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551章 气数已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谢谢暗极星夜,这么善良的我,20190428031726160的推荐票!
    徐铮这段时间运气特别的好,由于整日忙着跟矿石打交道,所以在和招募来开矿的工人们聊天的时候,偶然间得知了安徽铜陵那里有镜铁矿,不禁喜出望外。
    好在牛首山宏觉寺已经修葺一新,李福善和宏觉寺主持以及钱谦益等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
    徐铮则趁机去了安徽铜陵实地考察镜铁矿。
    梅山铁矿也暂时扔给了张礼真。
    从一开始徐铮倒弄的就是转炉,由于缺少氧化剂,因此炼钢一直未能大规模普及生产。
    茅元仪的科研中心也曾深入研究了生铁脱碳炼钢技术、炒钢技术和灌钢技术,但是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生铁脱碳技术(百炼法)只能人为控制铁中碳的含量,而无法去除硫磷等杂质;炒钢尽管成钢速度快,但是钢的成分和性能难以控制;至于灌钢主要是生、熟铁比例难以控制,大明生产的生铁和熟铁本来就质量不一,各种杂质含量不同,因此三种方法都不具备大规模工业生产条件。
    徐铮在崖州的时候,就留下了后世近代炼钢工艺的资料:使用铁矿石,辅助以氧化剂,使用转炉,通过空气吹炼。
    无奈徐铮不是理工科毕业,根本搞不懂氧化剂的成分,科研中心更是一头雾水。
    好在徐铮大体知道,转炉炼钢原理分成酸性和碱性。酸碱主要是取决于高炉内胆的防火材料。
    比如崖州目前的高炉内胆防火材料就是用河沙、石英岩,而河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就属于酸性材料。
    酸性材料是不能去除铁矿石中的硫磷等物质的,不去掉硫,炼制出来的钢就容易发生热裂,因此必须添加含锰的铁矿石进行脱氧去硫,而含锰的铁矿石就是镜铁矿石。
    徐铮好不容易得知了镜铁矿的下落,因此再也按捺不内心的喜悦,甚至连李香君和柳如是都没来得及说一声,就带着十来个侍卫,直扑安徽铜陵。
    媚香楼。
    “柳姐,你真的要和钱夫子去杭州?”李香君惊讶的问到。
    柳如是轻轻一笑,“是啊!他已经约了我好久了,在推脱下去,只怕面子上过不去!”
    “姐姐,你明明不喜欢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委曲自己呢?”李香君蹙着眉头,不解的问到。
    柳如是怜惜的摸了下李香君刚盘好的发髻,“不委曲啊,人总是这样,有所得必然有所失!更何况他对我蛮好的,甚至已经许诺将来会以正室之礼为我梳拢。”
    “可是,可是姐姐不是一直喜欢徐公子吗?”李香君很奇怪柳如是的转变。
    “傻丫头,喜欢归喜欢,喜欢和嫁人可是两码事,谁说喜欢了就一定要嫁给他?”柳如是说这话的时候,眼神却不为人察觉的一黯。
    “既然喜欢了为什么不嫁呢?与其选择一个爱自己的人还不如选择一个自己所爱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李香君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呵呵呵,过日子哪里来那么多恩爱!无非是个新鲜劲而已!妮子,好好把握住徐公子,别看他平时机灵的像个猴子,但是在男女之事上,却是木讷的很,有时候你需要更主动些!再说这么一个有钱有才学又年轻的主,肯定会有不少女人抢的,你可要加油!”柳如是打断了李香君的话,如同叮嘱一般,说到,
    “明日我就陪同钱夫子,一起去杭州小住一段时间,妹子你多珍重!”
    “那好吧,明天我去桃叶渡给姐姐践行!”李香君无奈的说到。
    不过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自己这就让人去告诉徐铮。
    “什么,徐公子不在,出远门了?”李香君有点愣住了。
    “怎么这么不巧的!”半响,自言自语到。
    一直到了九月底,徐铮才赶回了南直隶。
    “去打听下,这么逃荒的都是从哪儿来的?”徐铮刚到南直隶城外的时候,就发现城外竟然有不少逃荒的难民。
    衣服又脏又破,满面菜色。
    其中老弱病残的,或躺或卧在地上。
    甚至还有人正在用牛车往外拉尸体。
    侍卫很快回来了,“公子,属下打听了下,大部分是从山东沂州过来的,听说是遭了蝗灾,还有不少是山西蒲州的,也是遭了灾的!”
    “又遭灾了?”徐铮在马背上直起身,看了下四周黑压压的人群,“这恐怕得有几万人吧!”
    “先回去吧,到时候看看能不能招一批身体稍微好一些的去矿上!”
    回到了客栈,徐铮第一时间让人把山东济南那边的情报找了出来。
    还好徐铮当初在济南那边留了情报点。
    徐铮记得尤其是明末的几年,山东不仅频繁遭受兵灾(清军洗掠、白莲教、响马等等),也被旱灾、蝗灾和鼠疫轮番祸害。
    但是偏偏有很多事情,自己已经记不清楚确切时间。
    情报已经拿过来了。
    徐铮打开之后,只见上面写着:八月秋蝗遍野,百树无叶,千里赤地。尤其是沂州等地,草根树皮吃净,父子妻儿兄弟相食,饿殍尸体随处可见,婴儿弃地,人多自卖,惨不忍睹!
    又报:据闻山西、河南、浙江、三吴等地皆因大旱大涝发生粮食短缺。
    请报上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徐铮几乎能感受到一股愤懑、悲哀、惨痛、无奈的强烈负面情绪扑面而来。
    脑袋里终于回忆起了后世的资料。
    一六三七年至一六四三年年,六年时间内,旱灾从陕西开始,到湖南结束,其中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连续旱灾达五年以上,河南更是长达七年!
    继而旱情向江南地区蔓延,先是北旱南涝,紧接着是南旱北涝,共涉及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流域十五个省市地区,期间旱灾、地震、蝗灾、瘟疫轮番上场,其中甘肃省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用十室九空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这也是小冰河气候给大明朝带来的最严重的伤害!
    明亡后,自一六五零年起,气温才开始逐渐恢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明朝士大夫、官僚阶层都对朱氏家族的大明朝失去了信心的原因:天厌之、地厌之、人弃之!
    气数已尽!
    关键今年是一六四零年,正是旱灾最严重的年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