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98章 寸草不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康德记开业那会儿,白客正忙着学业,所以都没过来参加庆典。
    眼下放暑假了,怎么也应该过来瞅两眼。
    白客来到康德记的时候,白宗和刘康正在查看账本。
    刘康一手翻着账本一手“噼里啪啦”打着算盘。
    这大妹子的珠算水平那是相当的高啊。
    药房用算盘,这是白客的主意。
    虽然眼下各单位已经普及计算器了。
    可白客觉得这种以中药为主的药房一定要古色古香。
    白宗、刘康这边在忙着。
    袁慧和康刘也在一边忙着接待顾客。
    另有一个花白胡子的老爷子在给病人号脉。
    这老头儿姓权,是个退休的老中医。
    当初,康德记开业时。
    白宗和刘康都有些犯愁。
    因为中药房总得有个坐堂的老中医。
    可这种民营的药房,哪有老中医肯来啊。
    没想到开业没几天,就有人主动找上门了。
    白胡子老头儿握着刘康的手有些激动:“你是康家大丫头吗?”
    “不,不,我妈是。”
    “一样,都一样啊。”
    原来,这老爷子是康德记的老臣。
    是刘康的曾祖带出来的徒弟。
    解放初期,康家被灭门之后。
    权老爷子被医疗合作社招安,成了主治医师。
    三年前退休时,老爷子每个月的工资已经有80多块钱了。
    听到康家的后人又出来了,老爷子就不请自到了。
    白客裹挟在顾客里转了一会儿,白宗和刘康才发现他,连忙抬头打招呼。
    白客凑过来。
    “这段时间怎么样?”
    白宗叹口气:“真有点手忙脚乱啊。”
    白宗虽然倒腾了七八年的中药材。
    但都属于批发的性质。
    什么赚钱倒腾什么。
    所以,虽然掌握了一点中药的知识。
    可开药铺才发现,差的太远了。
    作为中药铺,常用的药都有两三百种。
    更别提急难杂症会用到的一些稀有药材。
    刘康在一旁笑眯眯地安慰:“没事儿,咱们便学便干。”
    刘康长得不算漂亮。
    鼻梁不高,眼睛不大,皮肤也有点发黄。
    还是大骨架,像农村姑娘一样,看起来有些结实。
    也就个头儿还行,有一米六六的样子。
    人看起来也泼辣能干,应该是个不错的合伙人。
    刘康的弟弟康刘看起来也不是个多事儿的人。
    有一米七零的个头儿,略有些瘦弱。
    沉默寡言,还有几分腼腆羞涩。
    “对了,过几天我还想回老家一趟。一来给安果那边上货,二来也给咱们自己上点好东西。”
    西南地区有很多其它地方难以取代的好药材。
    比如天麻、川芎、川贝、川黄连。
    这跟宁枸杞、藏红花是一个道理。
    只有特定地域才能出产独特的药材。
    “要不我陪你一块儿去吧。”
    白客突然也想回一趟南方老家了。
    第一次回老家,白客就是跟老爸、大哥一块儿回的。
    这七八年了,白宗回去过好几趟了。
    白客却再也没回去过。
    除了想看一看老家的那些亲人们。
    白客还惦记着一件大事。
    这几天摆弄7501毛瓷的时候,白客突然想起:这玩意在京都其实存货不多,反而在它的生产地说不定有更多的存货。
    根据上一世的记忆,白客依稀记得,这7501毛瓷全国好像就两三千件。
    加上中途损毁的话,估计就剩几百件了。
    其中大半留在了生产地——陶瓷研究所。
    如果白客能搜刮一番,说不定就能拥有这7501毛瓷的半壁江山了。
    二三十年后,这7501毛瓷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明清以前的瓷器。
    每一件都价值百万。
    而且以白客外行的眼光看来,也觉得7501毛瓷根本就秒杀那些老古董。
    时代在进步,今天的技术怎么也比古代强大啊。
    就算白客不为了将来增值,单单个人喜好,他也很想占有这些艺术珍品。
    虽然稍微有点绕道儿,好在坐飞机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可来到景德市时白宗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白客跑了三天也没忙完。
    当然,这也出乎白客的预料。
    他以为到了景德市自己收个百把十件毛瓷就跟老哥继续往老家赶了。
    没想到陶研所的员工们家家户户都有几件7501。
    原来,陶研所在给中南海送去1000多件7501后,自己又存留了1000多件,本想给中央领导补货的时候用。
    结果后来却没人用了。
    到1980年的时候,陶研所自留了100多件成套的,剩下的就当做福利全部发给员工了。
    白客忍不住起了贪念,决定所过之处寸草不留,要把所有的7501都搜刮上来。
    白宗只好把白客留下来,自己先到不远的张树药材基地去考察一番。
    陶研所这些人显然也知道他们手里的这些7501很珍贵,所以大多保存的很好,平时根本不舍得用。
    但白客给出的80元的天价还是把他们震惊了。
    市面儿上的普通瓷碗、瓷杯也就两三块钱一个。
    而且白客依稀记得,到90年代初的时候,这7501在市面的价格也就五六十块钱一个。
    没等员工动手,陶研所先拱手把单位里留存的一百多件拿出来了。
    8000多块钱,这可够他们这个穷单位发好几年的福利啊。
    然后又把一个办公室腾出来,专门给白客用。
    白客坐在办公室里,一连收了三天,员工们几乎踩断门槛,送过来500多件7501。
    但白客还不罢休,因为陶研所的所长跟白客说了。
    “1980年的时候,我们单位有80多名员工,每人分了十件7501。”
    还差300多件呢,岂能善罢甘休。
    白宗从张树药材基地回来一看,老弟还在这孜孜不倦地收着呢。
    只好独自回老家去了。
    收了一个星期,不算陶研所自己的100多件,白客收上来730件了。
    按照所长的介绍,1980年分配7501时,全所82名员工每人10件,人人有份儿。
    那应该是820件才对,怎么差了90件呢。
    白客钻起牛角尖来。
    奶奶个熊!
    老子就是要寸草不留!
    所长还有些诧异:“这个小同志你咋这么执念咧?”
    “哎呀!里不知道啊!”白客假装港台腔。
    “偶滴爷爷当年帮过首长。首长为了表示感谢,就送了偶滴爷爷一个水杯。偶滴爷爷十分喜欢。结果有一天不小心让偶打碎了,偶滴爷爷好好难过啊……”
    “真够不小心的。”
    “偶滴爷爷的锅锅在海外系个大老板,给我们寄来好多好多钱。我就想用这笔钱把所能见到的7501全部收上来,算是对偶爷爷的孝敬吧!”
    “好!真是个好孩子。我帮你查查资料啊,看看谁手里还有。”
    白客在打算寸草不留的时候,就已经留了个心眼儿了。
    每个过来卖瓷器的员工都留下他们的姓名。
    所以,所长拿着名单一下就查出来了。
    这九个人有五个已经去世了。
    还有两个调到外地了,另外两个不缺钱,超级喜欢7501。
    所长把这些人的原住址都给了白客。
    白客背起背包开始挨家挨户拜访这些人。
    先拜访五个去世的人家。
    一户人家常年空着,没人住了。
    剩下四家白客都挨个找到了。
    这四家员工的子女都没在陶研所,所以没能知道白客收购7501的消息。
    听说白客要80元一件收购7501。
    他们立刻屁颠屁颠儿地把7501送上来了。
    这一下就收到了40件。
    两户调到外地的职工,白客也不甘心放弃。
    硬着头皮找了找。
    结果还真给他找到一个职工的亲戚家了。
    巧的是这户职工送给了这个亲戚5件7501。
    虽然少了点,白客还是点起400元把这五件都收走了。
    两个资深藏家肯定是硬骨头了。
    白客先来到年轻一点的这家。
    这是一对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女。
    一看就是家境殷实的人家。
    房间宽大明亮,有地板革有沙发,还有彩色电视机。
    男人正蹲在客厅的茶几前画着一幅画。
    看起来是个有艺术品味的人。
    “我听说了,你80块钱收7501。不过,我打算自己留着。”
    女人有些恼火:“800块钱够咱闺女买一台钢琴了。”
    男人不紧不慢:“闺女她爷爷会给出一半儿钱的。”
    白客叹口气,转身向门口走去:“200一件,不卖就走了。”
    “卖!卖!卖!卖!卖!”
    女人大吼着,转身踢了男人一脚:“你不卖,老子就……”
    男人叹口气起身了。
    就这样,白客2000块钱收了这一户的7501。
    30年后,一件7501价值上百万呢,不知能买多少钢琴啊。
    另一位资深藏家,家里寒酸多了。
    有五十五六岁,据说是个窑工。
    他头发花白,背都驼了。
    但却很硬气,白客直接把价格提到200元。
    他却冷笑着:“别说200,1000老子都不卖!”
    “那就给你10000!”
    老头儿愣了一下,又笑了:“10000一件,你说,我卖还是不卖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