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05章 地陷东南,大福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满清朝廷借着孙可望的投降大做文章,又颁发许多政策笼络汉族官员。种种举措施行下来,确实迷惑了不少人。
    北方一些汉人官绅原本心存不满,暗中串联想要起义反抗鞑子,此时偃旗息鼓,暂且处于观望状态。
    而在南方,满清此举的影响微乎其微。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以海盗事业发家的郑氏家族出现了异常情况。
    五月中旬的一天,李存明在辣妹子火锅店秘密接见刘志远。
    去年,刘志远等徽商随同西厂人员以及瞿式耜去了福建,与郑氏家族商谈玻璃生意,却一直没有音信。
    前几日李存明过问了此事,曹化淳回答说他也不清楚其中详情。不料几天之后,徽商们风尘仆仆回到了南京城,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秘密见面。
    “刘志远,你们去福建将近一年了,怎么耽搁到现在才回来?瞿式耜人呢?”李存明开门见山问道。
    刘志远跪在地上,他消瘦了许多,也苍老了不少,看来吃了很大的苦头。
    “陛下,郑家的情况太复杂了!”刘志远道。
    “坐着回话吧,有什么说什么,朕也想知道一些郑氏家族的事情。”
    “谢陛下!”刘志远起身,却不敢坐下去,弓着身子往下说。
    “起初我们这些人到了福建,由于郑芝龙行踪不定,一时联系不上,辗转了很多地方。后来郑芝龙主动派他的手下曾德前来见我们,带着我们去了晋江安平镇。”
    “郑家在安平镇有一处巨大豪华的府邸,听说耗时三年两个月才修建而成的,堪比王府。我们这些商人也算有钱的了,可跟郑氏家族相比,那就是乞丐。”
    “话说远了,我们入住郑家府邸之后,先由瞿式耜和西厂属员与郑芝龙交涉。可进展非常缓慢,期间郑芝龙经常外出,有时还去了海外,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把我们晾在安平镇不管不顾。”
    “后来我们才渐渐打听出来,原来郑氏家族发展到如今,家大业大,家族成员之间开始各自有了各自的心思,意见很难统一起来。又因为去年陛下在南京城打压东林党和士族门阀,郑家的人就有了疑虑,立场一直摇摆不定。”
    听到这里,李存明摸着下巴暗想,郑氏家族其实相当于家族企业,内讧基本是少不了的,人心不齐倒也在预料之中。
    “郑芝龙当着我大明朝的官,他怎么胆敢如此傲慢无礼?”曹化淳道。
    李存明冷笑道:“人心不足蛇吞象,郑家大概想要待价而沽吧!”
    “陛下圣明哪,我等也是如此猜测的,且种种迹象表明,郑家的人确实不满足现有的官职,他们想要更进一步。”刘志远道。
    曹化淳大皱眉头,脸色阴沉道:“什么更进一步?”
    “就是想要封爵!”
    李存明道:“郑森在南京挑拨撺掇士子们罢考,朕不予追究,且赦免了他的罪行。朕一片诚心,郑家应该看得出来,只要为朝廷实心办事,封爵是早晚的事情。难道朕会吝啬不成?”
    刘志远道:“其实这里面另有隐情……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只管说!”李存明道。
    刘志远犹豫片刻后,道:“陛下,我等在福建时,曾听到一些传言,说郑家与满清鞑子暗中往来,似乎交情还不错。瞿式耜以此询问郑芝龙,没想到惹恼了他,就把我们软禁起来。”
    “真有此事?”李存明霍然起身,脸色变了。
    刘志远急忙跪下去道:“具体情况,我等自然无从知晓。但在晋江一带,类似的传言不绝于耳,还有人说范文程先后派了好几个使者秘密南下,与郑家主要头脑人物在海上见面。”
    “至于是否属实,我不敢妄下结论,但郑芝龙软禁我等倒是千真万确的。今年四月,郑森突然放了我们,让我们赶快离开福建。瞿式耜不肯回来,他说要在福建继续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不等刘志远说完,曹化淳尖声道:“陛下,不得不防哪!”
    “又是范文程这个老匹夫作怪!”李存明骂了一句,背着手踱步,沉思起来。
    历史上的郑芝龙,在隆武帝死后,确实投降了满清。
    可今非昔比,形势已经因为李存明的穿越大为改变了,郑芝龙还有必要投降鞑子吗?这么精明的一个海盗头子,难道会糊涂到这种地步?
    “刘志远,尔等辛苦了,且好生歇息。过些日子,朕会派人到府上奖赏你们的。”李存明挥手。
    等刘志远退了出去,李存明道:“自从南迁以来,朕荡平江北,西征云贵,我大明朝这半壁江山算是稳定了,只剩下东南沿海尚未太平。地陷东南,一直是朕心头的一根刺。”
    “原本朕也没有把郑氏家族太放在眼里,他们在海上横行,在陆地上却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可现在看来,确实不得不防!倘若郑芝龙真是被猪油蒙了心,要投靠满清鞑子,朕必须把这种态势扼杀在摇篮之中。”
    曹化淳问道:“陛下,您打算怎么办?”
    “不能操之过切,以免郑家狗急跳墙。曹化淳,你多派西厂属员南下,明面上是去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洽谈生意,暗地里监视郑家,并搜集情报,朕会让巩永固派锦衣卫协助的。”
    “至于朕嘛,得去九江视察我大明朝的水军了!”
    ……
    五月下旬,皇帝銮驾出了南京城,以巡察长江防务的名义一路沿江西行,而后来到了九江。
    当初左良玉父子谋反,黄得功和袁继咸挫败了左军,并缴获了很多战船。
    李存明命令他们二人在九江训练水军,后来黄得功领兵去了武昌,训练水军的任务就落在了袁继咸肩上。
    袁继咸带着九江大小官员出城迎驾,李存明握着他的手道:“袁爱卿,你身子骨还挺硬朗,老当益壮哪!”
    “在驱除鞑虏之前,臣是舍不得死的!”袁继咸笑道。
    李存明也笑了,道:“你看朕把谁给你带来了?傅爱卿,还不赶快来见你的老师!”
    傅山急忙奔过来,给袁继咸行了大礼,道:“学生见过恩师,一别数年,没想到还有见面的机会……”
    师生久别重逢,免不了一番嘘寒问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存明等他们互道了衷肠,这才说道:“袁爱卿,朕此次前来九江,是专门来视察水军的。走,带朕去水师军营里看一看。”
    到了江边,只见码头里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战船,桅杆林立,延绵数里。
    袁继咸介绍道:“启禀陛下,臣操练的这一支水军共有大小战船三百余只,将士三万多人。战船上都配备了火炮,弹药也算充足,士兵们日日操练,不曾懈怠。”
    “好,很好!”李存明满意地点着头。
    袁继咸又指着一只巨大的战船道:“陛下,那就是大福船!陛下西征经过九江时,叮嘱臣制造大福船,臣找到了郑和当年留下来的一些资料,与工匠们反复摸索,终于制造出来了。”
    大福船,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宝船,乃是中国古代自产的最强木制帆船!
    据《武备志》描述,大福船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层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层为露台,需从第三层的梯子爬上,两旁用板翼作栏,人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
    据记载,大福船一般长151米,宽61米,能载千人,采用硬帆动力,水密舱结构抗沉,底尖上阔的整体结构。
    在郑和那个时代,大福船虽然不是最大的船,西方还有更大的,但对比海航能力、火力、舰队数量,郑和的大福船绝对是当时最强!
    船当然不是越大越好,船是用来战斗或运输的,所以需要速度、载货量、抗击强度以及火力等,不然用足够的木头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造个城市都行,可驶不进海洋,跑不远路也是白搭。
    李存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船细看,从船头看到船尾。又下到船舱中,见到了大福船特有的水密隔舱。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水密隔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舱室,这就使船舱成为水密舱室,一般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
    因为采取了水密舱结构,大福船更稳更大,硬帆结构又易于操作,完全可以用人海接舷战。
    郑和七次下西洋,正是因为拥有了大福船,才能往来自如,且一路碾压过去,大大宣扬国威!
    可惜后来因为明朝国力的衰弱,也因为文臣们的目光短浅,奏请朝廷停止了远航活动。从那以后,大福船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国的造船技术一落千丈。
    能够亲眼看见威名远扬的大福船,李存明感慨万千,站立于船头道:“袁爱卿,让士兵们操练起来,朕要看我大明朝的水军乘风破浪!”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