十年,我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这个学生写的东西不错,很值得研究啊。”
    主编口中的“杜老”,白发老头嘴里的老杜,是个精神奕奕的慈祥老人。
    他听到老朋友的感谢,也只是抚掌一笑:“这么多年了,你的心思能瞒过我?这个东西我一打眼,就知道老孔你会感兴趣。”
    前十年的时候,国家也立过类似的液体火炮的项目,当时的项目主持人就是这位孔工。
    但是,受到材料、技术以及计算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个项目最终还是搁浅了。
    杜老心里知道,老朋友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
    毕竟,大家都知道,陆地上的固体火炮固然强大,在军工部也有许多人在继续研发,但在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中,他们必须提前就开始考虑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点亮科技树上的更多分支,以免需要用的时候,拿不出关键的技术。
    也幸好,在十年前孔老的项目失败以后,作为最大竞争对手的a国也一直没能把药火炮研制成功。在这种科技方向的研制上,a国虽然稍稍快华国一筹,但毕竟都没有突破性的关键思路。
    ——这也是杜老一看那篇论文,当即就拍案叫绝的原因。
    那篇论文内容翔实吗?翔实。数据得当吗?得当。但比起它最出众的那个有点,其他的优点反而不算什么了。
    那个最出众的优点就是,这篇论文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要知道,武器是常换常新的,而经典的技术则是通用的。
    这岂止是解决了一个药火炮的难题呢。
    在关于芯杆的核心技术阐述上,用这种方法,足以解决一个系列的液体武器的难题啊!
    果不其然,他把这篇论文拿给自己的老朋友看,老孔立刻为之叫好。
    不但如此,他还硬生生地拉来了这么多人,陪他一起研究。
    还别说,这么一研究,居然还真发现了不少东西。
    ——大家虽然都不是专门研究过药火炮的,但军工里很多技术都是互通的。
    细细品读之下,这群在军工设计里混迹了二十年打底的研究者们就发现,这篇论文里的可圈可点之处,还真是不少啊。
    芯杆的特殊设计是一个,内部的动力系统组装方式又是一个。
    在把这篇论文的动力系统部分读了又读以后,另一个披着研究员大褂的中年人也不由得感叹出声。
    “今天算是知道什么叫后生可畏了。这个学生要是学院派出身的话,还真就写不出来这种东西!”
    毕竟,学院派不会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动能系统。
    他们自有一套更简洁、已经得到前人经验证实的、只是不适用于液体火炮的法子来对动力系统进行设计。
    现在这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死胡同,不是天才或者野路子,都走不出来。
    而依照中年人的看法,这个学生或许两者兼并。
    “只能说不愧是b大啊。”有人笑着叹道。
    “要不是看到论文一作二作都是学生,连个指导老师都没有标,我真是难以想象这会是学生的作品。”有人感慨道:“咱们的学生都还做不出这种东西呢。”
    “多半是家里就有军方的背景,从小耳濡目染吧。”
    对于这个看法,大家都表示同意。
    还有的人拿a国前几年的事情举了个例子。
    “之前a国不也出了一个十四岁就在地下室搞核弹的吗。他们能有,咱们这里也不差什么。这个孩子既然有这方面的天分,那就不能耽误了。”
    大家把论文拢了拢,排好顺序重新还给孔老,有人知道孔老在此事上的心结,还恭喜他:“您这次的项目,多半就能成了!”
    要是这个项目当真试用成功,那就是国家又多了一门新的技术啊!
    孔老一向严肃的脸上,此时都露出了笑容,这笑让他脸上的皱纹更加清晰。但那又怎么着,老头子今天高兴!
    他为有了新的技术创想高兴,他也为自己国家能有这样的学生而高兴!
    等到同事们都从办公室散去,杜老端着茶水,朝着自己老朋友的方向靠了靠。
    “怎么样,老孔,我看你眼珠子发蓝,准是没想好事。”
    孔老笑而不语,只是很满意地抚摸了一下论文的封皮。
    过了好一会儿,连杜老手里的茶水都喝下去半盅了,孔老才慢悠悠地说道:
    “老杜,你说我再收个学生怎么样?”
    这话一出,杜老立刻睁大了眼睛。
    “行啊你,老孔,真有这么看好人家?你这个徒弟要是收下了,这可不就多半是关门弟子了吗?”
    杜老一边说着,一边又去拿论文的第一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