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558章 春风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初遇
    文杏初遇郑禧,是一个难得的晴日。
    时值春分,云销雨霁,和风挟着旖旎清香袅袅而来,寒气渐散。城西一带山水风光秀美,簪花踏青之人络绎不绝。
    远山上一行人尤为醒目。为首的是个少女,骑着纯白骏马,身着一袭杏红衣裳,纤腰束素,长长的裙摆迤逦于身后,远望竟有如淡烟笼罩一般。她身后伴着数人,亦步亦趋。
    春日明媚,梅花未消,红杏已闹上枝头。文杏只顾着饱览春色,不知不觉间已到正午。
    鸦色双鬓间有微汗沁出,面颊泛起了潮红。梅蕊惯会察言观色,见状上前:“小姐走了这许多路,不妨下来歇息歇息。”
    文杏见日头高了,连声称是,一旁湘蕊又有些犹豫:“山路崎岖,哪来什么歇脚之处?不妨沿路返回。”
    梅蕊笑道:“不是这个理。“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如此美好的时节,不尽兴而归,岂不可惜?想老夫人对小姐管教甚严,平日里大门也不让出,过了这次还不知道有没有下一回呢!”
    文杏被说中心事,心下怅然,面上却故作怒色:“老夫人也是你可随意毁谤的?”
    湘蕊看出小姐眼中眷恋之意,也不再反对:“小姐和我们一道去山脚歇息罢。”
    文杏微微展颜,顷刻间光彩流荡,群山失色。她鬓边一朵红杏在少女容色衬托下,竟也更加艳丽。一路寻到山下,不远处有一酒肆,隐隐有歌声夹着击桌声传来。文杏不禁好奇,策马前行。
    不多久,一行人入了酒肆。于是文杏见到了此生中,她最难以忘怀的一幕:
    那是两位风度翩翩的男子,虽人近中年,但多了几分少年少有的沉稳。上首者面白美须,长衣广袖,白色丝袍迎风联翩,飘然若仙;下首者又是大不相同。剑眉入鬓,目光朗朗,一望就知非池中之物。只是他墨色衣衫又旧又硬,显然是浆洗太多次了。墨衣男子故作潇洒态度,眉间的忧戚之色却更无法抹平。他一边击桌,一边曼声长吟:“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白衣男子展眉笑道:“好一个非主不依!不知郑兄翱翔多时,又要去哪棵梧桐安歇?”
    墨衣男子神色一黯,声音更急了些:“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二人哈哈大笑,文杏也忍不住掩口轻弯唇角。二人见身边来人,一同站起。那墨衣男子目光与小姐相接,居然丝毫不避,唇角微扬,似乎颇为赏心。文杏不悦,转头侧向一旁,面露微怒,心道:此人貌似稳重,未想竟如此轻狂!”
    湘蕊也出言怒斥。
    唐突了佳人,墨衣男子甚感惭愧:“小姐误会了,在下新写了一首词,苦无人鉴赏,不知小姐可否慧眼识珠?”说罢径直走到路旁算命先生处借了笔纸,一气呵成,也不给那白衣人,直接呈到文杏面前。
    文杏一向爱文,虽恨那男子轻薄无状,却忍不住向纸上看去:
    “倚平生豪气,冲星斗,渺云烟。记楚水湘山,吴云越月,频入诗篇。皎洁剑光零乱,算几番、沉醉乐生前。种得仙人瑶草,侬家五色云边。
    芙蓉金阙正需贤,诏下九重天。念满院琅玕,盈襟书传,人正韶年。蟾宫近传芳信,□姮娥、娇艳待诗仙。领取天香第一,纵横礼乐三千。”词中豪情正中文杏下怀,适才的郁闷被一扫而空,然而面子上的功夫是万万不能怠慢的。“好是好,却少了些什么。不如我唱和一曲?”说罢笔走龙蛇,字迹秀美清丽,与墨衣男子大不相同。
    “爱风流俊雅,看笔下,扫云烟。正困倚书窗,慵拈针线,懒咏诗篇。红叶未知谁系,慢踌躇、无语小阑前。燕子知人有意,双双飞度花边。
    殷勤一笑问英贤,夫乃妇之天。恐薛媛图形,楚材兴念,唤醒当年。累累满枝梅子,料今生、无分共坡仙。嬴得鲛绡帕上,啼痕万万千千。”
    墨衣男子略一沉吟,笑道:“小姐好文采!不妨来日切磋!”
    文杏不愿多留,长揖后匆匆离去。“今日一见佳人,才知道女子之情思最是妍丽,而你我不过乌云浊水罢了!”墨衣男子感叹不已。
    白衣男子冷笑道:“天趣,你一向豁达,怎么如今也糊涂起来了?世上何处没有这等痴小女子?十日后我们要去那城西吴家,才是真有佳人藏于其中呢!”
    墨衣男子但笑不语。家宴
    原来城西吴家世代雅好文学,亦颇有资财,只惜天不假年,吴父早早撒手人寰,临终时留下遗言,让女儿嫁给读书之人。
    吴女亦自命不凡,常以卓文君、谢道韫自比,发誓非大才子不嫁,以至难以找到中意之人。吴母看在眼里,颇为着急。
    适逢吴母五十大寿,由管家出主意,邀请一批富有名望的才子前来贺寿,也好替小姐选择夫婿。吴母一时迟疑,但还是将信将疑地答应了。吴女喜出望外,急急坐到台前,绣笔轻描出一痕宛转的秀眉。
    众才子见一向保守的吴母突然主动起来,也大感意外。有的眼馋吴家财富,有的贪图小姐美色,纷纷前来踏破了吴家门槛。
    这其中也有郑禧和洪仲明。郑禧字熙之,此人书画兼擅,画山水学董源笔法,用墨清润可爱,墨竹禽鸟则师法赵孟頫,世人称为奇才。然而他身无分文,眉间常常深锁忧愁之色,别人问他他也不答。
    今日他有心大展奇才压倒众人,连作了几首诗,一时无人能接。
    “雕虫小技,又有何难!”这脆生生的声音如此耳熟。
    众人闻声望去,但见吴母身后内室珠帘一掀,一公子翩翩而出。
    此人姿态优雅,随便一站就是一幅绝美画面。手中一把折扇不疾不徐地轻扇着,唇角微微扬起。众人纷纷惊叹,郑禧也敛了适才狂傲神色,深深一躬。只吴母皱眉不悦,连声直说胡闹。
    那公子也还了一礼。洪仲明心眼明亮,趁机笑道:“只有吴家这样的诗书人家,才能生出这样仪表非凡的小公子啊!”
    吴母脸色这才好了一些。
    郑禧一心想与此人较量一番,便提议赌书。那公子也一口应承。
    赌了半日,二人竟分毫不差。
    “赌书有什么趣味,不妨公子也做一首酬和?”郑禧有心压倒他。
    公子唇际笑意更浓,拿来笔墨纸砚,一挥而就。这是一首《木兰花慢》,词调旖旎:看红笺写恨,人醉倚,夕阳楼。正故里梅花,才传春信,先认儒流。此生料应缘浅,倚窗下、雨怨共云愁。如今杏花娇艳,珠帘嫩上银钩。
    丝罗乔树欲依投,此景两悠悠。恐莺老花残,翠消红减,辜负春游。蜂媒问人情思,总无言、应只自低头,梦断东风路远,柔情犹为迟留。
    郑禧笑道:“此词秀气过盛,恐华而不实,不过用在此情此景倒是无妨。”言罢迈步走到小公子面前,正色道:“女公子大才小生佩服!”
    文杏羞红了半边脸。原来还是被他识破了。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恭喜吴母家教有方,竟生出如此才貌双全的女儿。文杏被他夺了风头,心下有几分不快,遂抢白道:“适才郑公子“况是梅花无语,杏花好好相留”一句大谬,梅杏都是天地精华,理应相生相合,哪有相争的道理?”
    郑禧不以为然:“这相争之道是自然之理,轻易不得更改的。”
    吴母不通文墨,只看这郑禧与自家女儿态度如此轻狂,不由大怒:“辱女才疏学浅,竟敢妄言公子佳作,还不回房!”
    众人正欲劝解,却听郑禧不悲不怒,悠悠道:“老夫人不必动怒,女公子才华盖世,小生甘拜下风。”洪仲明是有经历的人,把风月事尽皆绝了,只一心要玉成天下有情之人的好事,便顺水推舟:“吴小姐想来也未许人家罢?既然郑生才华无双,何不成了一番佳话?”
    二人都是一愣,不曾想他如此直白。
    吴母摆手道:“婚姻大事岂可儿戏?且容以后再议。”
    不想第二天,果然有媒人上门,为郑禧向吴家小姐文杏求婚。二室
    自山脚酒肆归来后,郑禧便写下那两首《木兰花慢》,闲时斜倚在榻上浅唱低吟,最后竟有些茶饭不思。他与洪仲明不同,虽早早娶妻梅氏,但梅氏奢侈好妒,每每醋海翻腾,郑禧苦不堪言。这次客居洪府,一是为了画作,二也是为了躲避那欲壑难填的妒妇。
    洪仲明怎么猜不出他的心思?想不到这郑天趣人到中年,还能与佳人有一段奇缘,虽死无憾了!他每每用言语挑逗郑禧,一开始郑禧以早已娶妻推辞,但自打吴府一会,他的态度骤然转变,竟主动派遣媒人上门提亲。
    文杏大喜过望,连忙拉住媒人询问郑郎情况。吴母的态度却大为不同。适才见他与小女相争,便屡屡有挑逗之意,何况他是个有妇之夫?
    于是一口回绝。
    文杏大失所望,但细细一想母亲的话也有道理,自己身为晚辈,总不能与长辈相悖。她默念着“非礼勿视”,走入闺房,轻轻将门带上。“小姐,小姐...”这么晚了,梅蕊进来作什么?
    她幽幽地坐着,透过杏色纱幔,那烛火染上了一层绮丽的颜色,随着她忐忑不安的心思,跳跃,曼舞。
    真就这样拒绝他了吗?
    此人太过轻狂,明明有妻室还对自己百般挑逗,殊为可恨。但再一细想,世上男子甚蕃,有此等才思的人却是寥寥,又怎么能被年齿、名分这等俗物蒙蔽了双眼?如若真听信母亲,稀里糊涂地嫁给不学无术之人,岂不是断送余生?想必如郑郎这等才思敏捷之人,他的妻子也必定知书达礼罢...
    “啪”,烛花落在台上,吓了她一跳。与此同时,梅蕊推门而入。梅蕊拂开珠帘,拿着一张写满字的彩笺在文杏面前一挥:“小姐看我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来?”
    文杏身心俱疲,懒懒回应:“这种小物件别说一张,一千张一万张我也能给你找出来。”
    “可郑郎没有那么多笔墨写满一千张一万张呢!”
    文杏皱眉斥道:“跟了我这么久,怎么越发刁滑了!快把它给我!”
    原来那彩笺上写满了郑禧的诗作。
    她身披月白睡袍,头上束带已被她自行解开,一头秀发倾泻而下,直达腰际。她看完诗,伸出柔荑在蝇头小楷上点了一下,又点了一下,姿态优美之极。梅蕊见她面上浮现喜色,含笑问:“这诗好不好?”
    文杏一扬眉:“好与不好,对你来说不都一样?”
    梅蕊低头蹙眉,文杏自觉失言,连忙岔开话题:“给我拿张彩笺吧。”惊梦
    落木萧萧下,富春江水浩浩荡荡流向渺远的天际,永无止境。郑禧独坐孤舟之上,逐着波浪浮沉而去。
    船停在了岸边。一清丽素雅的美人向他袅袅走来。她的身子那么单薄,仿佛一阵风就会被吹倒。
    她还是那身杏红单衫,额上贴了薄薄的花子,头上戴了个精雕细琢的花冠,随着莲步轻移微微颤抖着。微风拂面,有幽幽暗香浮动。
    她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脚步,都如此美妙。
    “文杏...”是惊艳,是柔情,更是充盈于怀缱绻难舍的眷恋。可是她没有说话。眼底浮出浅浅泪水。
    郑禧正要开口询问,又生生把话咽了下去。因为他看见一中年女子拿着拄拐向他打来。
    郑禧措手不及,这一杖结结实实打在他腿上,一阵疼痛从腿部蔓延全身,眼中昏花连片。他径直跪了下去。
    与此同时,又有一个老妇和一个年轻男子在树下争执起来。男子手持聘礼,急切地向老妇说些什么,老妇连连点头。文杏一言不发,只是微微啜泣。
    男子说到激动处,文杏突然狂怒起来,将花冠重重地掷在地上。
    老妇大怒,扬手一掌将她打倒在地。郑禧大急,也不顾身体疼痛,急急来救。忽然眼前一黑,整个人都被抽空了。
    他猝然惊醒。
    原来是一场梦。
    郑禧松了口气。他常听人说,梦与现实截然相反。“天趣啊!你怎么睡了这么久?”吴槐坡急急推门进来。“吴家小姐出事了!”
    “什么事?”
    “哎...一言难尽。周家公子重金求婚,那吴母是个见钱眼开之人,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小姐据理力争,她也不放在心上,只是一昧责骂。小姐一气之下摔了花冠,被殴打了两次,如今得了病心之症,怕是只有天趣你能救了!”
    “怎、怎么会这样?你莫不是在诳我?”短短一月而已,怎么一切都急转直下?
    “千真万确啊!梅蕊说的还有错吗?”
    “哎。文君就那么薄命,不能与相如相会吗?”郑禧一面说着,一面整理衣冠。银瓶
    郑禧再一次来到吴府,梅花的时节已经过了,正是杏花当家,绮丽的艳色给老树覆上了一层粉色霓裳。可是那个叫杏花的女子再也看不到这么美的春色了。如果她没有病心,她或许正为春天的芳菲欣喜不已,在鬓边插上一朵小花;或许正犯着春困,蜷在温暖的被窝里进入梦乡...可是上苍给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她的花儿在她二十岁的时候开了,又在一个月后匆忙凋谢。
    匆匆走过回廊,一男子冒冒失失地冲来,和他撞了个满怀。
    男子擤了一下快要掉出的鼻涕,勉强打个招呼就走了。
    郑禧知道那是文杏的哥哥,笑起来像哭,哭起来像笑。他不愿多搭理他。文杏孤立于花园中,鱼白长衫紧紧裹住身体,风一来就微微颤抖。她那光泽亮丽的秀发变得枯黄毛躁,一双生机勃勃的美目也死气沉沉起来。
    郑禧走到她身边,微微一福,轻唤她名字。
    文杏伸出右手,指间骨节十分明显。手伸到一半又兀自缩了回去。
    “你瘦了。”郑禧凄然一笑。“你要好好珍重身体。”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文杏叹道,语气又柔缓下来:“您多次寄送给我的书信,我一直都珍藏在箱箧中的。”
    郑禧心神戚戚:“小姐才思敏捷,您酬和我的两首词都极富才情,实在难得。”“诗词文章只是末节,母命伯言又怎能违背?”文杏脉脉低头。“家乡的梅花还在等着您,望您刻苦读书,早取功名。”
    郑禧唇边浮出了一丝苦涩的微笑。“前些日子,小姐的乳母来看我,告诉我说,您希望我先派媒人前去说媒,说您父亲的遗愿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又说像我这样的才子,不该为怀有与您举案齐眉的想法而惭愧。您说若能与我结百年之好,即使做侧室也不在乎。既然小姐已爽快地答应要将自己许配给我郑禧,您母亲又为何定要将您嫁给周公子呢?”
    文杏被说中了痛处,泫然欲泣:“周氏不学无术,也就只能弹弹琵琶。我怎么能屈身于他?
    郑禧又是一声长叹,自觉与她同病相怜:“事既相违,分亦何浅。人家已经在幕下阻断了红线的牵出,我们却还在石上空磨着玉簪!”痴人
    郑禧来过后,文杏的病非但没有一丝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每日只有读到郑禧的诗作时,才能焕发一丝光彩。
    吴母后悔不迭,就把定礼退给媒婆,让她还回周家。
    可是,文杏的病情始终也不见好转。湘蕊眸中黯然:“都怪那个姓郑的!把小姐害成这样!”
    文杏连连摇头:“不,郑郎是一位集天地之灵气于一身的大才子,我只是一个怀闺阁之芳情孤独的小女子,怎敢埋怨他的不好呢?”
    “他害你成这样,你还替他说话?”吴母哭到。“天地造化不测,竟生出你这个**来!”
    “娘,你我相依为命多年,原来你还是不懂我。”文杏浅笑道。
    “你胡说什么?”文杏脸上飞起薄薄绯红,剪剪秋水又漾出一脉温柔情意:“我自幼丧父,父亲临终时反复叮嘱我要寻个读书人家的子弟。这诗书乃是凡尘俗世的警世恒言,哪里能为寻常子弟所悟?娘,您爱我,养我,视我如珠如宝,却从不真心体谅我。这二十年里,我就像无墨点染的宣纸,像无人欣赏的花圃,每日游荡于无人之境,孤单寂寥。”
    说到这里,略有点黯然神伤,但很快又续道:“后来顼即位做了皇帝。他先精心选了十多位士大夫家子弟,然后对我说:他们各有优点,难分上下,不如姐姐自己选择罢。”
    吴母黯然神伤,微微低下了头。文杏又道:“可他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他来到我的面前,用绝好的笔墨在我这张白纸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娘,您也是过来人,您和父亲整日相敬如宾,可曾体味过真正的闺房之乐?”
    “别、别说了。”吴母几乎哽咽。她怎么不明白,虽然青春早逝,薄霜涴鬓,却带不走所有模糊的记忆。她的父母对她管教甚严,她又生性懦弱,只敢躲在门缝偷偷看邻家的女孩男孩们玩耍,其中有一个小公子最是俊眉秀目,天长日久,在她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有一回皮球被他抛入墙中,她再也按耐不住,翻墙与他们玩了一会儿,为此她挨打了。因此她对于爱情的记忆总与疼痛有关。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时而浮光跃金,时而流金散尽,皮球在足间跳跃,他追在身后笑。
    尽管过了好多年,她还是清楚地记得那个人,那件事。
    无垠的岁月的荒野里,总有一个人在等着我罢?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属于她的那个他。
    她的丈夫十分博学,但生性怪癖,一心扑在那些佶屈聱牙的字眼上,死前还要拉着女儿非嫁个读书人家不可。不读书又如何?只要他掌心温暖,只要他一心一意,女儿不照样可以幸福度过一生?
    她错了。错得一塌糊涂。“我明白,我全都明白。可是世上还有很多人很多事,哪里是一个“情”字能解决的?他的父母会告诉你,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最后他不容于你,到时候你又该去往何处?不要为了一天的姻缘,却耽误了你一生的幸福啊!”
    “娘别说了!我爱郑郎,为他而生,为他而死,不可转也!”
    “你!哎~”伤逝
    暑气渐盛,文杏的病却是一日比一日严重,拖到六月已是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
    吴母四处寻访名医良方为女儿医治,但无论如何终是泥牛入海。有一日,竟连药水都灌不进口了。
    吴母又是心疼又是害怕,搂着女儿连呼乳名,不料仍是毫无反应,只有泪水数滴夺眶而出。吴母止不住恸哭起来。梅蕊连忙劝慰老夫人,见小姐虚弱可怜,自己也悲从中来,鼻中泛起酸楚之感。
    许久许久,昏迷的文杏竟悠悠醒转过来,麻木的双眼泛起了久违的光彩。她吃力地出声:“女儿不孝,不能侍奉双亲,请母亲见谅。”又转目看着梅蕊道:“我死后,你可将郑郎的诗词书信偷偷藏到棺中,以成全我的一片心意。”
    “痴儿,现在说这么多做什么?好好歇息罢。”吴母泣道。
    文杏惨然一笑:“病成这样,又何必自欺欺人?不妨把要说的话全说出来,免得以后想说也说不了了。”“梅蕊。”梅蕊心里一跳。
    “你的事,我全知道。”
    梅蕊大惊。她收受洪家财物,私传消息一事,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全被小姐看在眼里。
    文杏轻叹道:“你不必自责。我爱他,是我的事,即使没有你,我也会走到这一步。”
    湘蕊哭倒:“小姐还有什么心愿未了?我一定竭力办到。”
    “我别无他求,”文杏回答,“只求母亲早日为梅蕊湘蕊寻个好人家。”
    吴母连连点头,说:“好,我答应你。”
    文杏面露喜色,道:“多谢母亲了。”一阵微风进来,波及珠帘,珠帘袅袅飘荡起来。
    “郑郎来了吗?”文杏喃喃道。
    湘蕊伸手扶住。文杏的眼眸一闪,光彩又渐渐消失了。
    吴母大惊,伸手探她鼻息,才发现她已停止了呼吸。
    文杏死后,梅蕊向吴母请罪,把自己收受财物的事一五一十向吴母告来,只求老夫人责罚。
    “罚你做甚?小姐若上天有知,怕是又要责怪我。”吴母说。一年后,二蕊都被许配给人。而吴母的身子已经撑不住了。她拄着拐杖来到门口,呆呆望着轿子的背影,口中喃喃:
    “留不住,留不住的啊!”
    说罢,眼前一黑,整个人直直倒了下去。沧江
    文杏死后,吴母因对女儿思念太深,不久也去世了。家中长子年岁渐长,但不够聪慧,移居到了乡村。
    整个吴家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而郑禧的日子也不太顺。他在乡试里写错了字,犯了学使的忌讳,被革了功名,这下洪仲明再不愿留他了。他带着题为《春梦录》的诗稿回乡,自是遭到了梅氏一顿臭骂。不久后,他发现梅氏竟把他的《春梦录》全部烧了。
    郑禧大怒,破口大骂。
    “纵使才华盖世,还不是像那吴氏女一样寿数不永!留着这阿堵物做甚?”梅氏反唇相讥。
    郑禧哑口无言。仕途无望,郑禧把一腔心血都倾注在了作画上,很快他发现自己一昧师古,早就失去了画的真意。于是他别出心裁,另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画法。因此他的画名声越来越大。
    他与梅氏有一男一女。长子与他不甚投契,幼女名梅君,最是聪慧,郑禧倍加慈爱。
    很多年后,梅氏过世了,梅君也早早出嫁。今天是她归宁的日子。郑禧忽来灵感,大笔一挥,一道山水风光呼之欲出。
    这是他梦里无数次出现的富春江。
    当然他刻意隐去了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郑兄技艺是越来越高超了!”真子赞不绝口。
    郑禧心中得意。
    “这幅画就叫《沧江轻钓图》吧。”
    “甚妙甚妙!”郑禧故掌大笑。“不过,还少了些什么。”真子略一沉吟。“如今杏花开了。
    郑禧脸色黯然。
    这时,梅君兴高采烈地进来。
    “孩子,外面的杏花开得正热烈罢?”郑禧喃喃地说。“透过你的眼睛,我全看见了...”—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