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17章 宁雨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宁雨昔和青云子终于回到了家中,这是一个三室两厅的公寓,在灵州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这样的房子已经很值钱了,可以猜的到宁雨昔的父母应该很富有,不过,这不是重点。
    宁雨昔说:“青云你先到沙发上休息一下,我去给你倒杯水。”叶青云伸手拉住了她,让她坐到沙发上,她表情有点羞涩,却没有强行缯开左手,白衣少年道:“我不渴,不需要喝水,你先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世界,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奇怪东西?”
    宁雨昔见怪不怪,心里已经把他当成外星人了,何况这个外星人一样的白衣少年是那么的仙风道骨,尤其是血红色的三千青丝增添了更多妖魅气息,他还有着一双蓝宝石一样充满的诱惑眼睛,简直让她着迷……
    只能去书房里拿来了许多历史类书籍,白衣少年打开这些历史书,越看越入迷,“雨昔,你去休息吧,我今天晚上就看这些书来消磨时间,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嗯,了不起,真是伟大的智慧创造伟大的发明……”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但是,为何工业革命率先发生在了英国而非欧洲大陆国家或是亚洲国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内容如下:
    1.政治前提:英国较早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更加进步的政治制度为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进入18世纪以后英国本土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战乱。
    2.农业进步:英国在17-18世纪基本完成了农业革命,具体表现为:轮作制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新作物的耕种以及肥料的使用等。通过圈地运动,地主获得了大量成块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则向城镇转移,或是为资本主义农业服务,进而扩大了国内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农奴制度早在中世纪晚期就已基本绝迹,英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到封建残余的阻碍相比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西班牙、德意志)更小。英国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下降,这也就意味着英国人可以通过较低的消费获取较多的生活资料。
    3.较高的工资水平:首先,受到14世纪的瘟疫、饥荒的影响,英国的人口在中世纪后期跌至了低谷。在直到18世纪中叶的300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口经历了长时间的缓慢增长,劳动力数量并不充裕。同时,英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也进一步限制了手工工人的数量,在新的政治制度建立之前,即使是圈地运动的出现,也并不能改变英国工业劳动力成本高这一现实。英国劳动力成本高决定了英国工人的工资相较欧洲大陆国家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为大规模提高生产率满足市场,研发先进的生产工具势在必行。由于前文所述,受到农业革命的影响,劳动者可以享受到更低的生活成本,进而过上更加体面舒适的生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技术研发当中。
    4.工厂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由于英国较早地废除了行会制度,城镇手工业的发展不受地方行会势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环境。
    5.资产阶级政府对发明创造的支持与奖励调动了劳动生产者的生产发明积极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6.商业革命使得英国商人更加富裕,同时英国殖民扩张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和丰富的原料,此外英国殖民地印度不仅拥有丰富的纺织经验,同时与印度棉布竞争也成为了推动英国纺织业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之一。此外英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舰来保护海外贸易的安全和市场秩序。
    一般认为,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
    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推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为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工业污染。环境问题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成了严重的问题。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
    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
    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
    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
    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
    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