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8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二百五十四章  银行
    魏季尘底下众人的议论声愈发热烈,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天下熙熙,皆为名利,那自己就用名利驱使之。
    魏季尘对言敦源稍微点了点头,言敦源便拿出来早已经规划好了的几个项目出来,开始向众人介绍。
    张作霖的泰山赵占元这回对张作霖没有意见了,他虽然是地主老财,没有开过公司办过厂业,但是他善于观察,他看到自己认识的几位绅商都是一脸的喜意,一幅迫不及待的样子,便知道这事估计赚钱不成问题。
    同时他心中想着,这位年纪轻轻的魏将军在辽东名声极响,爱惜自己的羽毛,定不会把自己名声搞臭,既然他都这样保证了,自己还怕什么,赵占元开始思索起自己手头还有多少余钱来。
    “岳父,这是我们辽东近期比较支持的产业,还请您过目。”张作霖恭恭敬敬的把一份资料摆在了赵占元面前,他不置可否的戴上老花镜拿起一看。
    只见上面有洋火厂,洋灰厂,造纸厂,印刷厂,蜡烛厂,制糖厂,面粉厂,生丝厂,玻璃厂,机器砖瓦厂,榨油厂,而且还开放了矿业,今年会出开矿照4张,探矿照13张等等。
    林林总总不下几十个项目,每个项目还有详细的说明,以及大概所需资金的总额,便于这些商人自己心中掂量,赵占元看了个眼花缭乱。
    赵占元只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他短时间内能够凑足3万两银子,这还是他信任自己女婿和魏季尘,才敢把身家性命拿出来。
    “雨亭啊,你说我该参股那个工厂比较好呢?”赵占元收起资料,头痛的揉了揉太阳穴。
    张作霖想了想,低声说道:“其实以小婿之见,每一个项目都很有前途,不过考虑到岳父大人你的情况,小婿觉得制糖厂和面粉厂应该不错。”
    赵占元一愣,不解的说道:“你不说我还差点忘了,这个面粉厂,不是需要小麦吗?可是我们东北哪里种得有小麦呢?”
    制糖厂用的农作物是甜菜,面粉厂的原料是小麦,榨油厂的原料用大豆,这都是魏季尘已经规划好了的,这些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还能够出口。
    赵占元作为一名地主,对其他的不熟悉,但是对农业还是有所知之的。
    张作霖左右一瞧,方才压低声音说道:“岳父,这你就不知道了,魏帅已经开办农业试验场了,从国内外选取各类麦种试验,已经挑选出了适应我们东北土质和气候的种子,就等着明年推广了,岳父参与进去,将会拔得头筹。”
    农业为重中之重,魏季尘除了在长兴岛上弄个育种基地之外,还想和依克唐阿一道在海城创办一个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农业学堂必定还会附设有农业试验场、牧场等,以便于学生实习,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将从事农业教育工作,普及近代农业知识。
    张作霖这也不算是泄密,因为魏季尘已经开始通知各地官府,让他们透露出风声来,并且说服农民,不至于让农民等到来年的时候措手不及。
    张作霖看到赵占元还有一些犹豫,不由信誓旦旦的说道:“岳父大人就信我这一回,要是赔了钱,我来垫付。”
    赵占元一咬牙道:“好,不过人也不可能吊死在一棵树上,我就把3万两银子分作两份,一份入股面粉厂,一份入股洋火厂。”
    其实3万余元,完全能够自己开办一个面粉厂了,但是由于赵占元无经验,不敢独自开办,只有参股了。
    等到众人都看了一遍,大致心中有数之后,魏季尘趁热打铁,又让言敦源开始统计起来。
    就这样,你出一万两,我出两万两,甚至不少有钱的商绅一口气拿出10万两以上的巨资来,自己独资开厂,只需要魏季尘给他买机器就行。
    等到魏季尘最后拿到汇总之后,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帮丫的简直太有钱了,五百多人,统计过后,总投入资产竟然达到了2300万以上,平均每人几乎是4万两,看来哪个时代都不缺富人啊,尤其是现在,有些绅商是积累了几代人的财富,这回被魏季尘给说服了,拿出了大半家产出来投资。
    每个项目的工厂都是有数量限制的,像是面粉厂,明年只能开办10个,这不是因为愁销路的问题,而是不限制数目的话,大伙一窝蜂的都投同一个项目,便会冷落到其他一些项目,这不利于魏季尘全面开花的布局。
    让魏季尘称奇的是,那二十多个刨夫、揽头出手最为大方,很多都是10万两以上,而且选中的是矿业,主要是煤矿,看来这些家伙也都是聪明人啊。
    看到官府兴建鞍山铁厂,所需煤炭肯定很多,所以想上来搀和一脚。
    魏季尘这一网,几乎是打尽了大半个奉天的绅商、地主势力,一下子把他们团结到自己身边,并且转移他们的目光,吸引他们加入到工业当中,而不是紧盯着土地。
    “好,好,想不到大伙对我魏季尘如此信任,来人,上菜,开宴。”魏季尘笑容满面的说道,这两千万两银子将有大半合法的收入自己囊中,这就是魏季尘功勋值、威望值换取银两的办法。
    等到更多的人看到他们成功赚钱之后,魏季尘的生意只怕会越来越好,恐怕功勋值和威望值不够用了。
    一时间,宾主尽欢,魏季尘喝了个酩酊大醉。
    次日,魏季尘还要做一件事,就会离开海城,而这件事,将关系到整个东三省的经济发展,那就是开办银行,银行的重要性就不要多说了,可以将东三省的丰富资源较为迅速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抵御日、俄资本的侵略,还助于筹借资金,修筑铁路。
    原本清朝的第一家中国人办的银行通商银行,要等到盛宣怀于后年在上海才能成立。
    不过,现在东三省有依克唐阿和魏季尘向朝廷凑请,而朝中有李鸿章、盛宣怀、王文韶等人凑请,两方人马目的一致,都为了办银行,一齐发力,影响了朝局,加上光绪也有此意,因此,便同意开办两家官商银行,一家是通商银行,还有一家就是东三省银行了。
    通商银行魏季尘插不进手,通商银行招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250万两,并借户部库银100万两,这一百万两银行会还给户部,从而都变成商股。
    他妈的,魏季尘还没有得到消息,通商银行的商股就已经被人瓜分得一干二净了,盛宣怀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去了一半,而盛宣怀和李鸿章等人以个人名义又投资了70万两,北洋大臣王文韶又投资了5万两,剩下的也是被北洋一系的官员补满,真正剩下属于纯粹商人的根本没有多少了,魏季尘也不在意这点。
    好在,朝廷也同意了东三省的要求,开办东三省银行。
    魏季尘现在手上余钱多得很啊,只要一转手,就有一千万两以上,要不是为了利益均沾,给东三省其他官员一些甜头,他完全能够自己大包大揽下来,可惜,无论哪个时代,吃独食只会被人唾弃的。
    依克唐阿派来与魏季尘商量此事的是盛京户部官员陈为仁。
    盛京作为陪都,衙门属下机构有印务处、户、礼、兵、刑、工等司。
    盛京的户部,当然也是管奉天财政的。
    陈为仁四十来岁,算是年轻的官员了,当然,比较对象不能是魏季尘。
    他算是比较开明有能力一类的官员了,因此依克唐阿才会派他来与魏季尘见面。
    “魏将军,朝廷已经同意我们东三省开办银行,我们盛京户部将以库银100万两作为官股,另外和招商银行一样,招商股500万两。”陈为仁心情有些激动的说道,他原本只是盛京户部里面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却由于略懂一些银行之事,便被派来办此大事,要是按照一般的升官速度,他还不知道要熬到何年何月呢。
    魏季尘皱着眉头道:“只招商股500万两吗?有些太少了,我们合东三省的力量,怎么能够比盛宣怀等人的声势还要小呢?”
    “那将军的意思是?”陈为仁小心翼翼的问道,他是前天来的,看到魏季尘昨晚翻云覆雨,三言两语之间便说服那些绅商买机器、开新厂,心中佩服的同时更是敬畏。
    “再加上两百万两吧,凑足800万两,相信你昨晚也看到了,我东三省的富人不少,他们一听说银行招商股,估计会一拥而上。”魏季尘笑眯眯的说道。
    稍微一示意,一名亲兵把端着的一份礼物放到桌上,魏季尘和颜悦色的说道:“听说陈大人喜欢纳兰容若的诗词,本人无意间得到一幅,不如送到陈大人这样的大家之手,否则在我这里也是浪费了。”
    陈为仁心中一喜,却又有些不好意思,毕竟魏季尘比他地位高多了。
    魏季尘推到他手中道:“陈大人不用误会,你我一见如故,这只是小小心意而已。”
    魏季尘调查过这个陈为仁,知道此人为官不是很清廉,正好可以用来收买,以后可以通过东三省银行把盛京户部给挖空。
    小小心意,陈为仁暗暗吞了口唾沫,魏季尘的意思是以后还会有大的心意了。
    他不由拿起来,偷偷一瞧,里面除了一幅字画外,还有十多张银票,怕不下几千两。
    不着声色的把礼物收入袖中,陈为民笑开了一眼,急急说道:“这银行之事,其实下官也不是很懂,一切还得靠将军操劳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俄国人的阴谋
    陈为仁收了魏季尘的贿赂之后,一切都好说了,东三省原本就没有多少懂洋务的人才,魏季尘只要略施手段,就能够将东三省银行完全操控在自己手中。
    最终,两人决定银行招商股700万两,和通商银行一样,先招半数350万两,魏季尘准备通过自己的快马航运公司投资100万两,以个人名义投资50万两,还剩下150万两,其中100万两,估计依克唐阿、长顺等东三省官员有意,剩下的50万两可以让给民间商人。
    东三省原有钱币的紊乱局面非常严重,不但种类混杂,汇兑阻滞,而且政府所铸银元成色低、发行滥,商业信用很差。
    东三省银行成立后,将进行币政改革,银行业务将包括代理省库、发行纸币,以及汇兑、贷款、存款,发行各种债票、债券等,其实就是直接参照外国银行的业务。
    另外一方面可以将户部的库银100万两,在天津造币厂代铸成色上等的东三省大、小银元若干作为准备金,并在奉省设立铜元局,负责铸造铜元,以为主币之铺助品。
    同时限制并逐步取消过炉银、过码钱、屯贴等币种的使用,由银行收回,以统一货币。
    这样一来,东三省的金融混乱现象将得到很大的改善,而魏季尘也可以通过银行,很好的操控东三省的金融市场。
    其实,魏季尘,盛宣怀等人还得感谢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正是有他们在京师上蹿下跳,天天嚷着不维新变革,国家必亡,朝廷也不会同意先实施一些改革,而这些改革当然是以经济领域最好了。
    一来不会威胁到清廷的统治,二来弄成功了,还能极大的改善清廷的财政状况。
    可以说,康有为等人就像是马前卒一样,而魏季尘等地方大员则在后面偷偷捡便宜,枪打出头鸟,一旦康有为等人侵犯了慈禧等顽固派利益的时候,受伤的绝对是康有为等人,而不会是魏季尘等人。
    就像原历史上一样,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人都加入过强学会,盛宣怀、李鸿章等人也资助过强学会,但是一旦这些人看到形势不对,眼瞧光绪和慈禧要闹翻了,再玩下去会玩完之后,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人又马上退出强学会,当即撇清关系。
    魏季尘现在同样的是乘着这股东风,直上九霄之上,因为慈禧和光绪还没有闹翻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装糊涂,光绪所发布的上谕都是经过了慈禧的同意,既然你这个老女人都同意了,我们大家按照你的意思办,难道还有罪吗?
    所以维新变法弄到最后,民间公司从几十家变为几百家,办报纸也从几家变成了上百家,各地也开展了不少的新政,最后送命的只有寥寥几人,地方大员除非反应迟钝丢官之外,大多照样活得很滋润。
    当魏季尘在盖平等地巡查农垦局、移民实边之事进行得如何的时候,盛京将军依克唐阿也有了动静,发布‘化私团为公团’,下达了化盗为良的命令,奉天各府、州都按照他的命令,开始点编、招安马匪山贼。
    赵秉钧等率领大小土匪接受招安,于是乘机混入各地州府的地方巡防、巡捕队伍当中。
    他们摇身一变,由贼变成了兵,不但要负责治安,还要剿胡匪,这些巡防队伍也被系统算到了魏季尘的军队当中,剿灭胡匪的时候,魏季尘自然也能够赚到功勋值了。
    俄国,莫斯科皇宫。
    沙皇尼古拉二世一脸怒容的坐在宝座之下,下方站着的几位大臣脸色也不是十分的好。
    “维特,你说中国人不同意我们在东北修建铁路,而原本准备谈好的银行也告吹了?”尼古拉二世冷声说道。
    俄国人拉拢了法国人共同出资,成立了道胜银行,然后准备由道胜银行借款给清廷还债,再诱使清廷从从法、俄借款项中拿出几百万两银子来作为投资,合办华俄道胜银行,这个华俄道胜银行当然名义上是中俄合资的,不过实际上就是由俄国人控制了。
    然后俄国就能通过这个华俄道胜银行,有权在中国代收各种税收,可以铸造中国的货币,敷设中国境内的铁道和电线等项工程。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从而能够操纵和控制中国的铁路建设,控制中国的金融资本。
    不过这一招,却在魏季尘、盛宣怀等人的联合之下,用中国自行办银行,自行集款修铁路给暂时化解了,因此,沙皇才会如此愤怒。
    财政大臣维特不得不站出来,恨声说道:“道胜银行的董事乌赫托姆斯基前去游说清政府,原本一切都很顺利,事情眼看着就要成功,不想到后面却忽然起了变故。”
    “起了什么变故!”尼古拉二世没有想到十拿九稳的事情竟然会起变故。
    “清政府朝中的风向忽然起了变化,他们的官员一下子对我们俄国人起了很大的警惕之心,宁愿从日清战争时袖手旁观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手中借款,也不愿意从我国借款。”维特把得来的消息叙述了一遍。
    其他几位大臣都是思考起这忽然的变故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原本清政府对于还辽有功的俄国很是信任,很是感激,甚至还传来了消息,要联合俄国,一起对付日本。
    俄国人当然不把日本放在眼中了,但是这样却能够名正言顺的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东北地区,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事。
    维特见众人都是急迫的看着自己,连忙说完道:“经过我们调查,原来这事之所以起了变故,都是因为中国东北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上书中国的皇帝,说帝国对他们的东北有窥视之心,而且说帝国一旦在东北修筑铁路,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主权。”
    被中国人识破自己等人的打算,尼古拉二世和其他几位大臣没有丝毫的担忧。
    “东北的官员,难道是那位新上任的蒙古人黑龙江将军?”尼古拉二世淡淡问道,黑龙江与俄国接触面积最大,应该对俄国的警惕之心最强烈,因此,尼古拉二世才有这么一问。
    “启禀陛下,不是黑龙江将军,而是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力促此事的,但是,在这起事件中,有一个人起的作用比依克唐阿还要重要,这个人就是定辽军的统帅魏季尘。”维特不紧不慢的说道。
    依克唐阿曾经当了很长时间的黑龙江将军,因此俄皇和其他几位大臣都对他很熟悉。
    “魏季尘?”尼古拉二世眯上眼睛,眼中闪过一道冷光。
    坏了他们筹划多时的打算,尼古拉二世现在可是把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中了。
    “是的,陛下,这个魏季尘是个强硬的反俄派,在他管辖的辽东之地,我们派往前去勘察的人员都遭到了无条件的驱逐,他还限制我们俄国人在辽东的投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显然对魏季尘很是熟悉,马上解释说道。
    “为什么这件事我现在才知道!”尼古拉二世怒声问道。
    罗拔诺夫连忙出声解释道:“陛下,臣也没有想到这个魏季尘有如此大的能量,竟然能够左右中国的朝政,他只不过是辽东的一名守将而已,臣没有料到他对时机的把握很是老到,由于我们在东北大肆活动,恰好惹怒了当地政府,他便联合这些人一起上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