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魔王娇养指南 第60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两人都闭上了嘴。
    霍东进转向燕三郎道:“少爷放心,我们不会对付风立晚。”
    少年点了点头,始终旁听的千岁却哼了一声:“我们?这是跟你划界分得清清楚楚呢。”
    燕三郎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昨晚打探到什么消息?”
    这些家伙不能光让人操心,也得给他这主人省心,否则要他们何用?
    金羽咧了咧嘴:“小义在安涞城北的一家点心店有熟人,店主是梁人,做出来的红豆糕也是梁国风味,玉太妃很喜欢吃,时常打发宫女去买。”
    第1021章 摄政王
    霍东进接过话头:“当年玉太妃的陪嫁宫女当中,有两个跟她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一个七年前就死了,另一个名为忍冬,相貌平平,活到了现在。出宫替主子买东西的,就是忍冬。”
    “好。”燕三郎眉心舒展,从袖里取出一挂檀木手串,“把这个交给忍冬,请她递转玉太妃。”
    这檀木手串很重,色作紫黑,细看有金星牛毛纹,表面的包浆却反光如琉璃,一看就曾被人长年盘玩在手。
    这也是得胜王托他转交的信物。
    “这是王爷心爱之物,玉太妃的确认得。”霍东进小心翼翼接过,正色道,“稳妥起见,我会亲手交给忍冬,她也认得我。”
    此时,风立晚已经收拾妥当,来寻燕三郎一起进宫了。
    她和霍东进等人打了照面,双方都是面无表情。
    谈不上友好,但至少没有打生打死的意向。
    少年临行前向自己住处一指,交代金羽:“暗中盯好。”
    他去见宣国天子,不好带着白猫。
    ¥¥¥¥¥
    车马辘辘,宫门前停住。
    哪一国的王宫也不许臣子日常骑行,因此两人下车,穿过宫门,在内侍引领下往朝云殿走去。
    朝云殿就是天子接见外臣之地。
    燕三郎目不斜视,实则将这一路情境都看在眼里。宣王宫没有卫国的天耀宫气派,这在情理之中。前者承自奚国,而奚国本身的历史也不长,就是二百余年;而天耀宫先后作为数朝王宫,在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面反复扩建、雕琢,又不曾受过战火影响,其规模、布局、华严,都非宣国可比。
    底蕴这东西,一时半会儿是养不来的。
    不过宣王宫也有自己特色,红瓦白墙为主,瓦面亚光,并无琉璃瓦那样艳丽,而是多了两分含蓄,建筑高大、线条简洁,门、窗都是方方正正,一眼望去整整齐齐。
    这与天耀宫的雕梁画栋、纹理繁复截然不同。
    就连这里的道路也是横平竖直。
    风立晚给他解说:“王城承过战火,童渊王入主之后大修翻新,听说推倒许多房屋,重新规划道路,才是今日这幅模样。”
    她指了指屋顶:“红顶是童渊人的传统。”
    以燕三郎的审美,他反倒喜欢这样的爽快明丽。
    这里甚至有个大花园专门安置冰雕,陈列有大大小小百来座冰雕,有些能拼接到一起,比如角亭、回廊、小桥,有些却由巧手匠人雕成动物,小到兔子、大到巨象,维妙维肖,散落花园各处。
    人走在坚冰雕成的廊桥上,或者坐在冰亭里,就可以欣赏四周的冰雕动物了。
    阳光打在冰雕上,折射出美轮美奂。
    “这园子布置得可真巧妙。”风立晚也是女人,天生有爱美之心,“我在别处从未见过。”
    内侍笑道:“这主意是玉太妃提出,做出来后人人都很喜欢。”
    玉太妃啊?
    宣王宫的面积比天耀宫小,外使觐见国君就不用走那么多路。拐弯三次,两人见到一个大广场,至少能容下三千人,空旷、平整。
    朝云殿就在广场尽头,单独一座巨大宫殿。
    修给外使看的,果然得气派点儿。
    内侍领外宾到这里就止步不前,另有专人带燕三郎进入侧殿。
    “王上先见风将军,请。”
    风立晚先去见宣王了,燕三郎则被请去偏殿吃茶。
    这茶没吃多久,也就是两刻钟时间,风立晚就回来了,陪她同返的内侍上前道:“伯爷,请随我来。”
    轮到燕三郎了。
    少年问她:“一切顺利?”
    风立晚笑了:“谈妥,只差去马场选马和交接了。”后面这项工作,才是她出使宣国的重点。
    燕三郎这就随内侍去往正殿。
    朝云殿主殿作为会见使节所在,面积不大,但建得华美庄严。
    燕三郎远远就看到,殿中主位上坐着一名少年,年纪与自己仿佛,清秀文弱,可惜面带病容。
    这就是宣国的少年天子。
    其右手边坐一男子,仪表堂堂,雄姿英发,面貌与燕三郎先前见过的颜焘有几分相似,不过眉目深邃,与其弟的多情大不相同。
    好样貌,好气概。
    不消多说,这便是摄政王颜烈了。
    燕三郎行至近前,站定行礼。
    外使见国君,一般不行跪礼。他也收回目光,以免不敬。
    颜烈当然就大喇喇打量他了。弟弟说得无错,这少年眉心隐着一团青气,脸色和嘴唇都是白的,这是有病在身。但他挺拔如竹,面容坚毅俊美,能活下去就必然是堂堂丈夫。
    坐在他这位置上,当有识人之能。颜烈只看燕三郎眼神隐忍深沉,就知道他的心性恐怕与年龄不符。
    这面容眼神,看起来又有些眼熟。
    他捺下心中思绪,听宣王开口:“清乐伯免礼。”
    燕三郎直视前方,两个少年互相打量。童渊族是马背上打江山的勇猛一族,宣王却这般文弱,有些出乎燕三郎意料。
    边上的摄政王开了口:“清乐伯因何自卫国远道而来?”
    “前往大梁、路过宣国,慕安涞盛名而至,只想游历一番。”燕三郎清声道,“非关国务,不料有幸蒙王上召见。”
    他一把推得干净,说自己只是路过。
    宣王看颜烈一眼,见他没有表示,遂道:“卫天子近况如何?”
    “好极,过去几年风调雨顺;我王三月大婚,有火凤来仪。”
    宣王关心道:“说起卫王大婚,似乎中间还有些插曲,有大将造反?”
    无论哪个帝王,都最在意“造反”二字。
    “是西疆怀王之子司文睿暗中谋逆,先后意图杀害王后、干扰婚典,以破坏卫攸同盟。幸得大卫与我王福泽深厚,阴谋皆告破灭。”
    千岁在木铃铛里听得啧啧连声:“不错啊,当了大半年的伯爷,打起官腔越发纯熟了嘛。”
    “我听说卫天子都涉险了。”宣王身体微微前倾,“你们如何处置逆贼?”
    “司文睿被斩首示众,不留全尸。”
    宣王忽然弯腰,泄出一连串咳嗽,苍白的面颊倒给咳出了红晕。立在身后的内侍,赶紧上前轻拍其背。
    第1022章 国与国的纠缠
    千岁咦了一声:“这小国君的病比你还重,又不是心疾。”
    好一会儿,宣王才缓过劲儿来,燕三郎即道:“王上保重。”
    “不妨事。”宣王捂着嘴,声音干涩而虚弱,“老毛病而已,这几天又染风寒罢了。”
    燕三郎仔细打量着他,又听这同龄人问:“对了,罪民一家如何处置?”
    “削去王号,怀王降为汤山侯。司家内迁至汤山。”
    宣王有点失望:“竟未株连九族?”
    “我王大婚,不想多伤人命。”
    两边又问答几句,颜烈还插嘴问了几句韩昭的近况,并且道:“我亦曾在天望台与韩将军切磋过,惺惺相惜。”说到这里,似是忽然想起,“是了,我听说你救过卫王性命,还不止两次?那是何时?”
    “不过是恰逢其时。”燕三郎自谦一句,心里有少许惊讶。宣国距离盛邑数百里,中间还隔着广阔山脉,按理说消息往来不便,摄政王却掌握不少情报。他这清乐伯只是个虚名,无官无职,本不该被重点关注。
    惊讶之后就是警惕。这恰好说明了,颜烈着重查过他,也即是说,颜焘的确和兄长事先通过气了。
    否则,他一个小小的“清乐伯”,连官儿都算不上,哪里能劳动天子接见?
    “护国公还是镇北侯时,我就随他平定凤崃山叛乱,又与当今天子一同北上,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国都盛邑,最后杀昏君于赤弩山。”
    颜烈动容,宣王听得眼中异彩连连。
    “当真是少年出英豪。”颜烈鼓掌笑道,“清乐伯前途不可限量,假以时日,还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什么事儿?”
    这话说得怪异,再说他才三十出头,正当壮年,谈什么“老”字?燕三郎和宣王一起看了过去。不过颜烈面无异色,仿佛只是无心之语。
    “适才来过的风将军,仿佛和你也有交情?”摄政王又问,“她对你赞不绝口。”
    “这厮的问题怎么无穷无尽?”千岁不耐烦了。
    “我原是梁人,与风将军的丈夫相交莫逆。”燕三郎毫不客气抢黄大功劳为己有,“也是他夫妇的媒人。”
    摄政王恍然一笑:“竟有这一重关系?清乐伯年纪轻轻,却是交游广阔啊。”
    他还待再问,宣王忽然又咳了起来,称不上惊天动地,但就是停不下来。颜烈提声道:“御医呢?速来!”
    偏殿的小门里当即有医官提着药箱子奔了进来,给宣王诊治。内侍也快步去备毛巾和温水。殿里人人都忙起来,只有燕三郎被晾在当场,默不吱声。
    他看出众人是忙而不乱,显然宣王这病不是一天两天了,周围人心里都有数儿。
    燕三郎方才仔细看过他的脸色,心里也有点谱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