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0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家也在附近,住的近。
    来回倒腾货也方便。
    他们这里,如今一点也不繁华。
    很快卖光背来的物资,与周围要买粮食的摊主都约定好时间(打时间差),一波波的去到约定好的地方交易。
    卖完最后一个人的大宗购买,杨清没有换衣服,朝着回家的反方向走。
    走了很远,走到一处小树林,杨清站定,“出来吧,跟了一路,想干什么?”
    手探进大篮子里,借篮子作为掩护,摸出来一条鞭子。
    树林里,不大,就几百棵树的小林子。树林里的树,大致都是十几年的树,不粗不细。树干也遮不住一个人的身影,最多能遮挡一部分。
    身后的几人快速聚拢,聚在一起,打头的是位中等个子,长相看起来蛮老实的一个男人,只是那薄唇看起来让人觉得他应该是个凉薄的人。
    事实也是。
    薄唇男人一手背在身后,手中握着什么 ,不言而喻,脸上的皮扯动几下,似乎想笑,可能是长期不怎么笑,不会笑了。扯动皮,也没有扯出什么笑,给人的感觉就是假笑。
    “没有什么意思,就是想麻烦大妹子说说你的货源,做生意嘛?吃独食可不好看,也不地道不是,容易吃撑不是?”
    说的话,让杨清好笑。
    “想要货源,我要是不说你们想把我怎么样?”杨清手中捏着鞭子,手探进大篮子里,也不亮出来。
    一个瘦麻杆冲大头的跟着搭腔,“哈哈哈,想知道试试就是。只是到时候别怪哥哥我没有怜香惜玉。”
    那猥琐到极致的模样,让杨清心里不舒坦,也不想再套话,伸手一鞭子挥了出去,那鞭子就像是长了眼睛似的,朝着麻杆男卷过去。
    鞭子随着杨清的手腕卷住麻杆男,用力的一把拉住,在麻杆男的惊呼声中,人已经被卷了过来,直直的躺在杨清的脚边,一脚踩上去,用低沉嘶哑的声音,阴恻恻的问,“怎么个法子不怜香惜玉,说说。”
    脚底的狠狠的在麻杆男的手腕处用力的踩着转了一圈。
    “啊啊啊,我我我,别踩断我的手啊?”麻杆男此时才知道,自己遇到了硬茬子,对面不远处的人也知道了。
    那位看起来憨实但薄唇的男人,紧张的吞咽口水,有些哆嗦的开口,“不好意思,我们找错了人,不是找您的。”
    认怂 ,快速的认怂。
    “找错人就能遮掩过去啊,想得美。真以为我是泥捏的,任由你们捏啊。”杨清只是用脚尖在麻杆男身上轻轻一踢,麻杆男头一偏,人晕了过去。
    “你杀人?”假憨实男把嘴抿的紧紧的,凶狠的盯着杨清,嘴里还质问着。
    “是,杀人了,怎么了,你们是能杀了我怎么滴?”晃动着手中的鞭子,朝着假憨实男挥舞过去。
    这下可不是卷人,是天女散花般,连鞭子的影子都看不清,舞的密不透风。“啪啪啪……”一鞭一鞭的抽打着对面的四人。
    从头到脚的抽打,全身上下全被抽打一遍以后,杨清才稍稍歇口气。
    “说说,你们是从哪儿拿的货?”形势颠倒,如今变成了杨清问他们。
    后面一人被打的浑身都疼,此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疼的嗷嗷叫,嗷嗷大喊,“我知道,我知道,是在水井胡同尾拿的货,你别打我了。我都说。”
    在场的人都知道躲不过去,但没有人像他那样率先开口。
    假憨实男扭动脖子想怒斥胆小跟班,只是扭动了一下,压根扭动不到他那个幅度,反而浑身难受。只能保持原状的怒斥跟班,“胡三,你胡说什么呢?”
    “余老大,你就别遮掩了,有什么意义。这种事碰到的还少吗?”显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人反杀,出卖拿货的地方。
    “胡三,你个混账东西,你等死吧你?”余大已经放弃对胡三的治疗,混账玩意儿,就是眼前的女人不弄死他,那水井胡同的那户人家也会弄死他。
    似乎想明白了,余大也不再挣扎 。这些人每次都挣扎不了几次,然后快速的认命,说真的,他们真不适合干这个 ,却还一直干着。
    也真是奇葩。用杨清的话说,就是脑子里有泡的蠢货。
    没有办法,余大为了小命着想,一五一十的说了拿货的地方还有货主的身份以及很多相关的信息。
    杨清其实不感兴趣,也没有要亲自去一趟的想法,只是虚张声势一下。
    一刻钟以后 ,杨清收走余大他们剩余的一点余货,离开了。
    快到家的时候,背篓里,还有大篮子里放的满满当当。
    走了一截路,脚步停顿,转身去了隔壁胡同两位没有儿女,过得不咋地的老人家门口,老人也是独门独户,杨清从外面给扔进去不少的物品,都是从余大那边搜罗的剩货。
    她搜落他们的剩货也只是为自己的人设行为做个遮掩。并不真的眼馋他们的那点子剩货。
    回到家里,孩子们早已起床,杨清在院门口的时候  ,瞄了下,周围都没有人,在身前还特意的放了两袋子粮食,全是一百斤的一袋,一袋大米,一袋面粉。
    身后还背着背篓手中提着篮子,推开门就喊,“天亮,天明,快来给我帮忙。”
    几个孩子一溜烟的全部跑了出来,院子里的积雪被铲掉,如今地面上的,只有刚刚半小时,落下的薄薄一层。
    天亮的脸上红彤彤,“小婶,您回来了?”
    身后的天华拉着妹妹盼盼,四个孩子全穿的圆滚滚,晃悠着跑了出来。
    “嗯 ,快,你和天明帮我把篓子与篮子拖进去。我把粮食搬进去。”
    天明双眼亮晶晶的望着两大袋粮食,“小婶,快进屋,别让人瞧见了。”
    小家伙还伸出头在院外左右四下探查,见左右没人,才舒出一口气。
    也不知道小家伙是跟谁学的,搞笑的很,强忍着不笑,但憋的很难受。
    三人合力把所有的物品都抬进家里。
    “小婶,这下咱家的粮食可以吃到年后。”天亮就是个小管家,常常担心家里粮食不够吃,饿着小婶与妹妹。
    小小少年,操心的很。也有很多的内疚,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小婶与妹妹的日子会过的很宽裕。
    “嗯,等下我再出去一趟,托人买的粮食还没有全部运回来,你们在家里好好看家。别到处跑,想找小伙伴玩也忍忍,今儿不适合让别人来咱家玩,知道不?”
    “知道,小婶放心吧,我会看着弟弟妹妹们。”庞天亮用眼扫一眼两个弟弟,见他们乖巧的点头,才满意的笑了笑。
    粮食放在杂物房,一排有几个很大的缸。
    几个是装粮食的,上面用配套的盖子盖着,在压着砖头。也有两个大缸,一个大开口的平日里养活鱼的,一个是装肉的。
    屋梁上还悬挂着早就熏好的腊肉,全是杨清从空间拿出来的。
    洗干干净净的空大缸里,杨清放下了几条肉,有五花的,还有纯瘦肉,以及新鲜排骨。
    一边一个小缸里,装的是油。
    几个孩子就围在边上,看着妈妈(小婶)放好家里的物资。
    在一边的旧货架上,则是摆放着家里需要用的生活用品,这是提前囤积的货品。
    “好了,咱们出去吧。早上吃的是饺子吧?”
    “是饺子,大哥哥煮的,好吃。”盼盼拉着妈妈,笑的小米牙都露了出来。
    “盼盼吃饱了没有?”
    “肚子饱饱,好吃。”
    “天亮,等下小婶出去,你关好院门,不是小婶喊开门,你可别开门知道吗?中午饿了,就给弟弟妹妹们泡蛋糕吃,小婶肯定中午会迟点才回来。”
    “好,小婶去忙就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学习。”
    “乖。”
    回家不到半个小时的杨清又出门了,踩着厚厚的积雪,找了一个没有人能瞧着的地方,换了一身行头,在脸上做了伪装,把自己搞成一个饱受生活摧残的中年妇女模样,朝城里中心位置走去。
    那边有个很大的黑市,她这次只卖小巧贵的物件,手表。
    她空间里,塞进储物空间的手表不计其数,全是复古款。
    但质量是过得关的。
    进到全市最大的黑市,杨清蹲在一个角落,摆放出来各种款式的手表,防水的机械手表,精致小巧的女表,情侣表等等,应有尽有。
    一直到中午,午饭后,杨清卖掉了几十块手表。达到预期的收益以后,收摊回家,一路上甩掉不少的尾巴,确定身后没有人以后,杨清才回到家里。
    依然带了几袋粮食回家,这下,家里的粮食就是吃到明年五月都够。
    忙碌了一天,一直到晚上,才有空坐下来码码字。
    她现在接翻译稿不频繁,都是一些时间比较长的资料,她在写第二部 关于战争年代的小说。第一部小说,还在广播中广播了。第二部小说正在连载,广播中也在同期在广播。
    她除了第二部 小说《暗战》,还在构思一部奇幻的魔法小说,最近一直在查国外的一些资料。
    对  ,她想赚外汇。
    现在依然是票证时代,很多东西都需要票,她打算赚取外汇,获得外汇券,才能去友谊购买一些用票证也买不到的物品。
    那些物品她空间中有,可要拿出来光明正大的用,还是不敢,随便一调查,她有千百张嘴都说不清楚。
    为此,赚外汇是必须的。
    至于明年去南方进货摆摊赚钱,确实不适合她。
    还是写小说吧,既有社会地位还有钱有名有利多好。
    她现在越写越顺手,以后也许就以这个为工作吧。
    当然,上班还是要上的,希望分配给她一份悠闲一点的工作,或者她可以继续读研读博士,争取以后留在学校教书。
    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笔耕不辍 ,一日复一日的。一月下旬,学校放假。
    校门口,颜佳琪拉着杨清的手不舍,“清姐,那你后天带着孩子们都去,不能不带他们。”
    轻轻扯开被佳琪紧紧拉着的手,“好,我吃过早饭以后就去。做好你亲点的礼物带过去,行吧?”
    不舍一下子散去,委屈巴巴也变成了笑颜如花,“好,清姐那你别忘记了。我等着,留着肚子吃午饭,嘻嘻。”
    在杨清的注视中,佳琪蹦蹦跳跳的上了公交车。
    一直到公交车离开看不到了,杨清才走。
    孩子们也放了假,今天都来了燕京大学,早上带着孩子们在学校转了一圈。
    积雪早已消融,第二场大雪还在空中酝酿,五人不紧不慢的走着。
    回家的路很近。
    慢悠悠的走回家,走到胡同口,就看到一群人在争执吵架,杨清忙拉着孩子们快步走回家,把几个孩子推进家门口,才站在院门口与金婶子说起话来,“金婶子,吵什么呀?”
    手中拿着针线的金婶子,望一眼吵架的人群叹息道,“吵什么,这年月不是为粮食吵架就是为房子吵架。
    老马家的四闺女,带着在乡下生的一双儿女回来,看样子是要在娘家常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