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魔王娇养指南 第68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萧宓目光落到她小腹上,眼神变得更加柔和:“今天身体怎样?”
    “好极,能吃能睡。”
    和两年前嫁来盛邑时相比,她已经判若两人。萧宓也对暄平王后的温婉体贴甚是满意。
    她孤身远嫁至此,终也学会了审时度势。
    她看卫王喝莲子羹,也坐到桌边,自己取了块枣泥糕吃。
    第1144章 牵扯到两个人
    萧宓问她:“这两天做什么了?”
    “无事可做,就昨晨贺夫人进宫陪我聊了会儿话。”暄平王后咬了咬红唇,“王上,今晚要不要早些将息?”
    她眼里秋波流转,楚楚动人,有邀约之意。
    别个男人见了说不定骨酥筋软,可萧宓正好搓了搓脸:
    “这些折子还没批完。”他叹口气,“澜江赈灾,正是要钱的时候。”
    暄平王后有些失望。夜深露重,王上也好久没去找她了。
    可她知道,他是个好国君,政务实在繁忙。
    萧宓把瓷碗放去一边,拿过下一个折子看,结果眉头皱起,脸色一下就阴沉了。
    暄平王后一直注意他的神情,见他隐有怒容,不由得问:“怎么啦?”
    卫王不语,将折子从头到尾看完,往桌上一丢:
    “今年三月到七月暴雨来临之前,澜江发生商船被劫案二十六起,据说都是遭遇水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十起,越发猖狂。”
    运河开通以后,澜江就是全卫国最繁忙的水域,每天船只如梭,往来商贸发达。水上商路繁荣了,难免就有人瞄上这些肥羊,想打打秋风。
    偏偏澜江的支流很多,水体复杂,水匪由此滋生。
    “民间押运兴起,都是地头蛇组建。凤崃山知州上奏,这其中青鱼寮快速吞并其他力量,渐成水上一霸,迫往来商船雇青鱼寮押运货物,否则就处处刁难,不得通行。”
    暄平王后久居深宫,对外头的风吹草动很感兴趣:“那,雇佣了青鱼寮的商船可曾被打劫?”
    “成功的只有一起。”
    暄平王后奇道:“那不好么,至少它保商船平安,王上为何不悦?”
    “月余之前,凤峡山清剿了两个水匪窝点。头目交代,他们就是青鱼寮人。”
    暄平王后轻轻“啊”了一声:“贼喊捉贼?”
    这比喻并不十分贴切,但萧宓知道她的话意:“不错,青鱼寮其实分作明暗两部。明部帮着商船押运,暗部就是水匪了。他们在水上寻找猎物,没插青鱼寮旗帜的商船就会倒霉。”
    暄平王后懂了:“这么一来,商船想要平安过渡都得找青鱼寮?”
    “是啊,他们赚两份钱。”押运一份,劫掠一份。
    “不过是水匪,凤崃山当地灭不了么?”否则王上也不会皱眉了。
    萧宓冷冷道:“你若知道青鱼寮的背景,也不会这么问了。”
    他一板起脸,君王威严自显,暄平遂不敢再问。
    萧宓也不再解释。
    这些水匪原本都是凤崃山人,下水为匪,上地为民。官兵来了,水匪就得当地居民通风报讯,甚至藏匿掩护,难抓得很。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知州不会特地上书诉苦。所有水匪当中,最难对付的就是青鱼寮了。这中间牵涉到两个人。
    其一就是大名鼎鼎的茅定胜。他原是叛匪头子,归顺萧宓后就遣散旧部,但其中不少人在凤崃山组建了青鱼寮。不消说,青鱼寮和茅定胜之间联系密切,想来后者没少从青鱼寮那里拿钱。
    萧宓很不想处理茅定胜。
    这个名字和他背后曾经代表的力量,是卫国隐晦而不光彩的一笔,轻易就能僚动卫人脆弱的神经。虽然凤崃山大起义罪在前卫王,可他毕竟是萧宓同父异母的兄弟。
    茅定胜是主动归降的,又助萧宓登上王位,自己只得了一场富贵。萧宓若是降旨责他,无论出于什么事由,难免让人往别处联想,说当今卫王没有容人的度量,忍了这么几年终于还是对茅定胜下手。
    那么,南方的卫人会怎么想,凤崃山人会怎么样?
    他衷心不愿南北再生分歧。
    萧宓吃掉了椒盐金饼,赞了一声:“玫瑰馅儿果然很香。”
    暄平王后欢喜道:“那么我明天再做些,这回换别的馅儿。”她在攸国宫中从来不做这些,椒盐金饼是盛邑本地人喜欢的食物,她听说王上的姨母也常做这种饼子给他,才起心去学。
    萧宓点头:“好,明天换个馅儿来。天色不早了,你早些睡吧。”
    暄平王后也知道见好就收,当下命人收拾桌上食具,款款离开。
    书房里重新又安静下来。
    萧宓再命宫人奉上一盏热茶,他捧在手里没喝,却发起呆来。
    茅定胜还不算麻烦,训诫几次也就好了。方才当着暄平王后的面,他没说出的是,青鱼寮背后还牵扯到一个人:
    燕时初。
    燕时初三年前组建“天工局”,不仅在盛邑承接燕子塔、龙口堰这些大工程,南边的大运河开凿因为赶工赶期,最后一段又难以打通,因此“天工局”也参与其中。
    凤崃山知州参奏,自去年起,天工局与青鱼寮过从甚密。被抓获的水匪当中,有十余人就是前年为天工局开凿最后一段运河的劳力。
    可见,二者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
    并且水匪头目也招供,从盛邑开往凤巢湖的燕氏大型商船,“每月六艘以上”。
    虽然凤崃山知州没有清乐伯直接掌控青鱼寮的证据,但这些事实落在有心人眼里也足够引起警惕。萧宓更清楚,燕时初和茅定胜的交情,早在起义时就已经结下了。
    联想最近参燕时初的折子一本接一本,多数都从工部那里汹涌而来,他就有些头疼。
    ¥¥¥¥¥
    次日早晨,燕三郎接到护国公府来讯:
    韩昭约他吃蟹。
    秋风起,蟹脚痒,此时正是吃蟹的好季节。为了应景,韩昭不在护国公府里请客,而是选择秋阳山下的浮屿小筑。
    卫国的天耀宫在众国王宫中比较特殊,是依山而建,宫中就收高山流水之景。其实那么大一座山可不止建起王宫。秋阳山就隶属其山脉,是天耀宫东南十五里外一座独峰,以其风姿秀致,清湖环绕而闻名。
    浮屿小筑由湖中四座岛屿串连而成,四岛分别以四季命名,种四季应时之花草。这会儿是秋天,所以秋岛上金菊斗芳、丹桂飘香,乃是骚人墨客的大好去处。
    第1145章 拿得起放得下
    燕三郎骑马来到湖边,自有侍者为他牵马引舟,再泛舟渡去秋岛之上。
    猫儿一路小跑溜在他前方,左嗅右盼:“今年岛上的菊花好像多了不少新品种嘛。这个好看!嗯,那个也好看!我们回邀景园也种上吧?”
    盛邑近郊的荷香镇不仅盛产荷花,最近这些年也培植不少名花,秋菊的种类一年年见多。
    燕三郎走不多久,就见前方的小榭里,韩昭冲他招手:“燕小子,这里!”
    少年走进去,见这榭亭有一半建在水上,两人低头就能望见湖水清漾、锦鳞游泳。水面莲叶凋蔽,但枯败中已经孕出了饱满的莲篷。来往众人目光都为岸上争奇斗艳的秋菊所夺,空气中又有桂树暗香浮动,谁还有空去叹惋那不起眼的破败?
    护国公占下的,自然是环湖第一等的好位置。往这小榭里一坐,小半个秋岛的风光尽入眼底。
    燕三郎刚刚坐下,韩昭就问他:“酒带来了没有?”
    燕三郎一笑,从储物戒里取出两瓮美酒,都是十斤装的陶瓮。“这是我收取邀景园那一年酿下的,五年陈酿。”
    韩昭笑骂:“五年也敢称陈酿?”
    燕三郎胳膊往回一缩:“那我收回去,过上十年八年再算陈酿吧?”
    “拿来!”韩昭招招手,酒瓮就到了他掌中。
    他拍碎泥封,凑近了深吸一口气:“不错,很香!”
    谁不知道邀景园的酒泉专酿好酒?是以韩昭只说请燕三郎“吃蟹”而非“喝酒”,酒水还是要燕三郎自带的。
    立在一边的侍者上前接过大瓮,倒酒入陶盆,上红泥小炉加热,再放几缕姜丝。
    不一会儿,酒香就溢出来了。
    每座榭亭里都有一只大瓷瓶,插着当日新剪下的秋菊,还有其他零星小花。白猫趴在少年腿上,眯着眼享受他的抚摩,呼噜呼噜的声音连桌对面的韩昭都听见了。
    “你这猫怕不是早就宠坏了。”
    “可不是?”燕三郎口里说着,手上动作却没停,“顽劣得很。”
    猫儿给他一个白眼。哼,看他伺候得好,它决定不跟他一般计较。
    “小鸢儿几年前就私下与我说过。”韩昭笑了起来,“燕时初得了意中人之后,一定对人家千依百顺。我不信,她就说,‘你看他这样养猫’!嘿,嘿嘿!”
    他家娘子真英明,果不其然。
    “贺夫人怎么没来?”
    “她今儿跟些大家闺秀有约,出去泛舟玩耍了。”
    燕三郎从瓷瓶里取出几支鲜花,放在猫儿眼前:“这几朵怎么样?”
    白猫靠近,红嫩的小鼻子碰了碰花瓣,朝他喵了一声,似在说话。
    于是燕三郎又从亭边截了一条软藤,就在桌上编织起来。
    韩昭摇了摇头,这小子真是中毒不浅。
    等着蟹和酒的功夫,两人随口聊起燕三郎睡去的半年。
    “这半年里,朝堂发生了很多事。”韩昭慢慢道,“我交出了镇北军大印。”
    他虽然轻声细语,内容却十足震撼。
    燕三郎手上动作明显停顿了几息,才得以继续:“大卫有你,真是福气。”
    韩昭帮着萧宓打下江山、坐上王位,功劳顶天。按理说,他这样的人最有资格居功自傲、拥兵自重。
    可是韩昭居然交出了手中的兵权。
    这也意味着,从此萧宓的统治会更稳固、君臣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