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魔王娇养指南 第18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她老人家等得呵欠连天。
    燕三郎静静道:“这里不算战场。”
    “如果官方把这帮人定义作悍匪而非良民,那就是了。”千岁冷笑,“这姓周的担心有道理,若是剿匪,什么手段不能使?”
    周大户熟睡,自是她使出的手段。
    燕三郎布下结界,千岁这才开始对他施用摄魂术套话。
    周大户迷糊中只道自己做梦,一五一十都答了。
    首先,采买说得无错,周家的确还有针胎花的陈货库存,约莫是一百二十斤左右,但不在这里,而在村东头的仓库里,就在自有林地边上。
    千岁自打见到了花神庙的愿力光芒以后,就存了一点心思,这时接下去问官民争斗的来龙去脉。
    燕三郎意外地看她一眼。这位女魔头一向是无利不起早,又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什么突然关心起村民眼下的境况?
    千岁看出了他的疑问,但不理他。
    其实这变故说来也简单:百年一遇的暴雨引发洪涝,一举摧毁道路桥梁,连红磨村对外通联的主路都被冲至垮塌,花了好大力气才修好。各县、村、镇均有不同程度损失,最严重的村镇死了十余人。
    在那之后,人们路过河流水泊,甚至是农妇到溪边洗衣,都能看见上游漂下来的人畜尸体。
    花溪县令的儿媳温晴芳,也不幸被列入失踪人口。她已经有三个多月的身孕,事发当天携四岁的大女儿归宁,走到青洼桥骤遇山洪爆发,连车带人都被卷走。
    同行的车夫被冲出几百丈后,被树枝挂住,侥幸得了活路;婢女和护卫的尸首在几天后也被找到,只有温晴芳母女迟迟没有下文,家人心里还有一点盼头。
    可是这一找就是两月有余,大家心里的希望一点一点冷却。
    入秋之后,暴雨止歇,各溪河湖泊的水位才渐渐回落,这也包括了红磨村的花神池。十日前,水位已经下降的池里又出现一大一小两具浮尸。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花神池在红磨谷低处,暴走的山洪除了往这里冲入枯枝败叶之外,还有动物尸首,红磨村人打捞了许多天,才将池面清理干净。
    浮尸在水里泡太久了,按理说早该腐败不堪,然而花神池里的尸体却是栩栩如生,安详得仿佛睡着,甚至没有一点腐烂肿胀。
    外人啧啧称奇,红磨村人却习以为常。掉入花神池的蔬果树叶常存如新,动物和人体也不该例外才对。村人认为,这是花神的力量。
    尸首面目易于辨认,再加上那段时间常有商队来红磨村购买药材,将这奇闻向外散播,终于传到了县令耳中。
    温晴芳的丈夫和父母立刻赶来认尸,而后痛哭流涕,将尸首领了回去。据说尸体上无数划痕,家属找来仵作验尸,也说肺里有水,身上的伤痕多半是水流冲击时被树枝石子划出,除此之外并没有人为伤痕,的确是溺水而亡。
    原本事情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然而温晴芳的丈夫心疼妻女横死野外,希望请高人在她出水的地方施法,以超度之。
    这事儿搁在花溪县其他地方都能办成,然而红磨村的村正一口拒绝:不行!
    如果要再加上两个字,那就是:
    绝对不行!
    村正拒绝得理直气壮:花神池神圣不可侵犯,在这里施法超度,那就是惊扰花神,那就是渎神!
    温晴芳丈夫心碎于妻女惨死,又觉红磨村不近人情,两边起了口角又动了手,都有些损伤。
    消息传回花溪,县令大怒。
    他是堂堂一县之长官,儿子竟然在属地上被人殴打。不过这时他还不想大动干戈,只是递亲笔信一封予红磨村,要求通融法事,并严惩伤人者。
    红磨村的态度很干脆:打人者,村里自杖二十,但花神池边作法,那是万万不可!
    花溪县令脸上也挂不住了,一边去请作法高人,一边让县尉带人镇场。后一着原本只是震慑之用,哪知本地民风剽悍,村民根本不服管束,冲突升级。
    官差着力镇压,错手将两个村民打成重伤。这下子就跟捅了马蜂窝似地,两边真刀真枪地干架了。
    燕三郎下午听见的爆炸声,就是村民向官兵丢去爆破符,“以血还血”。
    到了这时,事态发展已近失控,官民双方都遏止不住,有心坐下来磋商。周大户今晚就是陪着村正去谈判,然而关于“花神池超度”一事,无论如何也达不成协议。
    至于红磨村人为什么敢公然对抗官兵,燕三郎和千岁并不觉得奇怪。
    句遥国国力不强,对偏远地区原就失于管控。前往红磨谷的路上,采买管事又给燕三郎科普本地情况。
    红磨村原本只有二百余人,常年与世隔绝,村中自成一套规则,不受外界滋扰。当它凭借针胎花富裕起来,人数与日俱增,这套规则却没有改变,依旧沿袭,并且人人都要遵守,否则就要受村中制裁。
    “王法”在这里,并不管用。
    其实不独红磨村,多数偏远小村落都复如是。只是红磨村格外有钱,也格外……扎眼。
    燕三郎在红磨村看到拒马桩,看到村人手里的正规武器,甚至村围还有高墙、房屋还有角楼……怎么看,这里也不像个安祥平和的小山村。
    来路上,采买管事就叮嘱燕三郎,进村以后多加忍让,莫与村人起冲突,否则易招围攻:“这里远离城乡,时有盗匪来犯,村人等不来王法,必须自己团结防御。”
    第333章 火烧花林
    既要抵御外侮,村人就会变得格外团结。“何况村落之间时常因为抢夺水源、物产起纷争。”那可是以村为单位的斗殴。“红磨谷的针胎花就像摇钱树,谁不眼红、谁不想占为己有?四十年前红磨谷还有三个村落,现在只剩一个,这就是互相倾轧的结果。”
    所以作为胜利者留存下来的红磨村,民风剽悍、有钱武装到牙齿,并且还不服王法管教。
    山高皇帝远,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千岁听到这里,沉吟了一会儿:“花神又是什么回事?”
    在摄魂术的威力下,周大户双目发直,但花神的传说烂熟于胸,这时不假思索就能答上:
    许多年前,针胎花在红磨谷也是珍稀药材,可遇不可求。采药人只有机缘巧合才能偶得之。
    后来红磨村的先人偶遇花神,与之定下协约:
    花神催育针胎花造福乡人,作为回报,人类也要虔诚供奉花神。
    一直到现在,这份约定都是完美执行,因此红磨谷历年来针胎花源源不绝,人们得以丰衣足食。
    而经过数十年来的反复强化,红磨村对于花神的供奉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礼制,比如往常的祭祀规格,和每年六月的花神节、一月的花神寿辰所敬奉的祭品完全不同,再比如花神池要保持纯净如初,人畜都不可下水,再不许往池里倾倒物料。
    甚至人们行走在池边也要轻声细语,绝不允许大吼大叫,以免打扰花神。
    听完了这些,燕三郎才恍然:“难怪。”
    难怪红磨村为了一场虚渺的超度,不惜与官家对抗,原来这是信仰之战。
    局中人为了信仰能爆发出多强大的力量,旁观者根本无法想象。
    何况周大户毫不犹豫地说了一句:“花神如果降罪,红磨村根本承受不起。”红磨村人认为,花神能赐下针胎花,自然也能收回去。针胎花是几千人的立身之本,为了它,他们不惜对抗官府。
    “花神。”千岁将这称谓喃喃念了几遍,才问他,“花神到底什么来历,有没人亲眼见过?”
    “只有先人见过。”
    “后辈也没有一面之缘?”
    “没有。”
    但红磨村人依旧笃信不疑。针胎花在红磨谷的超常存在,本身就是神迹的证明、花神存在的证明。
    何况花神池里浸物不腐,又是一记佐证。
    千岁眼珠子转了转,还要发问,这时外头却有一连串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过不了多久,周大户的房门就被砸得咣咣作响,叫唤声更是震耳欲聋。
    即使村里的规矩没有城里大,仆役通常也不敢这样侵扰主人,除非兹事体大,比如这一件:
    “老爷,不好了!东边的针胎花林着火了!”
    这几个字一下将周大户砸醒,他一个激灵,睁眼猛地坐了起来!
    “不好,我们的仓房和花林!”他来不及整理衣物就冲了出去,“快快,快去救火!”
    与他同样着急的,还有燕三郎和千岁。
    两人悄悄溜出周宅,发现东边的天空果然被火光映红,整个红磨村都乱成了一团,无数人提着水桶盆子就往那里赶。
    千岁的脸色也不好看,不假思索抓起燕三郎跳上树梢,流星赶月般往东奔去。
    底下人潮汹涌,她在树尖行走,这等人仰马翻之际,谁也没心思抬头往上看,自然发现不了她的行踪。
    燕三郎分得清轻重缓急,这时倒是没多大意见。
    越往东走,火光越发明亮。只用了几十息的功夫,她就赶到了着火的花林。
    火势熊熊,至少烧着了十亩,并且还有往外扩散的趋势。红磨村人见花树着火,就仿佛见到自己命根子着火,二话不说冲上来扑救,却被有备而来的官兵拼命拦下。
    底下场面极度混乱,着火的花林,混战的人群……
    “见鬼了!”千岁立在枝头,恨恨骂了一句,“哪一个是周家的库房!”
    村子东边地气阴湿,早被开垦为大片针胎花林。各家在这里拥有的份额不同,少则十余棵,多则数百棵,于是都在自种林边缘建起仓房,体积不大,可是星罗棋布,从千岁这角度看下去,至少一眼看见了二十几个!
    林子的主人自己不会认错,因此仓房上头可没什么门牌标识。眼下大火漫天,已经吞没了不知多少仓房,连千岁也没把握在大火烧尽之前搜遍。
    燕三郎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找。”
    事不宜迟,千岁跺了跺脚,抓着燕三郎就凌空飘了下去,随机落到一家库房门前,一腿踹开了木门!
    呼地一声,火星子伴随着烟尘扑面而来。
    千岁身化红烟,飞快转了一圈,板着脸出来了:“空的,下一家。”
    不须她指派,燕三郎和她分头搜索。
    时间太宝贵了。
    连看了七、八家,仓库里都堆着杂物,并没有针胎花。
    这时火舌往东蔓延,不知又吞掉多少林地和仓库。燕三郎看这火情也知道起火绝非偶然,九成是官家所为。否则现在虽是秋季,但前一段时间暴雨留下来的潮汽仍在,红磨谷又向来阴湿,哪会轻易就着火?
    火势这样猛烈,怕不是添加了助燃的油剂?
    又一个货仓着了火,燕三郎看了一眼,本不想近。这仓库太小,最多是三五平方,不大可能是周家的,也不可能放下百来斤针胎花——这东西晒干以后质地轻盈,一百斤可是整整几大捆呢。
    不过他还未走出两步,耳中突然听到火舌的毕剥声响当中,居然夹杂着尖细的咳嗽和求救!
    仓房里有人!
    燕三郎脚尖一转,毫不犹豫地掠了过去,也像千岁那样一脚踢开了木门。
    热气与烟气奔涌而至,到处都是一片火光。
    燕三郎俯身掩住口鼻,低喝道:“人呢,过来!”
    话音刚落,一个小小身影就踉踉跄跄扑了过来。
    是个孩子,最多四、五岁年纪。
    燕三郎一把抓着它肩膀,将它拖出仓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