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夜阑京华 第6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谢骛清着人准备了新式西装,还有金表等一切颓败贵公子的物事,每日在六国饭店、北京饭店和广和、广德楼内应局,仿佛回到入京那年。不过是手上多了一根文明杖。扣青悄悄对她说,男人有战功战伤,更添魅力,怪让人担心的,劝她陪着应酬。
    “哪里有空陪他。”何未笑着道。
    她除了忙于白谨行的事,还要配合救灾运粮。
    从前年开始,湖南九省水灾,四川三省水灾,陕西则闹了旱灾。
    她在办公室看《大公报》要闻,看到某重灾县城,米价已涨到12元一斗,担心不已。在北平,扣青这种工作薪水月3元,一个普通四合院月租20元。那米价,堪称天价。
    “各地受灾,中原几个省却战火不停,”胡盛秋摇头,“吃苦的全是普通人。”
    何未暗叹,叠上报纸。
    今晚广德楼有义演,她须到场。
    这种义演,须有头有脸的人去撑场面,那些豪绅,新军阀和名媛闺秀们想露头,都会踊跃捐款,如此受到好处的是灾民。她这几年不大人前活动,每逢这种活动才去,带上支票、金叶子,支票捐款,金叶子赠有志新人。
    不过在此前,她约了谢骛清先去劝业场。难得有半日清闲,办个私事。
    夕阳西下,白石阶的大门内外,立着一个西装革履,拄着手杖的男人。
    谢骛清独自一个立在雕花的白石门下,负责警卫的人都散开,隐在人群里。他没见过这等时髦的现代场所,比青云阁更大,也没达官贵人,来往学生和青年人居多。
    她几步迈上白石阶,笑着,拍他的手臂。
    他一低头,见面前刚过花信之年的女孩子,浅粉的连身裙大袖在手肘处,露出纤细的手腕子,没戴首饰。她鲜少穿如此醒目的颜色,谢骛清不觉细看。
    “奇怪吗?”她被他看得不安。
    他摇头:“过于好看。”
    “今晚教育部在这里有公宴,我不想被人认出来,快进去,”她挽住谢骛清的手臂,俏声说,“带你逛逛这里,时下年轻人最爱来的地方。”
    这个大劝业场的一楼卖日用品,古书籍,往二楼售卖文物和刺绣。
    谢骛清跟着她挤入厢式电梯,往三楼去,随着链条搅动轨道的声响,他感觉到电梯内陌生人的气息,最主要的还是身前的她。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不是穿军靴站在泥土地上对着尸横遍野的战场,也不是觥筹交错的灯笼下、举杯奉承的风月场……是人声鼎沸的商场。
    没人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旁人。
    “四楼有个新罗天剧场,那些人来看评剧。”她带他在三楼出电梯,说那些没下来的人。
    她指不远处:“那个是乒乓球馆。你会打吗?”
    谢骛清笑了:“军校的娱乐项目之一。”
    尽头有一家北平同生照相馆。
    何未拿着张名片,对照名字,见一字不差,才放心进去。
    里边有个学徒在擦着门框,见两人,问,预定了没有。何未说,预定了,一位叫扣青的女孩子预定的。学徒擦干净手,把柜子里的登记簿翻开,那纸页边沿早被磨得发黄发毛了。
    “进来吧,我去叫师父,”那学徒指里边,“有镜子和梳子,先准备上。”
    谢骛清到这里,约莫猜到她想要合照。
    她和谢骛清进去。幼时照相,相师到家里,等着她,这也是破天荒地出来照相。
    “怕叫相师去家里,乱说话。在这里拍更安全。”
    他们两个已有同居的传闻,在社交场上无伤大雅。但合照这种事更像确定关系,须藏好。
    她立在镜子前,没拿梳子,用手理了理头发后,回头打量他,伸手,在谢骛清额头前照着他过去的习惯,将他的头发往后理。谢骛清的额头不宽,头发往后捋确实更好看。
    不过谢骛清对好看这种事,不在乎。
    “你应酬时候倒是注意的,”她揶揄他,“和我约,敷衍得很。”
    她竟看他的短发里有白发,心头一刺。
    谢骛清低头一笑,随手捋了捋,轻声说:“人老了,惰性就大了。也就不在意了。”
    她笑:“你过去在意过?”
    他也笑:“认识你之后,倒是在意过一段日子。”
    “说得我十分好色。”
    他道:“以色侍人,未必不是一种情趣。”
    没正经。
    照相师傅来,见他们的样子,便直接问:结婚留念?
    何未低低嗯了声,回答外人,脸红了。师傅观人多,问谢骛清是否从过军,谢骛清没否认,师傅便让他们两个摆出军人夫妇的模样。谢骛清一手斜插在西裤口袋里,一手在身前,不必摆已是大将风范。
    他像极十八岁的姿态,不过身前的手不再虚握成拳,而是以肩承载着何未的半个身子,握住了她的两只手。
    她因谢骛清手的力度,心房微窒。
    白光闪过,竟紧张地险些眨眼,万幸有经验,撑住了。照完便问:“我笑了吗?”
    照相师傅笑着说:“笑了,等着吧。”
    她预约得最加急,在古玩店逛了两个小时,就拿到了那张照片,柯达相纸手感好,虽贵,花得钱倒也值得。时兴的圆弧阴影背景,她看了会儿,被谢骛清拿走。谢骛清比她看得更久。
    “就这一张?”他问。
    她倒忘了两人都该存一张。
    “只来得及洗出来一张,最加急的,”她说,“底片当面销毁,预先说好的。”
    谢骛清不多话,用手指将照片抹平整,放入西装内。
    第50章 北平暮色浓(3)
    “回去还给我。”她提醒他。
    他笑。从小在军营习惯了,做教员多年,以少年年纪威慑比他年纪大的学员们,须非常手段。能驯服一匹烈马的将军,和她一个女孩子抢照片,竟抢得义正言辞的。
    “今晚我去广德楼的义演,你呢?”她问,趁机把手探进他的西装。
    “听闻广德楼有义演,二小姐也会去,便让人改了行程。”他将西装拢好。
    这倒是惊喜了。
    她因谢骛清要去义演,暂忘了争抢相片。
    离开劝业场,两人分开行事。
    谢骛清须返回东交民巷,她先至广德楼。
    因是义演,北平城中名伶尽数到了场,连天津租界隐居的几位也到了。戏楼大门外,悬着一个个名匾,当她见写着祝小培和祝谦怀的名字,一瞬恍惚,像回到过去。
    包厢不够。一楼两旁的游廊摆了雅座儿,被一个个木雕花屏风隔开。为顺应时代,今年戏楼里开设了官客席和堂客席,前为男席,后未女客之位。
    广德楼老板将她引到二楼,后头的散座儿里,几个桌子旁有人聊开了,说中原大战。
    “都说仗要打完了,西北军要败了。”广德楼老板轻声道。
    广德楼老板替她打了帘子。
    老包厢,老座儿。
    “底下坐了不少西北军,”广德楼老板提醒她,“今日能不下去,就不下去。”
    对北平本地人来说,看这些人都像看走马灯上纸人纸马。这十几年,两朝更迭,军队来来去去,每个人都想身披黄龙袍,却又被更先进的枪炮赶出四九城。
    两折戏后,谢骛清姗姗来迟。他前脚进了包厢,西装刚脱下,没来得及挂上衣架,外头,从东交民巷送过来一份最新的急电。
    电曰:东北军拟入关,定于九一八。
    “看来,中原的战事要结束了。”谢骛清对折电报。
    那年的九一八,东北军系入关,拥护南京政府,结束了中原大战。那晚,没人想得到一年后的同一日,将会发生什么。
    那天,收到消息的不只有谢骛清。
    义演提前结束,穿军装的全都走了。义演请来了西北受旱灾的县长。
    那个县长特意换洗干净,穿了不大合身的西装,端坐在戏池子的第一排长椅的最右手位子,等着发言。他起初见包厢里都是绅士名媛,眼里是欢喜的,中途见包厢一个个空了,底下前几排的宾客也都随大流走了,焦急地看着空了许多的广德楼。
    筹办义演捐款的负责人,来问何未这间包厢的捐款数目。她问了最高额,在那个数字上多出了十万元,对负责人说:“不要匿名,将这个数字喊出来,能刺激人捐款多些。”
    人好攀比,有头有脸的人更好比。
    她让负责人请那位县长上二楼,坐何家的包厢。
    何未让均姜泡了菊花茶给他,闲聊起来,县长是通过公开考试应聘上的,是西北本地的读书人。当初的考卷包括万象,从革命到世界局势都有题目。“难是难的,但不如现在的灾情难。”那人笑着,眼底有悲伤。
    从前年西北大旱,几乎一滴雨未下,夏粮绝收,秋粮无种可种,到冬天已见灾情蔓延,吃观音土的、树根的人到处都是。九十二县,无县不旱,重灾区十室九空,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人口市场生意红火,全都明码标价……
    “还闹狼灾,”县长说,“黄土坡上一群群下来,好多人怕狼咬脖子,睡觉都戴那种挂铁刺的项圈。自光绪三年,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旱灾了。”
    受灾的范围太大,做什么都是杯水车薪,只盼着下雨。
    何未口头捐了两卡车的盐,送给县长换粮食。
    谢骛清在一旁始终不发一言。
    荒诞人间。楼下为战局仓皇离去的军官们大多来自西北,百姓在受灾,他们却在为己争权。
    ***
    这天,她回百花深处。斯年的学校转为寄宿制,平日不在家里,院子静悄悄的。
    仓促洗过澡,她散开长发,懒得放窗帘子,径自躺到谢骛清习惯睡得外侧,闻着枕头里他的中药香,睡着了。
    梦里,二叔着急抱起她,嫌黄包车跑得慢,还总被驼队挡着,他索性自己背着她绕小胡同往同仁堂跑。到同仁堂门口了,二叔满头汗,被人问,何二公子,您这身子骨这么跑几趟怕自己要下不来床了,过继来的,又是女儿,不值当的。
    那时何知行三十岁不到,累得白着一张脸,着急道:“快给我姑娘看,屋顶摔下来的。”
    ……
    她热得满身汗,微睁开眼,见天大亮了。
    窗帘子全被人放下了,光从缝隙钻进屋子,找着空气里的灰尘,描着地上的石砖缝。
    “回来了?”她哑着声问。
    男人“嗯”了声,放床帐。
    “不透风,”她喃喃,“挺闷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