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6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海都阿陵攥紧缰绳,大怒,目光环顾一圈,冷静地思考:昙摩罗伽被世家追杀,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凑齐一支可以和自己的十万联军抗衡的队伍!
    “都别慌!”他大吼,“王庭人仇视汉人,废掉苏丹古后,立刻发兵攻打西军,魏朝和王庭开战,西军自顾不暇,苏丹古去哪里找借兵?”
    “苏丹古直接带兵冲散联军,只是在虚张声势罢了!
    部落酋长们置若罔闻,继续后撤。
    “儿郎们,随我冲!”
    海都阿陵咬牙拔刀,朝身后自己的部属大喊,拨马上前。
    联军不听使唤也不是第一次了。
    前方,昙摩罗伽僧袍猎猎,就像一柄寒光凛凛的尖刀,带着亲卫继续逼近联军中心,联军的战阵被冲散,两边部落骑兵不断往两边散开,整个队伍就像被切成了两半。
    漫天雪泥飞溅,箭矢飞舞。
    海都阿陵带着部下冲上前,昙摩罗伽的队伍蓦地开始往中间收缩,然后毫不犹豫地后退。
    北戎部队大喜,立刻追了上去。
    海都阿陵怔了怔,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手心都是汗:这一切会不会是昙摩罗伽的计策?他以前设伏重创瓦罕可汗,就用过这一招。
    他抬起头,遥望圣城方向,昙摩罗伽突然从天而降,圣城守军士气大振,这个时候攻打圣城,很可能落入昙摩罗伽的圈套。
    耳畔喊杀声震天,部下抱拳请示:“王子,左翼和右翼队形已经乱了!我们去填哪边?”
    “回撤!保存实力,让部落骑兵顶上去!”
    他果断地道。
    当北戎人也开始后撤时,其他部落骑兵愈加惊慌失措,整支联军组成的战阵被冲开,城头上率领禁卫军守城的毕娑立刻让人打开城门,派出一支队伍出去接应,两军迅速汇合,撤回城内。
    北戎联军暂时撤回大营,不再进攻。
    城门前万头攒动,人山人海。
    百姓不懂朝堂上的腥风血雨,浑浑噩噩。昙摩罗伽离开以后,世家开始着手修改律法,变本加厉地盘剥平民,他们这才意识到之前的动乱很可能都是世家的阴谋,可惜为时已晚,佛子不知所踪。
    圣城被围后,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恐惧中,饱受煎熬,圣城上空阴云笼罩,处处凄风苦雨。
    听说昙摩罗伽带兵回来了,他们携老扶幼,激动地冲出家门,迎接他们的王。
    很快,整座城的百姓全都来了,男女老少,贫贱富贵,跪在长街两侧,激动得垂泪大哭。
    “王,我们不该听信谗言!不该被那些贵人蒙蔽!”
    “我们对不起王啊!”
    “王给了我们安稳的生活,是当之无愧的佛子!”
    “赤玛公主拿出来的遗诏有什么用?我们不认遗诏,只认王!”
    他们泪落纷纷。
    队伍从他们眼前走了过去,没有丝毫停留。
    百姓们抬起头,仰望那个士兵簇拥着的将领,眼神无比热切,叫的,喊的,哭的,声音汇成一片浪潮,直冲云霄。
    “王!您回来了!”
    “您才是我们的王!”
    他们哭得浑身发抖,整条长街,嚎啕此起彼伏。
    那些曾在世家和寺僧的煽动下怀疑昙摩罗伽和外邦勾结,觉得他不配为王的百姓羞愧难当,后悔莫及,膝行上前行礼,大哭着叩头,不一会儿便血流如注。
    队伍从他们身边经过,马蹄溅起的飞雪泥土扑在他们脸上身上。
    援军队伍穿过长街,径自去了王寺。
    百姓趴伏在地,亲吻昙摩罗伽的坐骑经过的地方,泪流满面。
    王寺外的广场上早已经跪满了百姓,不一会儿,将领、官员们也匆匆赶了过来,个个满脸疲惫,遍体鳞伤。
    北戎联军大军压境前,城里的达官贵人都在忙着收拾行李、安排车马,趁着夜黑风高时偷偷逃亡,他们这些人不忍心就这么抛下全城百姓逃亡,想起昙摩罗伽十三岁那年留下守城的壮举,强忍恐惧,登上城头,和将士们一起守城。
    人在城在,他们是王亲自提拔的,不能堕了王的脸面!
    他们跪在寺门前,齐齐叩首。
    队伍停下,昙摩罗伽下马。
    广场上黑压压密密麻麻的脑袋都垂了下去,对着他顶礼膜拜。
    昙摩罗伽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看也没看他们一眼,抬脚踏入王寺。
    毕娑浑身是伤,铠甲破破烂烂地贴在身上,望着他的背影,一脸担忧,拉住随后下马的缘觉,脸色惨白:“王什么时候开始运功的?”
    战场上,看到罗伽一箭贯穿敌军将领时,其他将士欢欣鼓舞,他心里却只有绝望:罗伽的身体承受不住功法反噬了,医者和蒙达提婆都警告过,他不能再运功了!这次他强行运功,等于耗尽最后一点心血,还能撑多久?
    缘觉眼圈通红:“从昨天开始……”
    那天,金勃无意中说漏了嘴,昙摩罗伽得知他昏睡后王庭到处发生动乱,海都阿陵卷土重来,圣城岌岌可危,决定回来。他们劝不住,只能掉头往回走,途中遇到几支忠心于昙摩罗伽的人马,匆匆赶回圣城。昨天夜里,昙摩罗伽让缘觉取出所有丹药,一口气全都吃了——他必须运功,才能在阵前先声夺人,震慑联军,吓退海都阿陵和那些部落酋长。
    这一次,运功的昙摩罗伽没有换下他的僧袍。
    “援军有多少人?”
    缘觉摇头叹息:“只有两千多人,这些人原本是五军的士兵,不愿被赤玛公主驱使,偷偷跑出去投奔王,正好和我们遇上……情势太紧急了!”
    毕娑握紧双拳,疾步跟上昙摩罗伽。
    昙摩罗伽立在陈列壁龛的大殿前,凝眸看着大殿案上那一具具漆黑匣子,眸光清冷,周身隐隐散发出冰冷杀气。
    这一刻,毕娑不知道他是昙摩罗伽,还是苏丹古。
    他们是一个人,但是从前毕娑可以分得出身为佛子的他和身为摄政王的他。
    现在,罗伽和苏丹古融为一体,他穿着僧袍飞驰于阵前,脸上不用再戴面具,比以前更有威严气势,一举一动,不怒自威,看人的目光没有丝毫温情可言。
    毕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
    他为什么要回来啊!北戎联军足足有十万人啊!十万之众,他们这点人根本守不住城……
    毕娑掩下哀恸,哑声说:“阿狸、般若还有那些亲卫的尸首都收敛好了,全在这里……是百姓悄悄帮着收敛的尸首。王,近卫军将领迂腐,但是还是有很多士兵仍然效忠于您,百姓也是。前不久他们悄悄放火烧了王寺,还烧了康家的宅子……”
    “幕后主使是谁?有几家参与?”
    昙摩罗伽问,语气冷冽。
    毕娑抱拳:“哪家获益最多,哪家肯定就有参与,康家,安家,还有最近才崛起的乌古家……他们利用赤玛手中的遗诏,暗暗联合寺中僧人,先煽动民心,说王包庇汉人,激起百姓的怨恨,然后杀人嫁祸,搅乱人心,让百姓畏惧摄政王,再暗中抓住莫毗多、孟轲、张校尉这些忠心于王的人,控制圣城的禁卫军和中军近卫,让赤玛挑起我和王之间的矛盾,再从中渔利……”
    赤玛公主劝说驸马阿克烈和她一起合作,阿克烈拒绝了,世家怕阿克烈泄露秘密,干脆杀了阿克烈。
    那日,毕娑不想再欺骗昙摩罗伽,告诉他身世,送他离开,拖住追兵,力竭后被俘。
    城中接连骚乱了好几天,仍然忠于昙摩罗伽的官员和将领锒铛入狱,世家派人到处散播谣言,诋毁昙摩罗伽,说他已经和汉人联合谋夺王庭,百姓信以为真。
    赤玛公主和世家逼毕娑即位。
    毕娑假意配合,想办法陆续救出那些同情昙摩罗伽的将领,从赤玛公主那里问出她的同伙,顺藤摸瓜,把他们谋划的经过拼凑了一个八九不离十。
    让他心有余悸的是,赤玛公主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利用文昭公主来威胁罗伽,驿馆的那把火就是他们放的。
    赤玛一心想抓住昙摩罗伽和文昭公主暗地里媾和的证据,等了很久都没找到下手的机会,后来侍女告诉她文昭公主还是处子之身,她觉得实在匪夷所思,只能放弃这个打算。
    昙摩罗伽听毕娑说完,神色不变,问:“有没有名册?”
    “我记下了,就带在身上。”
    毕娑取出名册,自嘲一笑,他想稳住局势,替昙摩罗伽报仇,但是势单力薄,根本不能把世家怎么样,只能先藏着名册和证据,想等以后有机会再慢慢收拾那些人。
    没想到,短短数日,王庭天翻地覆,连吃败仗,圣城被围,世家各奔东西,跑了一大半,赤玛公主也跑了,走之前,她跪下哀求他陪她一起离开,他没有理会。
    他是中军郎将,是昙摩家的儿子,守护圣城是他的责任。
    联军来了,所有人凶多吉少,他一心扑在守城上,还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昙摩罗伽了。
    昙摩罗伽抬手。
    候在廊外的亲卫立刻上前,接过毕娑的名册,匆匆离开。
    昙摩罗伽转身,走进自己的禅室。屋中一切陈设都是从前的模样,花砖地上有暗色血迹,廊柱、窗户上刀剑砍过的痕迹还在,几支箭矢插在土墙上。
    他穿过空寂的内殿,走到榻边,抽出屉子,翻出一个纸包和一条红色发带。
    她给他的刺蜜,他一直留着没吃。
    他把纸包按入怀中,拿起发带缠在腕上,走出内殿。
    长廊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留守寺中的僧人站在台阶下,齐齐望着他,欲言又止,神情羞愧。
    一名老僧上前,面带愧色:“王心寄苍生,为了守卫圣城,保护百姓,不顾安危,冒死赶回来主持大局……佛陀说,众生平等,我等执迷不悟,因为血缘出身对王生了偏见,又因为赛桑耳将军而怀疑王滥杀无辜,殊不知王心中有大爱,不为一切色所染,不为一切相所迷……吾等惭愧。”
    僧人们合十拜礼。
    昙摩罗伽步下台阶,没有看他们,在亲兵的簇拥中走了出去。
    从此以后,王庭不会再有君王居住王寺。
    走在后面的缘觉冷笑一声,扫视一圈:“圣城被围,你们是打算继续坐在寺中念经呢,还是和我一样,追随王,去帮着守卫圣城?”
    僧人们面红耳赤。
    ……
    半个时辰后,亲卫将名册上的人抓回王寺。
    愤怒的百姓立马冲了上来,拿起石块,扔在那些人身上,见亲卫没有阻拦,扑上前捶打撕扯他们。
    “你们陷害佛子!追杀佛子!哄骗我们!”
    “打死他们!他们差点害死佛子!”
    官员们头破血流,大声呼救,无人理会。
    ……
    昙摩罗伽骑马出了王寺,仍是一身僧袍,日光笼在他轮廓鲜明的脸上,五官线条愈显鲜明。
    他所到之处,一片哭喊声。
    百姓痛哭流涕,高声呼喊他的法号,将士们仰望着他,眼睛里闪烁着甘愿为他赴死的狂热。
    昙摩罗伽登上城头,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