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43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这一位继承人给皇帝的威胁更大。
    玉荣对于皇帝的做法?
    她表示了沉默。
    皇帝对于权柄的看重, 要说玉荣是最了解的一个人。这些年里, 她明里暗里做了许多的事情。
    可这些都没踩了皇帝的底线。
    真正动了皇帝底线的,皇帝早灭口了。
    可问题在于,她怕老三不理解。
    只是有些话,她提醒了,有些话她不能讲。她怕, 她讲了,才是挑拔了这一对父子的感情。
    老三的性情过于柔软了一些。
    玉荣觉得孩子再磨一磨,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玉不琢,不成器。
    皇帝要磨砺了老三这一位太子。
    玉荣能做的,就是给太子妃更多的权柄。皇宫中的一些宫务,玉荣是做了一个好婆母。她给太子妃更多的荣耀,为的就是给太子做了脸面。
    夫妻一体。
    太子妃的权柄大了,这衬托的还是太子的体面。
    有些话,孩子长大了,当娘的也不能讲多了。
    讲多了是唠叨,反而可能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玉荣能做的,就是给了儿媳权柄,敲打了儿子做一个好嫡妻。
    坤宁宫。
    太子妃刚离开。
    玉荣就是闭上了眼睛。
    她与秋兰说道:“秋兰,你说说,本宫这般做真的对吗?”
    公器私用。
    这一回的封爵,玉荣给太子妃的娘家开了后门。太子的亲爹,也是沾了光。
    这一切,玉荣给太子妃说的明白。
    她赏识了这一个儿媳,一切是因为这一个儿媳是让她满意,让儿子满意的。
    目的也只是让这一对夫妻的感情更稳固。同时,亦是想让太子妃站了太子的位置上,多开解。
    夫妻一体。
    只要夫妻同心了,那么,太子那儿能后宅安稳,能有一个心灵的歇息港湾。
    “娘娘一切都是为了太子殿下。太子妃是一个聪明的,想是能体会娘娘的良苦用心。”秋兰回了话。话中的意思也是跟自家主子一样的心情。
    玉荣听了,点点头。
    她的心思是很简单的。
    “盼着吧,盼着老三夫妻皆安好。”
    玉荣这般说了话。
    歇一歇。
    想一想一些事儿。玉荣就是摆驾,去了一趟通天阁。
    她早想跟皇帝议一议关于北面的事儿。
    正统帝打一回来后,更对修仙感兴趣。
    玉荣是知道原由的。
    皇帝在北边时,又病了一场。
    那会子是打了胜仗,皇帝的心气一松,那一病了。再是养好了后,也是后怕的。
    对于皇帝而言,享了天下最大的福气。
    这求了什么?
    求的就是长命百岁。
    偏偏皇帝的身子骨吗?
    不是那么得利的。
    这些年会修身养性,就是皇帝为了小命担忧。这等事情说起来,也是人之欲也。是挺正常的事情。
    可搁了皇帝的身上,再小的事情也不是小事。
    “梓橦,坐。”
    正统帝见着皇后时,倒是挺随意的。
    玉荣笑着坐了皇帝的身畔。她道:“圣上,这有一本奏本,您还得瞧瞧。这关乎了北面的事儿。”
    正统帝接过了奏本,他打开后认真的看了起来。
    看完后,正统帝搁了一边。他的目光望着皇后,他问道:“梓橦,这奏本你递上来,你肯定心里琢磨过的。你说说,你是一个什么想法?”
    正统帝显然没打算先讲了他的看法。
    皇帝这一问,玉荣想了想,方是回道:“有些考虑过。各家的勋贵底子不同,有些可能真的消耗不起。北面世袭的爵领,个个想开发出来,那投入不小的。”
    “咱们朝廷可以支援一些,数目也不可能大了。只能意思意思一下,表达一下皇室的态度罢了。至于说,于朝廷有力的一面,可能就是一些流民能被招揽走,能真正的缓一缓民间的一些压力。让没活路的人,能有一口吃的。”
    玉荣说的实在话。
    北疆大开发。
    大草原上的男子被贬为了官奴,这要为朝廷的建设添砖加瓦。那剩下来的老弱与妇人,那些可不是利害的劳动力。
    那些被分封的勋贵,想建设好自己的领地。
    也是需要人口的。
    那么,从大魏朝内部招了一些流民去,在朝廷看来也是好事。人会造反,就一个可能,那是活不下去了。
    能活下去的,没人想去死。
    至于这些勋贵们,家底各不同。
    想开发自己的领地,这不是缺了银钱与粮食嘛。
    朝廷支援?
    不可能的。
    把大魏朝的国库与内库洗白了,都不可能拿得出来这些银子。
    勋贵们只能靠自己。
    可偏偏这些勋贵里,不是人人都是家底子厚实的。
    皇家给一点儿象征意义的支援,那是为了勋贵们在京都附近的田产。更多的支援?想都不要想,皇家又不是吃素的。
    “至于奏本上说的,让袭击的爵领里出些捐官,让商人们走了报效朝廷的路子,也可以应一应急。”
    玉荣表明了她的态度,她就是赞同的。
    捐官。
    让商人掏了腰包,大出血的捐官。
    这给的还是实差。
    当然,不是在大魏朝廷里当官。而是去了这些北疆的大草原上的世袭爵领里,做了一个民政官。
    在玉荣瞧来,这没什么不好的。
    商人有本钱,勋贵们拿了钱,肯定也要给一些好处的。
    当然,商人的银钱,是世间最大的腐化剂,这防还是要防一防的。
    这商人掏了银子。
    皇家借鸡生蛋,用这银子开了皇家的票号,做为最早的银行,这很不错的。
    在北面发现了金矿,这是大好事儿。
    同样的,也是这一场北征之战中,玉荣瞧见的收获。
    有了金子。
    成立了票号。用金子担保,印了银票,这自然就可以成立了。
    专业事,专业人去做。
    有些事情,玉荣不一定懂。可她下面的内务府里,可有懂行的人手。
    现在有人提意了。
    也是拿了脑袋家伙想搏了富贵前程。玉荣当然要给人机会了。毕竟,这最开始的时候,可是在勋贵们的北疆这儿起步。
    总之,本钱不是自家的。
    自家是借用的。
    真是下面人做不好事情?到时候怎么办?借下面办事不利的脑袋一用。
    军令状,想上位,从来没什么容易的事儿。
    可若是成了呢?
    这便是解了天大的麻烦。
    也给皇家再建一个开源之法。也是盘活了这一切的源头。
    在玉荣看来一本万利的事情,她不可能不可同意的。
    正统帝沉默片刻后,才说道:“倒跟梓橦你说的有些道理。朕倒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罢了,事情就依梓橦你的法子。有人想办事,想做一翻成就。朕与梓橦皆是容人之量,且由得这下面人去闯一闯。”正统帝叹息一声。
    “捐官,给了商人出头之日。也不知道将来的青史之上,朕会落一个什么样的名声?怕是清流当下就要咒骂了朕。”正统帝还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可清楚了,这是坏了清流们的上进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