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79章 道教诸多派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虽然目前国内将道教只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由于历史的发展,很多支派被合流消失,但是其内部还有诸多的流派。
    《吕祖全书》有云:“大道之传,始於太上老君,而盛於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两传而得吕祖云。盖少阳帝君王玄甫,传正阳帝君钟离云房。钟离祖传孚佑帝君吕纯阳。吕祖传海蟾帝君刘成宗;又传重阳帝君王德威”。
    北五祖指的是全真派尊奉的五位祖师,分别是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和王重阳,他们属于从上至下的师承关系。而后人分别以这五位祖师为尊,创立了五祖派,即:
    少阳派,尊东华帝君王玄甫为祖师;
    正阳派,尊正阳帝君钟离权为祖师;
    纯阳派,尊纯阳子吕洞宾为祖师;
    海蟾刘祖派,尊纯佑帝君刘海蟾为祖师;
    重阳派,尊重阳子王喆为祖师。
    北七真即全真派祖师在创立全真道时收的七位弟子,他们分别是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孙不二、郝大通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这七位道长后来分别又各自发展了门派,被称为北七真派,分别如下:
    遇仙派:马丹阳所创,承袭了王重阳的“性命双修”内炼思想,“遇仙”的寓意为通过道法的修炼而得羽化成仙。
    南无派:谭处端所创,王重阳仙逝之后,谭处端云游到关东,洛阳一带传道,并创立南无派。马钰羽化后他正式掌管全真派。
    华山派:郝大通所创,王重阳仙逝后,郝大通根据三教合一的思想,吸收禅宗及理学等,创立了华山派,其特点是“涤荡邪心、透悟本心,磨尽尘心。”
    嵛山派:王处一所创,在王重阳仙逝之后,王处一继承了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并在性命双修的理论上主张先性后命,创立了全真道嵛山派。
    清净派:孙不二所创,孙不二继承了王重阳的内丹思想,并且重视女丹的修炼,创立全真道清净派,这对后世的道教丹道修行有很大贡献。
    随山派:刘处玄所创,王重阳仙逝后,刘处玄独自隐遁于京洛,静心炼性,创立随山派。
    龙门派:丘处机所创,丘处机开创了全真道教的龙门派,在全真派性命双修的理论基础上,对全真派进行创新,并吸收了儒家的处世方式与禅宗的修养理论,在遵循“三教合一”时以道教思想为主导。
    净明派,又称净明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全称“净明忠孝道”。
    该派尊奉许逊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之传。净明道教义以融合儒释道为特点,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修行教义。许真君在西山广传道法,并形成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坛的净明宗坛。
    灵宝派由东晋末年葛巢甫所创,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灵宝派以《灵宝经》为主要传习经典,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假托葛玄为开派祖师。
    其修行法术重视诵经存神,与上清派近似,但更为重视斋直功德,劝善度人,有较为完备的宗教活动仪式,因此较之侧重个人修炼的上清派有更多的信徒。
    东晋之时,南岳魏夫人创立上清派,其弟子杨羲和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所以茅山派又被称为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
    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神霄派为符箓三宗(即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分衍的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宋末,由北宋道士王文卿所创。
    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谓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其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神霄派道士都非常重视内丹修炼,以之作为行法的基础。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