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94章 姐妹发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秦咏梅邀请周梅一块儿出去转转,周梅却死活不肯。
    在秦咏梅看来,身为一名公安人员,到了一个陌生城市,就该抓紧时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起码也要把当地的地头儿给摸熟。
    这也是一种职业习惯。
    而周老师的职业习惯显然是闭门造车。
    秦咏梅在街上转了转,给小孙子买了些衣物、玩具之类东西。
    眼看到了下午三四点钟了,这才回到宾馆。
    宾馆的门锁着,秦咏梅还以为周梅出去了,就直接拿出钥匙开门。
    打开门却引起一声惊叫。
    原来,周梅老师正在换衣服。
    其实也没啥大惊小怪的,大家都是女人。
    更何况只是露个后背而已。
    不过这后背却暴露了周梅老师更多的秘密。
    周梅的后背有明显的抓挠的痕迹。
    其实,秦咏梅刚跟周梅接触时就隐约感觉她有一些心理缺陷。
    周梅左边小臂上有抓挠的痕迹。
    一般人不会注意到,因为这种痕迹很多人都会有。
    比如挠痒痒,被蚊虫叮咬之类的。
    但她那种抓挠的痕迹是新痕迹覆盖着旧痕迹。
    这就不同寻常了。
    再印证她后背抓挠的伤痕,秦咏梅就可以妥妥地给周梅这位心理学家做出心理侧写:她年轻时受过重大打击,并为此痛悔一生。这个重大打击要么跟沙洲县有关,要么跟她下乡的农村有关。
    而且在生活工作中,她是个极其严苛的人。
    她不仅苛责别人,更苛责自己。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自我惩戒、自我摧残的倾向。
    生活中很多优秀的成功人士都会出现她这种心理疾患。
    但绝大多数人不会达到她的最后一步。
    周梅是个聪明人,她显然也知道秦咏梅这个土法上马的心理侧写专家的能耐,连忙刻意敷衍。
    “哎呀,我皮肤不大好,经常瘙痒。”
    “呵呵。”秦咏梅笑了。
    “是啊,正常。苟活于世,哪个人不是伤痕累累。”
    秦咏梅这句看似简单,而又哲理深刻的话,让周梅眼眶湿润,差点绷不住了。
    但秦咏梅腰间的bp机突然响起来了。
    这是白客给老妈配的摩托罗拉大汉显。
    它却把老妈害惨了。
    走哪都能抠到她。
    周梅还在一旁艳羡不已:“您这大汉字机真不错啊,得四五千吧,两年工资都不够……”
    秦咏梅看着汉字机的屏幕却脸色大变:“草!”
    等秦咏梅回到县城时,验尸报告都出来了。
    她拿着验尸报告站在案发现场。
    窗户上、门缝里还不时有居民探头探脑。
    这是一个发廊。
    墙上贴着壁纸,地上铺着瓷砖。
    面积只有五六平米。
    由于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作案现场比上一次文锦被害的室外更加惨烈。
    简直就像一个屠宰场。
    地上几乎没有落脚之处,墙的四面也迸溅着血迹。
    尽管这么惨烈,但现场的痕迹却能看出凶手并不慌乱。
    甚至很享受这场杀戮。
    虽然不十分确定,但从验尸报告看,该起案子跟文锦被害的案子,应该是同一名凶手所为。
    被害人都穿红色衣服,都是腰臀部被刺。
    但这一次凶手更加从容不迫,他甚至在被害人体内留下了**。
    秦咏梅仔细打量着现场。
    现场这么狼藉,凶手也应该满身血迹才对。
    即便凶手无比自信,他也不可能就这么走进夜色里。
    他很可能在现场换掉了衣服鞋子。
    秦咏梅略一打量就找到了罪犯换衣服的位置。
    就在洗手槽那里。
    秦咏梅踮着脚尖走过去。
    眼下,白客的无纺布厂常年给警方提供一次性鞋套。
    但秦咏梅还没用习惯,总觉得自己脚上的鞋子会留下痕迹。
    来到水槽前略一打量,就能看出,水龙头被擦拭过了。
    罪犯一定在这里洗了手,又用东西小心擦拭了。
    尽管吴军他们已经反复检查过了。
    但秦咏梅还是不死心,小心仔细地勘验着水槽。
    就希望犯罪分子留下哪怕一丁点蛛丝马迹。
    根据洛卡尔交换定律。
    任何犯罪现场都会发生物质交换。
    不管你多么的小心谨慎,这一切都不可避免。
    秦咏梅在水槽上搜索着,想象着罪犯洗手换衣服时的情形。
    在脑海里,那一幕幕画面反复上演。
    想象了一会儿后,秦咏梅又蹲下来,查看地面。
    毫无疑问,地面也被精心擦拭过了。
    不过应该不是动手而是动脚。
    反正发廊里有的是毛巾,罪犯就把毛巾踩在脚下,避免留下足迹。
    其实在这些毛巾上,罪犯也留下了蛛丝马迹。
    比如,住在东城的人他脚底的物质和西城的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有精密的科研设备,这种物质的交换就可以被发现出来。
    可惜,眼下还不具备这种研究能力。
    一抬头,秦咏梅的脑袋差点被水槽下面的钩子挂到。
    原来,水槽是用铸铁架子托着的。
    架子上有几个凸起之处。
    人站在水槽旁,身上的衣服保不齐就会被挂到一点点。
    秦咏梅举起放大镜小心查看着那些凸起。
    果然,她发现了“蛛丝马迹”。
    一个凸起上有一丁点丝状物。
    秦咏梅一伸手,袁宪洲就赶紧把镊子和证物瓶递过来。
    秦咏梅小心翼翼把丝状物摘下来放进证物瓶。
    然后递给袁宪洲。
    刚站起来摘下手套,吴军突然走到房门外小声说:“房东回来了。”
    秦咏梅连忙再小心翼翼地走出去了。
    这个发廊是一套小杂院院门旁的一个偏厦子。
    房东把它租给了远郊区的一对姐妹。
    秦咏梅走进院子,身形微胖的房东大叔一脸的沮丧:“同志,我……”
    秦咏梅回头看看,院子外面仍然围着看眼儿的半大孩子、老少爷们儿。
    吴军和袁宪洲抬手驱赶着:“去!去!公安办案不要围观!”
    秦咏梅也朝房东大叔抬抬手,示意里面说话。
    来到里屋,一个年轻姑娘正坐在椅子上抹眼泪。
    秦咏梅看了看问道:“你是姐姐,还是妹妹?”
    “妹妹。”女孩儿抽抽搭搭地说。
    原来,妹妹三天前回老家一趟,没想到姐姐自己在这里就遇害了。
    秦咏梅招呼房东大叔也坐近一点。
    “你们俩好好回忆一下,最近这几天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人和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