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90章 一位老道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门老前辈,将一生修道经验慷慨传授。
    刘培中,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名族。
    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幼秉宿慧,迥异常儿,六岁得道祖度化,重拾道根,道号-妙真子。
    师父说,修道的目的在求身体健康,家庭平安,更能使之长生,能得到先知先觉,预知未来之事。
    又说;道不是文章,不能凭学识得来,又不是技艺,不可以机智为用,如仅仅阅读讲义,则永远无法成功,成道并不能借穿着道袍,或说说玄妙,谈谈哲理就能得到。
    唯有笃实正确修炼,才是成道的唯一途径,所以修道之要点,端在诚意及践行上反求诸己专诚以行,久之自然贯通,贯满全身细胞,确实改造肉体为仙体。
    修道者重参悟天地造化,要明关窍在何处,至少要有三年时间,光听不看不行,光看没练亦不行,光炼不加以参悟不明天地生化亦不行。
    所以无论是听、是看、是练、是学还是修,万法皆于心。要使心能保持稳定,应由修心做起,感应篇说“福祸无门,唯人自召”此正合乎“三界一切唯心所造”的真理,外境只是心的阴影。如镜中美丑,丝毫无隐,但形肖影肖。
    心变环境随之而变,知如如此,我们则无嫉妒心,更不会怨天尤人。
    再说;世上百物以心为至要,命运与环境,无不随心之变化而变化,心地如果不光明坦适,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很多人心中挂念说‘不幸来临了,景况不好了,健康有问题了……”发愁,逞强,担心是修道的致命伤。
    修道要明白‘德、威、忍、恕’四字摆平,不可偏差,做人做事用德待人,威是尊严,用威服人,能忍则气和,能宽恕则心平,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做人更要明白仁义伦理道德,上天方能怜悯。
    修道先修身,修者修持静坐积功养德,养者养神,养气、养性。生气伤肝,愁闷伤脑,仇恨伤心,烦欲伤精败肾,贪食伤胃败血,贪味伤肺败气,多思伤神伤胆。
    如果能将心、肝、脾、肾、肺所藏之阴气,完全化尽。而变为纯阳之体,然则而炼化之,‘慎言语可以养肺,节饮食牙以养脾,熄唤怒可以养肝,少思虑可以养心,断色欲可以养肾,(断色欲非断房事,乃尽量节欲)若能将此五种,逐条做到,炼阴气而为阳神,不费吹灰之力而得之,欲长生益寿,须将以上各点谨记方可。
    修道人要静以收心,寡淡欲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杂念多妄想多的人,精神受损甚大。
    去五戒,酒、色、财、气、恨,酒能乱色伤心。财伤德,气伤肝,恨伤神,此乃天地间五毒也。否则如美食中置毒,味虽佳,食之必亡。
    道家不是道教,道教是宗教,道家是学派,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都是学派,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
    所谓修行参悟之说,修者为内功,行者为外功。参者求理者求真,世人修道均未作深刻研究,所以有些人修行了数十年,仍然毫无成效,吾同道者,在内修与外行途中,要特别参悟其理,方能精进道功。
    三厌
    天厌飞禽类多食失「神」。
    地厌走兽类多食阻「气」。
    水厌水族类多食耗「精」。
    以上三类有暴戾横逆之气,修道者忌食或少食,因为它们会在体内会产生酸性,是血液受到过冬酸性毒液的污染,容易发生心脏病、中风、血压失调等。
    (天上北方,玄圣之乡,乃是众神所居之处,北斗神君掌理人之延生、注死、祸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