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7章 山道论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同里兄,请!”
    “释兄,请!”
    黄金山的的山道上走来两个身影,一高一瘦。
    “初秋时节登山,真是别有一番风韵。此山名虽俗不可耐,但风景实属上佳:凉风习习,万竹翩翩,无山花之轻浮,无怪石之突兀,虽非名山更胜大川。”其中个头高的头戴方巾,身着青衿,外面套了个薄夹袄,面色沧桑,双目有神,额下三缕长须,手指着眼前的碧竹,饶有兴趣地说道。
    “同里兄真是好雅致!只可惜小弟我看山不是山,望竹亦菲竹!”瘦身材的一袭浅白长领,阔嘴方鼻,半白头发散乱的披着,随着登山的脚步,发稍间依稀显露出几个结疤模样的白点,手里拄着半截枯竹。
    “释兄,你我皆是知天命了,更何况你又深研佛法多年,为何还此次执着呢?”
    “同里兄,非是我过于执着,实是迷惑太多。眼睁睁看着年岁已暮,到头来却如懵懂幼童,愚钝无知,虚度光阴五十载.”
    “释兄,若是世人都如你这般谦逊,焉愁我堂堂中华竟落后于西夷!想我华夏自轩辕开世以来,无数圣贤耕读修身,乃悟出这天地至理,却没成想二十年前的一场辩论,让你我之师无以应对,实在是惭愧!
    “同里兄,诚如你斯言,我本是先师坐下一弟子,二十年前能随行,于李汝贞府邸观先师和西洋和尚一番辩论,真乃何其幸运也!细想来,辩论名为两教,实为中西思想之交锋!尤其是西夷所言,让我对往昔研读之佛经产生疑惑,进而动摇佛根。后来先师说我被邪门歪道所迷惑,不能虔诚礼佛,这才有我离开佛门,转投东林。然十年以来,通读四书,研讨五经,甚至连西夷人的著作也读了个遍,但却如浓云蔽日,不得其所!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的越多越迷惑’不成?同里兄,你可有教我?”
    “释兄严重了!我岂不是和你一样,先师自从那次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经常夜不能寐,口中常常自语‘起源’又或是‘人性善恶’。但是先师毕竟是大贤,早已入‘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苦思不得之后,决定以‘先行后知’之方法,来实证人性之善恶。孰料竟不能容于朝廷,反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羁押有司!最终先师自戕成仁,实为可惜,可叹!”
    “先师之学说未成,我等后世之弟子更加不堪,据先师尚远,更不要提教释兄了!”
    “同里兄莫要妄自菲薄,依兄之才干,何愁天下不识君!”
    “释兄,我观今日之朝廷,内有权阉秉政,母鸡司晨,更有党争乱祸,以权谋私;外有满蒙寇边,屡战屡败!朝廷虽大,但里如败絮,恐是亡国之兆!我实在无心科举!”
    “更可恨者阉党张讷以‘遥制朝权掣肘边镇把持有司武断乡曲’诬奏书院,可怜东林、江右、关中等百年书院被一炬焚之,天下读书之正直之士几乎一网打尽,圣教危矣,吾华夏危矣!哎,该如何挽救这天下!”
    “书中曾言:圣人五百年一世,今者圣人安在?百姓苦之久矣!”
    “释兄,这边请!”
    “同里兄,请!此次祭扫师墓之后有何打算?”
    “无外乎独善其身罢了!释兄,我等读书人,既然报国无门,只能青山独隐了。”
    “这可不像往日之同里兄啊,想兄当年,非古傍今,粪土万户,如初日,如怒涛,何等快哉!”
    “释兄,往日亦不同今日也!”
    两人一边交谈,一边信步登山。
    徐铮这几天有点用脑过度,觉得昏沉沉的,于是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去城里嫌远,索性一个人在山上游荡闲逛。
    远远的见前面有两个人在登山,边走边谈,顿时好奇心大起,一直跟在二人身后,再加上山路崎岖,前面两个人也没过多留意身后,因此谈话被徐铮听得八九不离十。
    起初徐铮听到“李汝贞”三个字的时候,脑海里顿时想起历史上著名的“李府围炉大辩论”。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在南直隶(南京)大理寺卿李汝贞府里,爆发了一次中外思想的激烈交锋,这应该是中外思潮的第一次大碰撞,尽管没有被记录史书,但是仍流传后世。辩论的双方是南直隶大报恩寺僧人释雪浪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透过相关著作,大体可以还原当时两位的辩论,两人争论的焦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谁创造了世界;二是人性善恶。
    严格来说,这两个辩题即使在今天,争论起来仍是相当相当的复杂。在西方传教士相对科学的语言争论中,东方古老的佛学信仰者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释雪浪只能以“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招招不昧了了常知”来结束“人性善恶”的争论,至于世界起源,佛教早有定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根本就否认起源,只有轮回,业力或者缘是轮回的推动力。笔者认为:此次辩论多少有些不公平,我们都知道,出身佛门的释雪浪是不可能为世界起源和人性善恶提供一个科学客观的解释,而利玛窦恰恰是利用了这一点,驳的高僧无可辩驳。其实这个问题对于传教士利玛窦而言,同样是无解。唯一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利玛窦没有从耶稣会—上帝造人这一宗教观点出发,因此释雪浪惨败。由此可见,利玛窦的辩才就非一般。
    徐铮想到的不仅仅如此,而是联想到自己手头上正在完善的许多教材。此时利玛窦已经去世十几年了,陵寝就在北京的平则门外的二里沟。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虽然是传播耶稣会教义,但是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比如钟表技术、火炮技术、测量仪器以及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这些方面对于中国来说,都是迫切需要,尤其是数学方面的,几乎包括了后世基础数学的所有知识,虽然徐铮自己大部分能够回忆出来,但是要想传授给学生们,徐铮一个人肯定不够用的。现在眼前有这么两个人才,都送上门了,一定不可放过!徐铮打定了注意,一定要想方设法将眼前的两个人留在书院内。
    想到这里,徐铮快速走了数十步,赶上了前面的两人。也不打招呼,而是口中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借过借过。”说完从二人身边挤了过去。
    “小兄弟,留步!”被称作“释兄”急忙说道。这也难怪,自从上次听闻过中外两位高人辩论人性之后,十年来一直苦思不得其解,今天突然听见有人谈论关于人性的话题,顿时被勾起了兴趣。
    “哦?喊我做什么?”徐铮明知故问。
    “适才听你吟阳明先生心学四诀,莫非小兄弟对人性一说也深有研究?哦,对了,我姓释名雪花,这位老兄姓苏名侍御。”
    “原来是释、苏二位兄台,有礼有礼!”徐铮像模像样的拱手施礼。
    “唐突了!”苏侍御有点不好意思。
    三人见礼之后,释雪花再次追问。
    徐铮听见释雪花介绍姓名的时候一阵暗笑,这家伙果然不愧是释雪浪的徒弟,竟然起名雪花。
    “那我就高攀一声‘释兄’了,今日一直在思考人性,突然间若有所得,因此情不自禁,见笑了见笑了!”
    “请继续!”释雪花和苏侍御异口同声。
    徐铮轻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人性一词,从古至今,名家对此议论纷纷,难有定论,为何?”
    “为何?”释雪花和苏侍御睁大了眼睛,一脸的求知欲。
    “因为大家们没有细致全面的考虑人性的含义,往往以偏概全又或是混淆概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