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54章 采生折割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回家吃晚饭的时候,老妈还皱着眉头不时打量几眼白客。
    白客心里咯噔一下:坏了,是不是脸上留下什么记号了?
    “怎么了?妈。”白客头也不敢抬。
    “怎么跟吃了死孩子似得,嘴唇那么红。”
    “哦,这个菜有点烫。”
    “你不能慢点吃啊。”
    开学这天,白客早早到校,也是挑了靠墙的一个位置。
    不过,高中的桌子都是独立的大桌子,桌面儿是倾斜的、掀盖儿式的。
    所以,也不存在老对儿的概念,充其量就是邻桌。
    白客刚坐下没一会儿,一个轻柔的声音在头顶响起:“这里有人吗?”
    一抬头竟然是于秀波,白客连忙笑着说:“有人……”
    于秀波尴尬地刚一转身,白客又说:“就是你。”
    于秀波笑着坐下了。
    不过跟初中一样,这只是临时座位。
    班长选拔出来以后,还得按照同学的身高视力等重新安排座位。
    白客进来时,教室里只有十来个人。
    等于秀波坐下时,人就陆陆续续增多起来。
    不时看到熟悉的面孔。
    张文斌进来了,鞠文锦也进来了。
    甚至还有一些老面孔。
    比如,白客在爱民小学的同学李青。
    现在大家私底下叫她臭油子。
    因为李青是沥青的谐音,当地俗称臭油子。
    还有白客小学当红小兵时熟识的,光明小学的红小兵车坦。
    车坦本来高白客一年级。
    眼下看来,为了夯实高中课程,他故意留了一级。
    可白客望眼欲穿,就是没看到孙媛走进来。
    一直到班主任老师关上门,走上讲台了。
    白客这才彻底绝望了。
    看来高中没法跟孙媛在一个班级了。
    不过,白客很快就在心底安慰自己:不在一个班级就不分心,而且距离产生美感。
    刚进来时,白客还以为自己会被班主任老师委任为班长。
    可看到邵林走进来,就知道没戏了。
    这个弄虚作假分子是学校大脑袋的儿子,有他在简直寸草不生。
    不过到了高考的时候,他就该原形毕露了。
    果然,班主任老师走上讲台委任邵林担任班长。
    班主任老师是个秃顶的,深眼窝的小老头儿,姓苑,大家私底下都叫他苑某人。
    接着,邵林开始提名其他的班干部。
    像白客这么大名鼎鼎的同学,他没法忽略过去。
    第一个就给白客安排了学习委员的职务。
    然后,剩下的班干部基本都是女的。
    于秀波担任文艺委员,张文斌担任体育委员……
    接下来又开始分配座位。
    白客眼下一米七多,身高在班级男生里面属于中等偏上的。
    全班二十八九名同学中,有一个一米九的同学,两个一米八的同学,还有三四个一米七五以上的同学。
    白客就排在接下来的梯队中。
    所以,他眼下坐在第六排也还算合适。
    不过,于秀波一米六六的个子在女生中就算比较高的了。
    全班三十多个女生中。
    最高的是张文斌,有一米七三。
    剩下有七八个一米六五到一米七之间的女生。
    果然,邵林很快就把于秀波分到后排去了。
    而且离白客很远,远在另一边靠墙的位置。
    不过,令白客庆幸的是,一直到座位调换完毕,他的位置都始终未动。
    只是白客随便往四周看了看才发现,他前后、身旁,统统都是男同学。
    甚至隔了一张座位也没有女同学。
    这损粗,一定是听到什么风言风语了。
    分配完座位,班干部们都起身出去,把教科书搬进来。
    全班六十名同学,教科书也好几百本,堆在讲台前就像一座小山一样。
    各个小组长七手八脚拆开包装后,开始给同学们发书。
    终于捱到下课时,白客赶紧跑出去,想看看孙媛在几班。
    刚冲出教室,就看到孙媛在窗外东张西望。
    看见白客出来,孙媛跺着脚嗔怪:“讨厌!你怎么跑到二班儿来了?”
    白客嘿嘿笑着:“那你在哪个班啊?”
    “当然是一班了,要不你找找关系转到我们班吧。”
    “算了,距离产生美感嘛。”
    正说着,蒋文也过来了,兴奋地打招呼:“班长!”
    “嘘!”白客示意他小声点。
    邵林昂着头走了过去。
    邵林只有一米六五的个头儿。
    而且他成年后也长不了太高,他本来就比白客他们大一岁。
    于秀波、张文斌、鞠文锦也出来了,跟孙媛、蒋文寒暄一番。
    白客则抓紧时间到操场上活动活动。
    眼下,白客已经十六周岁了。
    这一世营养充足,不会像上一世一样后发制人了。
    所以,这一世能长多高,关键就在高一这一年了。
    开学第一天课程很少。
    下午也是一两点钟就放学了。
    离开学校后,白客打算到商行瞅瞅。
    路过解放广场时,却看见街角围着一群人。
    连忙凑过去,原来是两个残疾儿童在乞讨。
    这两个儿童有七八岁,一个少了半条腿,一个少了一手一脚。
    在八十年代以前,小县城里很少有乞讨的人。
    一方面小县城生活并不富裕,丐帮不会到这里来。
    另一方面严格的户籍政策也不允许人们四处流动。
    因为没有粮本儿,没有粮票,你吃饭都没地儿吃去,哪还敢四处流动。
    但说句难听的,如果把人终身限制在户籍所在地,这个世界不就成了一个大监狱了吗?
    而且不利于搞活经济。
    所以,80年代以后,人口渐渐开始流动了。
    像淮东亮他们这些南方人也可以走南闯北做生意了。
    人口的频繁流动,也加大了治安管理的难度。
    1984年身份证制度的推广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
    可国家这么大,想让大多数适龄人口拥有身份证,怎么也得三五年的时间。
    所以,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是很无力的。
    白客看了一会儿,突然就感觉有点不对。
    这两个残疾儿童,少了半条腿的那个还好。
    少了一手一脚那个有些离谱。
    他是左手和右脚。
    什么疾病、什么事故能造成这种对角线的损伤?
    白客实在想不出。
    最大可能就是人为造成的。
    想着想着,一个词汇突然从白客脑子里蹦出来:采生折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