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63章 阊门商业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阊门是苏州八个城门之一,位于苏州城西北。今天的范围大概包括山塘街、上塘街、南浩街、西中市、桃花坞等地。由于南壕街、上塘街、山塘街和阊门街四条大街和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山塘河(通虎丘)四条河流交汇于此,因此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商业区,最鼎盛的时候,《红楼梦》、《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以及清人孙嘉淦《南游记》均有所描绘记录。可以说用十里长街,万商云集来形容都不过分。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也曾写诗赞叹:三千楼,黄金百万,夜市到五更还没有结束,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没有一样相同的,犹见繁华!
    然而小农意识并没有让朱家历代皇帝认识到商业繁荣的巨大促进作用,不仅因势利导,反而是重赋盘剥。有人说因为张士诚的缘故,因而朱氏一族始终对江南态度不算友好,因为从赋税政策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明朝有史以来,江南地区赋税天下最重,而江南地区又以苏州、松江、常州、湖州和嘉善五地尤甚,顾炎武曾用“民不能堪”来形容这两地的情形,可以说上面五个地方的任意一个税收甚至能赶得上江北大多数的大郡。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史实根据,因为以上地区都是张士诚的根据地。但是作者认为主要是上述地区经济过于发达,积累的财富让朝廷统治者眼红的缘故。
    繁荣的商业活动对于促进社会生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以市场为纽带的完善供需生产模式,这对于农业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无疑是南山捷径。但是在大明朝,恐怕只有徐铮能清醒的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巨大作用,其他别无他人,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
    徐铮此行的目的就是看看能否把自己在黄金山这段时间的盗版科研成果,和商品经济进行融合,一方面赚取金钱,另一方面反过来促进科研进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而不是如同现在这样,都是自己从后世拷贝而来。
    距离阊门还远,路上已经有各式人力马骡车,穿梭不停,就连路边水塘里,时不时的划过一艘艘载货小船。
    脚下的石板路传来清脆的蹄声,徐铮和小道士张礼真缓缓而行,耳朵里尽是吴语侬侬。
    徐铮笑着对张礼真说道:“真子(贞子),这里以后有可能将成为我们黄金山最大的财源地,你可要把地形好好的熟悉熟悉。”
    小道士张礼真点点头,道:“公子放心,来之前我已做足了功课,就连地图都随身带了一张。”
    “好!”
    随着前面路转,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三孔城门楼,两边城墙远远的延伸出去,走夫贩卒车马经三个城门往来不息。
    徐铮和小道士张礼真担心行人惊了骡子,于是下来步行,随着人流一起穿过城门,刚出门洞,迎面扑来一股热闹的气息。
    大街两边尽是各式店面,有卖丝绸的,有染织的,有烟草,有米行,以及杂货、药材、古玩、茶寮、酒肆、菜馆、青楼、戏院,还有各地的会馆、公所、行帮、商会。一眼望去,店铺相连不断,各式叫卖声不绝于耳,街上行人马车摩肩接踵,晃布招牌让人目不暇接,好一处繁华之地!
    小道士张礼真吃惊的长大了嘴巴,喃喃地说道:“额地娘,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滴人!”
    饶是见识过后世步行街盛况的徐铮,也被眼前吃了一惊,道:“这么多人!”
    换过神来的小道士张礼真,伸手接过徐铮的缰绳,道:“公子,你在这里等我会,我先去找个地方把骡子寄存了,要不然我们没办法过去!”
    徐铮由他,开始四处张望起来。
    封建时代制约商品经济的因素不外乎交通、税收、人口、治安环境。产品或者是商品并不缺,缺的是便捷的交通运输,优惠的税收政策,人口的稳定居住环境。而封建时代的手艺人所出产制造的各种工艺品,大小商品几乎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特征,因为手艺人的手艺往往都是世代传承的,不同于后世流水线生产,用精上加精都不为过。
    望着眼前淋漓满目的商品,徐铮一边欣赏这些传统的手工艺特色,一边衡量着成本和利润等问题。
    小道士张礼真很快寄存好了骡子,紧紧的跟随在徐铮的身后,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白布咧,上好的白布,雪一样的白,不跳线,亏本大卖喽,只要八钱四匹!”
    “铁锹,过硬的钢口,两钱五分五把,看的中的打包带走!”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年底清仓,木炭八钱百斤!”
    “棉花,六分一斤!”
    “老板,里面请,本店南货北货,样样都有!”
    徐铮和小道士张礼真慢悠悠的转着,看上去没什么重点,但是徐铮心里却是时刻留意着纺织类产品、锻造类制品等方面。这也是黄金山准备投资的重点。随着黄金山科研体系的成熟,纺织工具—珍妮纺纱机(添加飞梭)的改进成功,徐铮计划开设织布厂,蒸汽轮机可以提供几乎免费的劳动力;炼钢技术的随时突破,可以制作更优良的农具;随着水泥、钢材的大量制作,又可以开发建材市场;烧制玻璃是每个穿越客必须具备的技能,尽管澄净度离光学仪器的运用还远远不够,但是最为窗纸的替代品,还是绰绰有余的;地砖、瓷砖,肥皂也可以走进日常百姓的生活。
    “董家刺绣,姑苏一绝啊,过年便宜咧,快来买哦!”
    一声叫卖声突如其来的打断了徐铮的思路,什么?“董家刺绣?”
    徐铮顺着声音看了过去,只见路边一家不大的店面,门口站着一个小伙计,正在卖力的吆喝。
    徐铮心说,不对啊,董家绣庄怎么会在这里,再说规模也不至于如此之小啊!
    徐铮顿时好奇的走到小伙计身边,小伙计一看自己真的找来了顾客,顿时高兴的咧着嘴,拉长了声音招呼道:“有贵客登门喽!”
    徐铮摸了摸小伙计的脑袋,笑道:“小家伙,真机灵!”
    店里面走出一个中年人,热情的招呼着徐铮。
    徐铮进了店面之后,详细的看了看产品,还真别说,针法细腻,均匀,实属上乘。苏绣属于刺绣,是苏州地区的雅称,苏、湘、粤、蜀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苏州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苏绣更讲究文化底蕴,要求操作者能画善书,或折枝花卉山水人物,或行草隶篆诗词歌赋,上乘绣作,望之如同画纸真迹,天然自然。
    徐铮最后买了两匹中意的,算是送给李姨娘的礼物,然后和中年人搭起话来。
    “似乎听人说,你们董家绣庄不在这里啊!”徐铮道。
    “一看您就是有见识的,董家绣庄确实不在这里,这里只是绣庄的一个门面铺子,专门出卖成品。”
    “哦,难怪呢!”徐铮点点头。
    中年人见徐铮仍是不确定的样子,接着说道:“贵客你别不相信,咱们绣庄就在山塘街,只不过那边赶不上这里人多,因此东家在这里算是开了个分店!你若是不信,随便打听一下,本地人都知道,你就放心吧,绝对货真价实!要是有半句虚言,你老可以撕了我的嘴,砸了我的招牌,绝无二话!”
    徐铮忙笑道:“可别,我信你就是!”
    徐铮停顿了下,再次说到:“店家你有所不知,我家是从事纺织的,每年几十台织机所出的绸缎丝绢布匹数目不少,家父一直想寻几家绣庄为其提供货源,董家绣庄名声在外,所以我才有所耳闻。”
    “这样啊,公子到可以去趟绣庄,和我们董老板谈谈!”中年人没有拒绝徐铮。
    “贸然登门,会不会有所不便?”徐铮不无担心。
    “无妨,鄙东家非常好客!”
    “如此,多谢多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