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二百六十一章 名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定了主从身份,林安博少了一些纠结,多了一些恭敬。
    其实以他的眼光看来,这位对自己有着救命之恩的将领,与往日里市井军中听来的传闻很不相类。
    怎么说呢,传闻很有些失真了。
    如果对方仍是传闻中的鲁莽模样,他自然是有多远走多远。
    即算是表现出再多的善意,关系到自身以后的前程,那还是得慎重再慎重。
    还是那句话,他自己的生死倒不是很重要,他关心的是女儿,可不能跟着也一步踏进火炕,不如就此离开,有能力了再回帮对方一把。
    但眼前这种情况,就有些意思了。
    林安博是真的感觉到了几分“王霸之气”,对方身上的某种特质,很是引人心折,似乎真的有着几分成事的可能。
    那就不妨多说几句,停留一段时间,看看再说。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不但不象别人认为的那般清高,比起生意人来,他们更懂得待价而沽,选择从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林安博字弘文,靖康二年,自信满满的参加科举,自问学识已足,不但本科举人能中,更能一鼓作气中得进士,金榜题名。
    却没料到,刚刚考完试,还没等到开锣放榜,金兵就已南下叩关,挺进开封。
    皇帝和百官都做了阶下之囚,他们这些手足缚鸡之力的书生秀才,那更是全无还手之力,死的死,逃的逃,更多的是屈膝以事金人贵族。
    有些人扔了面皮,屈膝做了外邦之奴,丢了祖宗,也失了气节。
    有些人从此颠沛逃亡,整日里东躲西藏,用自己的微薄力量进行抗争,总希望着有朝一日,宋室挥军北上,收复故土,报仇血恨。
    而林安博就是后一种人。
    逃亡路上,他的妻子因为缺衣少食,忧心之下感染了风寒,一命呜呼……
    他匆匆的找了一面草席掩埋之后,又一路往南,平日里替人写信授课,多少挣一点银子,好歹能把女儿慢慢养大。
    对这种流浪士人来说,可想而知,打败金国,收复河山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
    无论是从生活出发,还是从志向出发,投靠岳飞,出谋出力,都是理所当然了。
    但当他来到岳家军控制地盘之后,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尤其是这些时日,北进攻略的几路大军停步不前,朝堂又传出了即将和谈的消息,林安博细加分析之后,就发现,情况已然大大不妙……
    因此,先前在茶馆之中,说起这些事情来,他才会那么怒气勃发,口不择言。
    一方面是怒其不争,一方面是心伤自己梦想的破灭,如此而已。
    很显然,投靠岳飞也不是那么靠谱,自己到底何去何从?
    张南的意思他一眼就看明白了。
    虽然是有着救命之恩,但让他彻底追随于一个看不出太多前途的普通将领,以身家性命相托,的确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但眼前也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事情总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见到林安博慎重拜下,张南开心问道:“如今局势紧张,危机迫在眉睫,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不敢。”
    既然决定出谋划策,林安博也不再矜持,眉锋一凛,正容道:“将军想要成事,必须做到三点。”
    “请讲。”
    “第一,就是扬名。”林安博解释道:“这一点,其实将军已经着手施为,但还不够,不但要传扬勇将之名,更要传忠义之名。
    岳元帅麾下军队为何越打越强,人员越打越多,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的名声。一听岳飞之名,上至朝堂,下及黎庶,谁不知道他精忠为国,义烈无双。与之相比,其勇武善战之名,反而不算重要了。”
    “的确如此。”张南细细想了一下,发现岳飞的名望的确是很高。
    岳家军中,那些精锐基本上来自于大江南北,每过一地,都有豪杰之士竞相投靠。
    中原大地并不是没有英雄,而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时候,并不单是需要报国之心,还得有报国的门路。
    而岳飞的名气至少保证,加入其中,定然有希望得偿所愿。
    无论是求名,求功,还是报仇血恨光宗耀祖,只要加入岳家军,全都有希望。
    这就是名望的作用了。
    名声这东西,看不到摸不着,说起来虚得很,实际上十分重要。
    岳家军之中,真正的精锐,号称十万,张南在前身的记忆中得知,其实这些精锐,总共加起来也不到三万。
    而其中精锐之中的精锐背嵬军,数量更少,只有步兵一万五,骑兵三千这么多。
    这一次北征,连番恶战之后,损耗也很巨大,其精锐兵力数量更少了。
    这么一点兵力,就弄出席巻天下的大势来,凭什么?
    无非就是岳飞这个名字而已。
    有他的旗帜在,众多反金人士就有了主心骨,金兵畏之如虎,朝堂也心怀戒惧。
    对于这一点,张南倒是看得通透。
    对宋室朝廷的想法,也挺理解的。
    如今岳飞名望太高,一呼百应之下,早就势大难制。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把他供起来,不再领兵打仗,最多做个文官参赞一下军机。
    如果还让他打下去,随着收复河山的希望越来越大,真的拿下了开封,打败了金国,直打到漠北,取得灭国之功,还怎么去封赏他?
    除了把皇帝让给他做,还能怎么办?
    到得那时,世人只知岳元帅而不知皇帝,只听岳元帅指挥,一声令下,做什么都成。
    这还了得。
    到底是赵家天下,还是岳家天下了。
    不得不说,身为掌权者,想得就是有点多。
    你有没有反叛的心思不重要,有这个实力也不行。
    所以,有些时候,实力强了会招灾,名气大了也会惹祸。
    岳飞必须死。
    这就是南宋上到皇帝下到群臣的想法。
    而且,还不能让他取得灭国之功,否则就来不及了。
    按张南的想法,如果想要破局,岳飞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在铡刀临头之前,先行一步发动,直接反了。
    这显然也是做不到的。
    成也名声,败也名声。
    别忘了岳元帅的名声是怎么回事。
    是“精忠报国”。
    他只要一举起反旗,人设就崩坏了啊。
    前面口号喊得山响,要打金兵,要报效国家,忠于皇帝,这样召唤起来一大票人,转眼就说要造反?
    这不是伪君子,真小人吗?
    那还有谁会跟他?
    当然还是有的,只不过少了一些,以后的路难走一点,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岳飞的性格问题,他总是抱着侥幸心思,对朝廷还抱有期望,那是决不会反的。
    就是太阿倒持,生死授于人手,没救了。
    所以,动手的先机,他也是抢不到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朝廷剥了他的军权,并且,即算是心中不甘不愿,也不得不乖乖的跑回朝廷受死。
    “莫须有”的罪名是怎么回事?
    无非就是随便寻一个错处来深挖。
    但凡做官领兵,还有不违规的吗?
    就算做清官做成包拯和海瑞那样,想要找毛病,那也是一找一大推。
    自己立身清正,家人呢,仆人呢?总能寻到错处的。
    总之,照林安博的话来说,岳飞如今是名望太盛,进退两难。
    而张南这里,却是名声点错了方向,传出的勇名,并不让人太过信服,也根本无法给别人太多信心,相信他能带领众人打退金兵,保住地盘。
    这样,危机是没有,但是,好处也没有。
    “因此,将军必须扬名,才能集众。不但要传扬勇武之名,更得传扬忠义之名。方能取得名份。”
    林安博话语铿锵,目光闪闪。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