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9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他连忙召来电报局的几名军士,要向光绪和慈禧邀功了。
    光绪不用说,听到这个消息必定会高兴。
    慈禧虽然一力求和,但是有了这场大胜做筹码,在谈和的时候,肯定会容易不少。
    李鸿章兴奋得在屋里来回走了几步,这场胜利,可以让他走出困境,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他渴望权势,眷念权势,时刻想着怎么往上爬。
    克复析木城吗?牵一而动全身,一旦克复成功,清军在辽东将从节节败退的形势变成战略进攻的形势。
    不过克复析木城,就海城中那点人马肯定是不够的,必须从其他地方增援,李鸿章心中马上就有了决定。
    “父亲大人,这里还有一篇魏季尘上书的公文,他在公文中担心倭人会南下进攻山东,进而歼灭我北洋舰队。”李经方现在对魏季尘很是感兴趣,一直在察看他发过来或送过来的电报以及公文。
    “南下进攻山东?”李鸿章皱了皱眉,不以为意的说道:“倭人一心想要攻下奉天,怎会分兵进攻山东半岛呢,我看那个魏季尘是多虑了。”
    张佩纶笑着说道:“无论如何,魏季尘这也是给我们提了个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中堂,还是让山东巡抚李秉衡厚集援军,丁汝昌多加注意倭人舰队的动向。”
    李鸿章点点头,笑着说道:“提醒一下他们也无不可,把魏季尘的那份公文转交给李秉衡吧。”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光绪的野望
    李鸿章的电报当日便传到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李鸿藻抢先拆看,当看到魏季尘腿部中弹,仍然拼死领着部下突围,最终使得倭人不敢追击之时,他不由拍案而起,大声赞道:“真中华之豪杰义士也。”
    其他几位军机大臣翁同龢、孙毓汶、徐用仪以及恭亲王奕䜣、庆亲王奕劻见李鸿藻如此激动,都围了过来观看。
    李鸿藻一扫多日来脸上的阴霾,嘴唇都有些颤抖,激动的说道:“继草河口大捷以来,老夫终于又见一得胜消息。”
    李鸿藻和翁同龢都是清流派领袖,李鸿藻是同治的师傅,三朝元老,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两人可以说都是帝师,同时也深得慈禧的看重,此两人可以算得上是强烈的主战派了。
    而恭亲王、庆亲王、孙毓汶、徐用仪可以说是主和派了,随着军队的节节败退,他们也越来越灰心,认为与倭人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最终只会造成国内统治不稳定的下场。
    恭亲王头发花白,眯着眼睛摸着胡子,看了半响却看不清楚电报上面的字,不由出声问道:“兰孙,到底是何好消息,竟让你如此失态。”
    李鸿藻对这位大清国的中流砥柱,王室中的最后一位聪明人还是很尊敬的,笑着回道:“王爷,辽东前线传来战报,魏季尘会同诸军,歼灭倭奴第3师团两千多人,使得倭奴大本营不得不撤下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的职位,另任其他人为主帅。”
    倭人竟然被魏季尘打得不得不临阵换帅,死伤两千来人,几人都是心情激动,面露喜意。
    恭亲王心下暗暗想道:“这回倭人一定会坐下来谈判了吧。”
    翁同龢心下想道:“如此,倭人的猖狂进攻态势终究得到遏制,我大清江山社稷得保,收复失地必是指日可待。”
    翁同龢正这样想着,李鸿藻就像是他肚里的蛔虫一样,继续指着电报说道:“魏季尘上报言,倭人损失惨重,他有信心夺回析木城,收复我大清之领土,使得倭人大败而归。”
    “哦,想不到这个年轻人时时刻刻想着为我大清出力,刚刚逃出倭人的包围圈,旧伤未愈,便策划着再次进攻了,真乃我大清之忠臣也。”
    翁同龢对魏季尘的好感,马上便提高了十多点,认为魏季尘正合他胃口,比起那帮整日只知道退了又退,不敢再战的大清将领来说,魏季尘与他们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恭亲王有些担心的说道:“倭人虽然新败,但是海城处于东南两寇之间,务当熟筹进止,稳慎图功,毋坠了敌人诡计。”
    恭亲王这是担心盖平和析木城的第一军和第二军联合起来对付海城守军。
    李鸿藻想了想说道:“克复析木城有助于我军扭转辽东局势,宋庆等军驻防在营口,可牵制盖平倭寇,亦可令依克唐阿部由上往下,移师海城,与魏季尘合力围剿。”
    其他几位军机大臣纷纷发表意见,或同意魏季尘的想法,或害怕魏季尘会偷鸡不着蚀把米。
    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翁同龢一把抄起电报,急急说道:“如此,老夫这就把这个好消息送给皇上,让皇上也高兴高兴,再看看皇上的意见如何,我们再做定夺如何?”
    几位军机大臣因为意见相左,也只好如此办了。
    乾清宫内,光绪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军务,光绪看得极快,想找出一条好消息来,可惜一直翻到最后都没有。
    光绪叹了一口气,他忧心国事,心中郁郁,祖宗之地快不保了,自己就要成为大清立国以来最不孝的子孙了。
    扭动了一下发酸的肩膀,光绪脑中又浮现出一张笑脸来,往常的这个时候,他最宠爱的珍妃便会出现在他背后,为他捏背揉腰,尽力逗他开心。
    可惜如今珍妃因为卖、官案被慈禧关了起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平心而论,光绪的几位妃子也只有珍妃稍微有点姿色了,其他的几位都是不堪入目,惨不忍睹,皇后更是驼背加歪脸,也难怪光绪会对珍妃念念不忘。
    人生何其不幸,国事,家事,万事都衰,光绪了无心绪,心头沉重,烦闷异常,伏在案头思考,这大清为何会变成这样,在中日战争之前,看起来还有那么一点中兴的气氛,赢得了中法战争,国内难得有了十多年的平静,隐约有亚洲强国的气势,北洋海军更是被各国称之为世界第六,东亚第一。
    谁知,一场中日大战便让一切化为乌有,原本看似光鲜的大清,早就陈疾难治了。
    光绪恰好心中烦闷难平,忽有太监吆喝军机大臣翁同龢求见。
    来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述的对象,想都没有多想,光绪头一抬马上便道了传,然后正了正身子,让自己看起来坐的更为威严。
    翁同龢和光绪两人关系非比寻常,除了是君臣之外,还是师生关系,并且翁同龢是从光绪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了,因此光绪十分尊敬翁同龢,一见他走进大殿的门口,便起身道:“师傅!”
    翁同龢笑容满脸,光绪可以说是他从小看到大,也是从小培养到大的,如今亲政之后,对自己依然恭谨有加,亲热不减,那里还会不老怀大慰。
    不过,该有的礼数还是不能少,翁同龢先是行了君臣大礼,方才站起来笑着说道:“陛下,我这是来给你报喜来了,魏季尘率军在析木城下斩杀倭人两千余人,震动宇内,威加海内,迫使倭人阵前换帅,不敢轻进,当真可喜可贺,值得普天同庆,如此下去,我大清收复辽东之地不远矣。”
    光绪正在这里自怨自艾,听到此消息,抑止不住内心欢喜,连忙抢过翁同龢手中的电报,细细看了几遍,方才放下来,惊喜交加的说道:“若我大清将领都如此有勇有谋,何愁倭人不破。”
    “陛下说得甚是,想不到淮军中还有如此人物,当真是美珠蒙尘,锥之处囊,魏季尘直到如今倭人入侵方才脱颖而出,可见李鸿章的淮军编制落后,平日对才能之士,多有阻拦了。”翁同龢说着说着还不忘踩了李鸿章一脚,说淮军中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升迁。
    光绪在他日夜熏陶,潜移默化之下,对李鸿章感观也不是很好,皱眉道:“李鸿章近来办事是越来越不行了,失去大连湾的赵怀业,失去旅顺的龚照玙、黄仕林,无一不是他器重之辈,这些人无一不是贪生怕死之辈,这个兵法娴熟的魏季尘,与倭人交战之前,仅是一名小小的哨官,他当真是老眼昏花了啊。”
    赵怀业、龚照玙等贪生怕死,是闻敌便望风而逃之人,如今都被刑部捉拿,刑讯之后便要问罪,但是这些人明知会被问罪也敢逃的原因是,他们知道,只要花些点银两,这死罪便会变活罪,再花些银两,活罪便会变无罪。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些人的想法不错,黄仕林原本是定斩监候,但是他最终以白银三万两贿赂荣禄,竟获开释,还复了原职。
    也难怪这帮大清的将领见事不妙就敢逃啊,那些白字黑纸的军规早就成了摆设,腐朽的大清这简直就是在自挖坟墓。
    光绪话一说完,翁同龢心中暗喜,接着说道:“陛下,这个魏季尘还提出了反攻析木城,收复失去之领土。”
    “哦,他有几分把握。”光绪来了兴致盎然,一下子就站了起来,清军连连丢城失地,主和派慢慢占了上风,要是能够取得一场收复失地的胜利,那些主和派肯定不会有那么猖狂,竟然在京中风传即便割让点领土给倭人,只要能够结束战争也无不可。
    翁同龢笑着说道:“臣观魏季尘此人从不打妄语,他连战连捷,愈打愈英勇,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既然他说能够收复析木城,一定是有十足的把握了,只是海城诸军互不统领,名不正则言不顺,臣恐魏季尘孤掌难鸣,难以指挥得动其他诸军。”
    “此有何难,只要他魏季尘能够收复析木城,山海关内外军队尽归他节制又有何不可。”光绪是少年心性,难得高兴,加上翁同龢又是他最亲近之人,因此说起话来没有了平日的沉稳。
    翁同龢心下默然,魏季尘才一个小小的把总,又是年纪轻轻,就算光绪相信他,其他人也不敢相信啊,看来皇上这回是得意忘形了。
    “陛下,魏季尘想要反攻海城,只要能够节制海城诸军即可。”翁同龢提醒道。
    光绪自嘲的笑了笑,说道:“许是朕很久没有听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了,一时间有些忘乎所以,既然魏季尘有把握收复析木城,朕便特旨擢他为提督,任命他为军务帮办,节制海城诸军,另外,反攻析木城,海城兵力稍显不足,从营口调一军入海城归他节制,务必要一举克复析木城。”
    军务帮办,翁同龢暗暗咋舌,看来皇上对这个魏季尘很是看重啊,刘坤一如今被授予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
    而军务帮办,虽然只是战时的一个临时职位,就是协助他督办军务的,却可以说只比刘坤一小一级,能够和宋庆等人平起平坐了。
    魏季尘,才多大的年纪啊。
    要是翁同龢知道,几年后,维新变法,光绪就明确规定:所有奏章,由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四人圈阅;所有上谕,均由四人拟定,而原来的王公大臣和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则被一脚踢开,搁置到一边。
    以区区四品,指挥那些一品二品大臣的事光绪都干出来了。
    这个任命魏季尘为军务帮办就实在不算什么了。
    翁同龢见这个少年天子终于露出了多日来未见到的笑容,也不再多劝,而是宽慰他心说道:“陛下,辽东虽然失去了大片领土,但是如今形势已经趋于平稳,聂士成等人在大高岭一线稳住,魏季尘还积极反攻析木城,宋庆等在营口也是暂时无多大战事,只要我湘军出关,众将同心同力,将倭人赶出辽东之地为时不远了。”
    光绪听到他的这番话,果然又变得信心满满,一扫方才的颓废,觉得辽东还是大有可为,并非原先的岌岌可危。
    光绪是冲动和软弱的代名词,做事但凭着一腔热血,稍有挫折又不知所措,而一直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凡是都不敢自己拿主意,又让他变得十分软弱。
    第一百二十章  疯狂的乃木希典
    魏季尘不知道,自己小小的一封电报,竟然惹得天下风雷动,原本他只是怕上面责怪自己擅自撤退出析木城,而是将所有责任都往死去的丰升阿头上丢。
    而且自己确实经过了一翻苦战,慷慨激昂一下那是免不了的。
    想不到现在一下子就玩大了。
    整个辽东都开始围绕他这封电报开始运转起来。
    营口,宋庆先是接到李鸿章从直隶总督府发来的电报,要他配合魏季尘反攻析木城,不久,又接到军机处的电报,让他派遣一军入海城归魏季尘节制,共谋反攻析木城之大计。
    赛马集,依克唐阿也接到军机处的电报,要求他骚扰析木城倭人之后路,配合魏季尘反攻。
    大高岭,聂士成同样接到直隶总督署的电报,要他多注意倭人第5师团的动向,切不可让第5师团分兵驰援第3师团。
    宋庆收到电报后,愣是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有感慨万千的说了一句:年轻人,当真了不得,老夫打了一辈子的仗,都没有他如此的胆量。
    然后又细细考量起魏季尘所说之反攻析木城的战略来,营口、海城、盖平在地图上成品字形排列,析木城正在品字的中间,不但营口可以出兵,倭人也可从盖平支援。
    海城如今的守军为倭人第1军第3师团第5旅团,倭人因为一路进攻,占领了众多的中国城池,由此也不得不分兵驻守。
    所以倭人是越打人越少,而中国军队不经打,各路军连续后退,最后都退在了一起,看起来声势倒是很壮,只是这战力就有待推敲了。
    魏季尘想要进攻析木城,则必须防止盖平的倭人支援,自己便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想不到这个魏季尘连自己都谋算进去了,还真是不帮他都不行。
    宋庆见收复析木城之事还是大有可为的,当即便决定加入魏季尘的反攻计划之中,派遣徐邦道所部拱卫军步队三营赴海城共谋大计。
    徐邦道六十多岁了,作战有勇有谋,先是驻守金州,多次击退倭人第一师团的进攻,后退守旅顺,得知倭人即将进犯,又设伏于倭人必经过之道路,对倭人予以迎头痛击,算得上是驻守旅顺时打得极为出色的一位将领。
    旅顺口失陷后,徐邦道率溃卒走金州依宋庆,官职也被朝廷褫了,不过仍然带领着自己的几营拱卫军,与宋庆共抗倭人。
    战争至现在,也算是去芜存菁,几位贪生怕死的将领要不是早就逃走,要不是就被清廷拿下,剩下的几位统帅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徐邦道接到宋庆的命令,二话不说便起程而去。
    依克唐阿是黑龙江将军,自然不会听从魏季尘的调遣了,好在军机处只是让他派兵骚扰倭人后路,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依克唐阿自然没有不允的道理。
    聂士成与倭人僵持不下,听到魏季尘要反攻析木城,也是精神上表示支持。
    一时间,魏季尘所提议之反攻析木城,竟然牵涉到了辽东各路守军,真可谓是牵一而动全身。
    清军如此大的动静,不久便被倭人间谍探知,大惊之下,连忙传往各地。
    析木城官衙内,第3师团本部已经迁至此地,桂太郎得知魏季尘企图反攻析木城的消息,连忙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山县有朋留下‘马革裹尸无所期,出师未半岂空回?无奈天子召何急,临别阵前泪满衣!’四句诗给桂太郎,并且再三嘱咐桂太郎要为第3师团报仇,击败魏季尘。
    然后,他带着对大本营满腔愤懑之情无可奈何的回国了,好在山县有朋能量巨大,回国觐见天皇之后,虽然被解除了枢密院议长以及第一军司令官的职务,却改任了‘监军’,依旧能够参与大本营的重要决策。
    第3师团临时指挥部内,除了师团桂太郎,参谋长小川次郎之外,还有大迫尚敏,三好成行,佐藤正,以及刚刚到达不久的第6旅团旅团长大岛久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