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91章 我能和您交朋友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村里人对李长生热情的过分,赵公明的存在感就弱了。
    赵匡恒多老狐狸,单就这一个细节,就看出不少问题。
    “长生啊,秋天了,再过些日子,天气再冷些,咱们这种露天的西红柿恐怕不能种了。”
    “长生啊,我们商量着,能不能建大棚,虽然前期投资大一点,但是咱西红柿的品质有保证,回本也就是一两年的事儿。”
    现在乔家塘村民的心气都很高,觉着日子一下子有了奔头。
    以前在村里种地,觉着挺丢脸的。
    现在不一样了,两茬西红柿卖出去,能挣不少钱呢。
    兜里有了钱,底气就足了。
    现在都敢进城里的商场了,也敢试穿了,也敢看看价格,在心里合计合计,合适的话都敢买下来穿着。
    能有这份底气,都因为李长生带领大家种西红柿,挣了钱。
    李长生被围在中间,压力山大。
    你们知不知道被你们晾在一边的是丰海市顶级大佬?
    你们好歹也看一下咱的眼色?
    我的眼睛都快歪了,你们都视而不见的吗?
    “那个赵书记……”
    李长生赶紧把话题往赵公明身上引导,
    “您觉着咱有没有必要盖西红柿大棚?”
    这种时候绝对不能要主角光环。
    低调,必须低调。
    赵公明接话茬,哪怕有点尴尬,那也得接住这个话茬。
    “我觉着大家伙考虑的对,有想法很好,咱必须建大棚,咱要是把大棚建起来,咱就不用担心气温,也不用担心虫害……”
    侃侃而谈,头头是道。
    必须显得专业。
    然而没几个人愿意听赵公明说话,他们现在认定李长生,赵公明的存在感真的非常弱。
    赵公明有些尬聊。
    一旁的赵匡恒都替赵公明尴尬。
    自己一心一意培养的儿子,到头来成了别人的陪衬。
    六百多亩的西红柿基地,到底谁搞起来的?
    赵匡恒迈步走开。
    背着手,大踏步。
    赵公明讪讪的结束了话头,跟上去。
    赵匡恒不说话,赵公明也只能沉默。
    走出二百多米,赵匡恒放眼望去,西红柿基地忙碌的场景其实很喜人。
    如果这是儿子搞出来的,那就更让人欢喜。
    “西红柿基地,这事儿跟你有关系吗?”
    “有……要是没有我的支持,这个也不可能搞出来,当初我……”
    赵公明说的虽然不够利索,但也算是理直气壮,他在乔家塘也是兢兢业业,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没有他的话,乔家塘的六百七十亩地西红柿也不能这样安稳的开发起来。
    有些事情,你不能光看表面,你还得看实质。
    “爸,李长生他本事再大,但他需要我给他在背后撑腰。”
    这句话总算是让赵匡恒脸色稍稍缓和。
    做大事的,身边必须有一群有本事的人物。
    能让李长生给自己死心塌地做事,那也是本事。
    李长生匆匆的赶过来,想解释,但想了想,实在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只好保持了沉默。
    在赵匡恒面前,就别玩诡辩那一套了。
    人家什么话术不懂?
    跟他这种级别的大佬玩文字游戏,找死呢吗?!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赵匡恒看一眼李长生,稍有的流露出了赞赏表情。
    能入赵匡恒眼的人不多。
    如此年轻就入了赵匡恒眼的,李长生算是第一个。
    这个时代,多少人在鼓吹阶层固化,又有多少人在贩卖焦虑情怀,乔家塘能出一个李长生,就足够证明,底层人生活在这个时代,仍然有往上走的可能。
    赵匡恒倒是希望李长生能够继续往上走。
    前提当然是李长生始终衬托赵公明。
    永远都要给赵公明当好冲锋陷阵的大将。
    永远不要想着取代赵公明的位置。
    嗯,这就是赵匡恒的真实想法。
    他不想到最后,自己的儿子成了李长生的往上爬的垫脚石。
    如果那样的话,他宁愿把李长生给提前摁死。
    李长生揣摩不透赵匡恒的心思,起码此时,他从赵匡恒的表情眼神中看到了一点肯定。
    大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露天西红柿跟不上时代,大棚是一定要建立起来的。但建立大棚之前,我还得跑一些部门。”
    当着丰海一把手的面,就别矫情了,万一人家能给自己解决一大批苦难呢。
    比如,电力的问题。
    “建大棚,离不开电。建起来之后,更需要电力部门的强大支持。卷棚,保温,洒水等等的工序,都要有稳定的电压。”
    目前为止,乔家塘的电勉强够照明用。
    至于其他的项目,想都不用想。
    “我们村里不是每户都能一下子拿出十五万建一个现代化大棚,所以资金这一块恐怕还得银行支持。”
    知道目前国家对农村产业有政策支持,但要是没有直系大领导发话,想从银行搞到贷款也不会太容易。
    “我们的销路目前来看没有多大问题,但还是得往远了看,我们还是要成立自己的网络营销市场。”
    “另外,我们不能只做源头产品,毫无附加值的农产品是最没有竞争力的,我想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车间,增加西红柿的附加值。”
    “不过最最重要的一点,我觉着首先要把路修起来。”
    李长生一口气讲了一大箩筐,额,如果让他把最近想的问题再多讲讲,他能讲一整天。
    赵匡恒听着,时不时点点头。
    果然是个有想法的青年。
    赵公明不做评论,在如何发展农业这一块,他觉着是个门外汉。
    忍不住要给李长生鼓掌。
    讲的真特么的好。
    真特么的有想法。
    就知道你小子一定不满足六百七十亩西红柿基地!
    “创业一定是困难重重。”
    赵匡恒语重心长,
    “做事不能急,不要想着一口气吃个胖子。做事要慢慢来,急不得!”
    一语中的!
    李长生讲的很多,也讲的很好,乍一听,好像非常美好,但具体的规划没有。
    “我们在做事之前,总会有这种这样的想法,这些想法有些也非常好,但我们是要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
    “尤其像你这种情况,经验不足,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建议,你抽出时间,去学习。”
    “我们不要坐井观天,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我们要打开自己的视野,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成功的农业发展典型,你可以实地去看看,多学习有益的经验。”
    这是赵匡恒给李长生的忠告。
    乍听上去,就是些官方套话,但实际上句句箴言。
    李长生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听话听音,感悟颇多。
    大佬就是大佬,字字珠玑,字字指点。
    就问赵匡恒大佬,您缺朋友吗?
    您看,我能不能和您交个朋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