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546章 苦涩的文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文学的海洋里,我一直是偏向于欧洲文学的,欧洲文学总的来说发展的是比较全面的,同时也是健康的。这时有人就会说: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难道还比不过区区几百年历史的欧洲?其是这么说也是不无道理的,但中国的君权体制在某种层面限制了文学的发展,也只有春秋时期,思想没有极度的统一才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在畅游欧洲文学时,我一直认为小说必须得这么写的:及其重视情节,人物的性格等等,但欧洲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忽视“情绪”这种东西的。逐渐对欧洲失去兴趣时,因为某些巧合我触碰到了“日本文学”,又使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日本文学,通常是被忽视的,也只是近几年才走入人们的视线之内,那几位熟知的作家我就不提了。今天说的是一位很少人了解,但其地位不亚于如今当红的日本作家。他就是——太宰治。
    太宰治先生,是我接触日本文学的第一位作家,也是我又爱又恨的作家。我第一次碰到太宰治先生的作品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人间失格》。这本书我不推荐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读,也不推荐正处在生活最困苦时期的人读,这本书所带来的情绪过于压抑,对于上述的几种人都会影响其心智,如果你属于上述两种,那么你可以不用再往下看了,如果不是那你可以听我娓娓道来。
    《人间失格》属于太宰治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最后太宰治先生也用自己的生命为这本书划上了句号。这本书在没有碰触时我就感觉,我和这本书的作者很像啊!也可能是某种吸引吧,我抱着好奇的心理就翻开了这本书。我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被书中传达的东西“吓到”,没有错就是被“吓到”了。我第一次感觉这是在用自己的血液所写成的书,甚至晚上都无法安睡,因为根本没有办法消化书中的情绪。在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过几位日本作家的书,那时我是第一次感觉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那时我读出了作者创作时的情绪。我一度认为单薄的文字很难传达出人类复杂的情绪,不过我还是感觉错了,看来文字不仅能传达出情绪,或许比我想到的更加强烈。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是没有做准备,相反我做的准备非常充足。看到这书的书名,我就知道书中的情绪一定不简单,所以我做好了准备,但还是出乎了我的预料。这本书的情绪并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就更不要说理解了。豪不夸大的讲:“理解透彻了,是可以令你自杀的书”。太宰治先生将自己撕得粉碎,呈现给我们一部用鲜血写成的作品。看完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已经被黑暗所吞噬,根本无法自拔,想喊“救命”但嗓子根本发不出声音,这黑暗里没有一点光亮,出不去,只会越陷越深。同时也对我的灵魂发起不止一次的冲击。在看完这本书的一个星期里,我沉浸在压抑的情绪外,对我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也发出了无限的迷茫感。
    人们都说日本的作家,文字太过沉重和压抑,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因为人还是希望自己活在阳光灿烂的世界里,对生活对社会都是充满希望的。我是很理解这样的心理的,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些作品的价值。日本多数的作家文字上是离不开情绪的,像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等等。这些作家对小说又有了另一种诠释,小说的情绪或者比创作本身更重要,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出彩是因为情绪,而他们本身走向死亡的尽头也是因为情绪。真可谓是“成也情绪,败也情绪”。这时有的人会产生疑问:“写小说一定要抒发如此压抑的情绪吗?”这种问题比较偏激,因为情绪怎么能只有一种呢?喜的情绪写的就是快乐的文字,悲的情绪写的就是悲伤的文字,就和听歌一样都是一个道理。能被大众接受的情绪行作家我推荐“村上春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是怎么诠释情绪的。回到正题,如果以这种思维去创作,难道小说就变成了情绪的附加产物?当然一味的去表达情绪,结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因为情绪不是凭空就出现的,情绪的出现肯定是会因为某些事情的,这就是写小说的第二要义了:“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很难理解,鲁迅先生就是个例子,我们很多人从小学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般情况下是很露骨的,把当时社会丑恶的现象写的入木三分。那我们可以想象下鲁迅先生是以什么样的情绪写下这些文章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愤怒。但往往作家是很无力的,很难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拯救中国人的灵魂”。当然鲁迅先生也并没有做到,不过到是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我们回到太宰治先生,太宰治先生的《人间失格》记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这样的人生甚至都失去了为人的资格。很多人在写书评时往往都认为抒写的是大庭叶藏(小说的主人公)从青年不断沉沦、堕落的一生。个人觉得这种理解还不够透彻,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明白什么是幸福,又从何说起的堕落呢?“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引用自《人间失格》)太宰治先生把自己凄惨的一生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我感叹太宰治先生的悲惨一生时,也对整个社会表示一种深深的无奈!太宰治先生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他本人身上,同时这也是社会的一种悲剧,全世界有多少的人死于抑郁症,他们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为什么还是选择通过自行了断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是个承重的话题,难道他们无处诉说吗?我想他们并不是无处诉说,而是无法说出口,同时社会又失去了对这些边缘人士的关怀。周围人的漠视,和无法正式自己的言行,在无意间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是无可估量的,就像那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一样。而往往人们又忽视了语言的杀伤力,可能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所以我在这呼吁大家管好自己的嘴,其他也就不再提了。
    太宰治先生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因交友不善,身为他唯一的朋友堀木,在最关键的时刻没有帮助他,间接性纵容他的妻子被人强暴,最后促成了整本书最为压抑的情节。整本书里的情绪都是黑色调,唯独好子出现时,太宰治先生的世界里才出现了一点阳光,但好子成为大庭叶藏的妻子时又被人玷污了,整本书又回到了黑色调。在读这段最为压抑的情节时,或许我还能原谅强暴好子的坏人,但我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能帮助他人,却选择漠视的人,现如今社会上处处都是这种人。书中映射的这种人就是堀木的形象,一副“君子”的样子,做的全都是小人才会做的事,当今社会有太多像堀木这样的人。比小人更可怕的就是戴着人皮面具的伪君子。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在伤害他人,甚至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换言之我们人人不都是刽子手吗,无时无刻不都再伤害着他人吗?
    有很多评论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这些负能量满满的东西,根本不适合出现在台面上”可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些社会边缘人出现的原因,没有人会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既然存在我们就必须面对他们,帮助他们,而不能忽视他们,放任其自生自灭,这么做和那堀木的做法又有什么异同呢?我们必须承认社会是不完美的,只有承认其缺点才有进步的可能。当然我们还是得弘扬正能量的东西,但不能说所有弘扬正能量的东西就是好的,到最后这些东西还不都说俗了。任何事不都得站在不同的面去看吗,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是不可能进步的。阳光下总是会有黑暗的,如果只看到阳光,我相信眼睛肯定是会被刺瞎的。
    我记得网上有人分析过像太宰治这种人的心理,什么追求毁灭,也是人的需求、本能等等。甚至为了证明其观点是对的还把弗洛伊德搬了出来,我承认可能真的存在,但这些也都是对太宰治先生的过度解读罢了!但太宰治先生也不是完人,他的一些作品我也多多少少读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失望的,有可能是《人间失格》过于耀眼导致他其他的作品都黯淡无光,甚至都不能称为好的作品。很多日本的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读太宰治的作品(当然我认为这种做法很正确),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奔跑吧!梅勒斯》这样的作品,当然很多人认为这是太宰治最好的作品,我不敢苟同,我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很一般,这样的故事谁都能写,况且对于心理复杂变化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更胜一筹。
    我读《人间失格》时,有一条书评我非常的注意,他说他看不懂这本书,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女人会被主人公吸引,而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无法离开女人。我认为本身大庭叶藏是拥有很重的自卑心理,渴望得到一种慰藉和依靠,而女性则能满足他的需要,因为女性天生拥有母性心理,而同时也是因为母性心理,无法放弃这么一个可怜人。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写了这么长时间我决定引用三岛由纪夫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我本来属于天吗?
    为什么天,
    不断向我投来蓝色的目光,
    引诱我的心向着天空,
    更高更高地,
    飞向比人类所能达到的更高的地方。
    ……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